■胡燕利(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綜合門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嚴重的慢性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殘的主要原因。據統計,我國50 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發生率高達8.1%,年復發率為31.6%。由于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 倍,每年的截肢患者中約50%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病理過程和糖尿病的其他并發癥類似,主要是因為高血糖引起外周血管、神經病變,造成下肢血管閉塞、肢端神經病變,從而出現一系列的癥狀,如間歇性跛行、疼痛、潰瘍、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壞疽等,嚴重的患者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為了提升人們對足部疾病的自我管理和預防意識,我國從2016 年開始,將每年的5月29 日定為“全國愛足日”,希望足部健康成為每個人都高度關注的健康問題。
糖尿病病程5 年以上者;長期血糖控制差者;穿不合適的鞋襪者;足部衛生差者;既往有足潰瘍史或足部畸形的患者。
感染是糖尿病足的導火索,各種原因引起的足部皮膚破損處理不當均可繼發感染。如干裂的皮膚、胼胝形成及鞋內異物;選擇的鞋不合適、足部骨突出(足外翻、錘狀趾等);錯誤地修剪指甲、使用過燙的水或取暖設備、長時間行走、赤腳走路等原因。
糖尿病足早期采取干預措施,是有效降低足潰瘍發生的關鍵。從低危者著手,中、高危者列為重點預防對象,早期發現,分級預防,根據糖尿病足發生的不同危險階段給予干預,實現“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即對未發生糖尿病足的患者進行高危足篩查、指導和處理,有效預防糖尿病足發生;二級預防,即對已發生糖尿病足的患者進行綜合診療,加速創面愈合,減少不良結局,提高生活質量;三級預防,即針對力學改變的序貫治療,減壓處理與隨訪。
糖尿病足臨床上主要分為神經病變表現和下肢缺血表現兩種。
發生神經病變時,可出現患肢皮膚干而無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覺減退或缺失等癥狀,同時足部皮膚呈襪套樣改變,行走時有腳踩棉花感等癥狀。
發生下肢缺血時,可出現皮膚營養不良、肌肉萎縮,皮膚干燥彈性差,色素沉著,皮溫下降,肢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等情況。患者往往會因為腿疼走走停停,走一段時間需要停下休息一會兒才能繼續行走,即出現下肢間歇性跛行癥狀。隨著病程進展,患者還會出現靜息痛,即肢體在靜止狀態下發生疼痛,夜晚尤為嚴重。部分嚴重患者還會出現肢體感染,即趾端出現壞疽、足跟或跖趾關節受壓部位出現潰瘍等。
每日檢查雙足 檢查雙足有無水泡、皸裂、雞眼、胼胝等問題;觀察足部皮膚色澤、動脈血管的搏動情況、感覺功能、局部溫濕度的變化;觀察足趾間有無破潰、出血、滲液等。眼睛不好者,可以戴上眼鏡,看不清楚的地方使用鏡子或請人幫忙,有助于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如果發現足部皮膚溫度低、肢端發涼、皮膚逐漸變白或由暗紅色轉變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足背動脈的搏動逐漸減弱,提示局部有缺血缺氧的表現,應引起高度警惕。
采用正確的泡腳方法 每次洗腳時需用手或水溫計測量水溫,水溫應低于40℃,浸泡足部5~10 分鐘,洗凈后用柔軟的淺色毛巾輕輕擦干足部皮膚,一定擦干足趾間的水分,保持足趾間干爽。注重修剪趾甲,注意平著剪,不要斜剪,不宜剪太短或剪得有角度,以免損傷甲溝造成繼發感染。
選擇合適的鞋襪 鞋子需選擇舒適、合腳、透氣性好的棉質面料,不宜穿露出足部皮膚的涼鞋或拖鞋,也不宜穿過緊的鞋或高跟鞋,以免增加足部負擔。夏季切忌赤腳行走,以防尖銳物品刺傷或堅硬物品碰傷。養成穿襪子的習慣,襪子每日清洗,保持清潔。襪子提倡選擇透氣好的純棉材質,襪口不宜過緊,不穿有洞或修補不平的襪子。
精心護理足部皮膚 冬季注意足部保暖,忌用熱水袋、電熱毯,防止因周圍神經感覺遲鈍而燙傷。足部皮膚干燥者,洗腳后及時涂上潤膚霜,以保持皮膚柔潤,防止皮膚皸裂,注意不要將潤膚霜涂抹于足趾間或潰瘍傷口上。對有皮膚瘙癢或腳癬者,切忌撓抓;對有雞眼、胼胝的患者,禁止亂用中藥外涂或用手撕死皮,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接受正規治療。
堅持運動 每天堅持下肢及足部的運動,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環。足部運動方法包括提腳尖運動、抬腳跟運動、彎腰下蹲運動、甩腿運動等。
嚴格控制血糖 高血糖是導致糖尿病足的誘因,控制血糖是預防糖尿病足病的關鍵和根本。定期監測血糖,根據血糖值及時調整用藥量和藥物種類,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同時又要避免低血糖。2020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標為: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毫摩爾/升;非空腹血糖控制<10.0 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7.0%。堅持長期服藥,不可隨意增量或減量,更不可私自停藥。對使用胰島素的患者,須掌握注射時間、注射技術、注射部位;注射部位要經常輪換,以免產生皮下硬結影響吸收。
堅持飲食療法 正確合理的飲食是控制血糖、治療糖尿病的基礎,應做到定時、定量、粗細搭配。定時即每天三餐進食的時間大致相同,如當前進食時間為早餐7:00、中餐12:00、晚餐18:00,那么每天三餐大致選擇在該時間點進餐;定量即每天進食的總量和三餐分配的比例基本固定,比如當天進食的是含1400 千卡熱量的食物,那么在一段時間內每天大致都按照這個熱量來進餐;而三餐如果是按1/5、2/5、2/5 的比例搭配,主食多選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可參考《成人糖尿病食養指南(2023版)》],控制進餐速度,務必細嚼慢咽,養成先蔬菜、后肉類、最后吃主食的進餐順序,禁止暴飲暴食。
戒煙戒酒 吸煙會降低胰島素的皮下吸收率及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造成胰島素用量增加,血糖控制不佳。此外,吸煙可導致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特別是微小動脈發生粥樣硬化而影響血液循環。飲酒后因酒精吸收和代謝較快,不能較長時間維持血糖濃度,并且酒精本身也能刺激胰島素分泌,有增強胰島素的作用,加上患者可能會因為飲酒而飲食不規律,因此容易導致低血糖。
受傷后的處理 小傷口可以用生理鹽水清洗,不可以用深色藥物,如龍膽紫、紅藥水,避免使用碘酒等強刺激的消毒劑直接消毒傷口,傷口嚴重者要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定期復診 有周圍神經病變的糖尿病足患者半年復診一次,有周圍神經病變合并血管異常的糖尿病足患者3~6 個月復診1 次,既往有足部潰瘍病史或截肢病史的糖尿病足患者1~3 個月復診1 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是支撐人體站立、行走、運動的基礎,是健康生活“邁開腿”的前提,是“登高望遠”擁抱自然的保障,亦被譽為人的“第二心臟”。糖尿病作為慢性終身性疾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治愈的方法。糖尿病足作為糖尿病的一種慢性并發癥,從發生、發展到惡化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通過合理預防、有效護理及定期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預防并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延緩糖尿病足的進展,從而降低截肢率。因此,保護好雙足,將糖尿病足遏制于萌芽狀態,才能領略美好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