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鴻博(北京市垂楊柳醫院婦產科)
妊娠高血壓疾病(PIH)屬于孕產中后期常見并發癥種類。該疾病的發生會導致孕婦出現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礙。結合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具體可分為三類:妊娠高血壓、子癇前期和子癇。針對PIH 患者,開展早期治療能夠有效規避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確保母嬰身體安全。本文向您詳細介紹關于妊娠高血壓的相關知識以及妊娠期高血壓對于母嬰產生的影響。
妊娠高血壓疾病的主要發生時間段為妊娠20周之后,其為造成孕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疾病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威脅母嬰身體健康。有文獻報道: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為7%~12%;我國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達到了9.4%~10.4%。且值得說明的是,我國有9.4%的孕婦存在程度不一的妊娠高血壓疾病。其中,輕度子癇前期占77.7%,重度子癇前期及子癇占22.3%。可見,妊娠高血壓疾病對于母嬰的影響是巨大的。
當前階段,隨著分子生物學以及免疫學等基礎醫學研究不斷發展,學者們對于先兆子癇的生理病理改變有了一定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其真正的發病原因和具體發病機制仍舊不明朗。結合當前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先兆子癇疾病的發生和以下因素存在關聯性。具體為:
1.年齡高于35 歲初產婦以及年齡低于20 歲初產婦。
2.種族差異,比如美國西班牙裔以及美國非洲裔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的概率比白人更多。
3.原發性高血壓、2 型糖尿病及腎炎等病史者。
4.存在家族遺傳因素。例如:家族內有高血壓疾病史、孕婦母親有PIH 史或者此患者的姐妹等有這種疾病。
5.貧血、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者。
6.精神過度緊張或工作強度壓力比較大的人群。
7.體型偏矮偏胖,體重指數>24 者。
8.雙胎、羊水過多、葡萄胎、巨大兒者。
詢問病患在妊娠20 周以前和孕前是否存在高血壓、水腫或者蛋白尿、抽搐等癥狀,既往是否存在慢性腎臟疾病、原發性高血壓、腎上腺疾病等繼發性高血壓,該次妊娠經過是否存在異常。
女性在妊娠20 周之后,如果發生了妊娠高血壓會出現下述體征。具體為:
■高血壓。在測定血壓時,如果高于140/90 毫米汞柱時,需要休息0.5~1.0 小時之后再行檢測。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指出:血壓值上升需要持續4 小時以上才能完成診斷。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女性進行緊急分娩或者低壓值在110 毫米汞柱以上時,雖然休息不足4 小時也可以作出診斷。與此同時,血壓值比基礎血壓上升30/15 毫米汞柱,但仍舊比140~90 毫米汞柱低的患者亦應引起重視。
■蛋白尿。需要保留清潔中段尿進行檢查,如24 小時尿蛋白定量在0.3 克以上視為異常結果。
■水腫。妊娠期內女性有可能出現生理性水腫的情況,如果經過適當休息之后水腫依舊未能消失,則可以被視為病理性水腫。1+代表足踝和小腿會出現凹性水腫;2+代表水腫延伸到大腿;3+代表水腫延伸到腹壁和外陰;4+代表全身性水腫同時存在腹水。倘若女性水腫不明顯,但是每周體重上升幅度超過0.5 千克,那么就要注意是否存在隱性水腫。但因為造成女性水腫的因素比較多,水腫發生率比較高,無特異性,當前國際上已經不將其作為診斷子癇前期的標準。
我國臨床使用的妊娠高血壓分類與診斷標準相較于國際而言,缺失對于孕產婦以及胎兒全面評價和妊娠結局之間的關系。為了更好地與國際方面接軌,積極接受國際通用命名和診斷標準勢在必行。
有研究表明: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的患者出現胎盤早剝、早產、低蛋白血癥、剖宮產產后出血率顯著等比未發生妊娠高血壓的孕婦更高,并且以上疾病發生率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當代關于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研究證實,導致患者出現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重要環節之一為血管內皮受損。當發生這種情況之后,血管中的蛋白液體發生外滲,容易出現低蛋白血癥。隨著患者疾病嚴重程度不斷增加,血管損傷程度變得更為嚴重。所以說,患者出現低蛋白血癥的概率隨之增高。
妊娠高血壓患者全身小動脈處于痙攣狀態,引起胎盤血流量減少,子宮血流量降低,胎盤功能受損,容易出現胎盤早剝、產后出血以及早產等情況。有研究顯示:病情比較嚴重的孕婦發生胎盤早剝的概率比較高。隨著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病情不斷進展,產婦進行剖宮產的概率隨之上升。在以往,學者們一直認為因妊娠高血壓患者病情危急,為其開展剖宮產手術有可能增加母嬰死亡的風險。但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研究表明:妊娠高血壓產婦可以選擇剖宮產的方式終止妊娠,通過該法能夠有效逆轉患者病情。
妊娠高血壓患者全身小動脈處于痙攣狀態,胎盤的微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引起絨毛栓塞以及壞死。在這樣的情況下,患者子宮胎盤血流量明顯降低,胎盤功能異常,胎兒針對營養物質以及氧氣的攝入量明顯降低,最終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引起FGR、早產、新生兒窒息以及圍生兒死亡、胎兒窘迫的現象發生。有研究顯示:發生妊娠高血壓產婦出現胎兒窘迫、FGR、早產以及新生兒窒息的概率明顯比未發生妊娠高血壓的人更高。隨著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斷增加,以上不良情況的發生概率也隨之上升。所以說,做好產婦的產前保健工作意義重大,應積極預防妊娠高血壓發生。與此同時,將患者的病情控制在比較輕的階段,用以全面改善和保護圍產兒的生命健康,提升圍產兒的分娩結局。
有研究表明,孕婦的BMI 值、年齡、不良情緒、家族史以及營養情況是導致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以及發展的高危因素。所以說,育齡女性應做好產前保健工作。優質的產前保健能夠減少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概率,積極延緩疾病進展程度。工作人員有必要指導孕婦做好自我監測工作,在女性妊娠早期測定一次血壓值,并將其視為孕期的基礎血壓。在此之后定期體檢,特別是懷孕滿20 周以及存在妊娠高血壓疾病家族史的孕婦,有必要每周測定一次血壓,同時注意查看孕婦是否存在蛋白尿以及頭暈等不良癥狀。發現異常情況之后,需要馬上就診。存在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產婦有必要強化妊娠期內營養合理程度,減少熱量攝入,積極控制BMI 值。肥胖孕婦的總攝入熱量每日應當控制在2400 千卡以下,孕婦需要多進食低脂肪高蛋白食品,合理補充鈣劑、鐵劑及維生素。此法能夠有效預防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孕婦在懷孕期間內一定要保持自身情緒良好,良好的心態能夠積極穩定血壓。
在平日里,孕婦可以通過傾聽音樂、觀賞美景、出去散步等方式舒緩心情。另外,倘若孕婦發現自己已經出現了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跡象,一定要馬上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