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濤(榆林市第一醫院)
在麻醉科臨床工作中,小兒麻醉始終是重點與難點,小兒麻醉范疇為14 周歲以內患兒,因不同年齡段小兒生長差異較大,麻醉注意事項也明顯不同。6~14 周歲患兒,雖年齡較小,但麻醉方法、麻醉藥物使用方面已接近成年人;而6 周歲以內的小兒,則與成年人差異較大,應重視麻醉藥物、方式及用藥劑量選擇。那么,對小兒實施基礎麻醉時,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才合適呢?
對小兒而言,麻醉中不同藥物類型會對呼吸運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全麻時,需配合麻醉機機械控制小兒通氣,重點控制通氣壓力,避免出現氣壓損害,保證氣體在小兒體內能均勻分布。要注意,雖采用全麻方式,由于大多手術時間較短,麻醉深度要求較深,在呼吸支持上要盡量減少呼吸機使用,主要依靠患兒自身呼吸,防止呼吸機帶來不良影響。這一過程中,要保證呼吸準備周全,且手術全程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變化,特別是血氧飽和度及呼吸情況。若發現患兒出現呼吸抑制,要及時進行呼吸支持或機械通氣。
術中麻醉,容量監控是重點。全麻手術中,由于手術失血、患兒自身生理代謝等因素影響,總容量處于下降趨勢,若對容量監控不到位,便無法有效管理。一旦總容量下降至危險值時,會導致循環功能出現問題,影響患兒的心肺功能,因此術中要重視容量監控。計算容量損失時,應考慮術中正常生理代謝消耗、術前禁食禁水期間機體消耗等因素,結合患兒實際情況補充容量。容量補充應適度,避免過度補充導致總容量超過正常水平。
若想維持人體正常生理代謝功能,體溫是基礎。小兒年齡較小,在手術過程中,體溫是保障手術安全的關鍵。因此,在一些大型手術中,因為患兒術中暴露時間較長,手術耗時長,機體損失熱量更多,損失速度更快,因此一定要做好術中保溫工作,調節好手術室內溫度,保持環境溫度適宜。此外,術中輸液時,若液體溫度較低,進入患兒體內后也會加速體溫降低,因此靜脈用藥前要先將液體溫度加溫再輸注。術中不但要密切監測患兒體溫,還要對肢體末端溫度加強監測,對非手術區域注意遮蓋,做好保暖措施。
在精神狀態、生理狀態方面,小兒與成人存在明顯差異,所以全麻是常用麻醉方式,但并非所有小兒手術都需全麻,局麻也是麻醉主要方式之一,小兒局麻有一些注意事項要了解。很多小兒手術中會采用全麻,但還需采取局麻進一步強化麻醉效果,或減少全身麻醉藥物用量。現階段,小兒全身麻醉手術中,神經叢阻滯麻醉、椎管內麻醉等局部麻醉措施輔助應用比較普遍。其中,椎管內麻醉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較多,如在腰椎穿刺前,應詳細檢查患兒麻醉狀態,確保在當前麻醉狀態下腰椎穿刺產生疼痛感不會對患兒產生明顯刺激;穿刺時需控制穿刺精度,因為患兒年齡較小,穿刺部位周圍血管分布較復雜。穿刺后先觀察情況,再少量給藥,確認無異常后再進行后續麻醉操作。此外,嚴格控制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不論選擇哪種局部麻醉方式,即使術中需追加用藥,也要詳細分析用藥的后續影響,在用藥安全的基礎上決定用藥類型、方式及劑量,不能貿然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