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東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張秋艷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北京 100029)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篇章。隨著經濟體制轉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百姓的衣、食、住、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觀念提高、生活方式轉變、收入結構多元化、文化包容及和諧等。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轉型和發展的根本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探索者,多年來以“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為指導思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由“小漁村”華麗轉身為現代化國際都市,創造了多項歷史奇跡。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 40 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 :“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的偉大創舉”。
在深圳40余年改革開放實踐中,產生了諸多體現改革開放時代精神的建筑、構筑物、標識牌等,它們是深圳改革開放發展歷程的重要見證。隨著深圳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體現改革開放精神的重要史跡面臨著隨時被拆毀或破壞的危險,急需開展調查研究,進行多重價值挖掘,探討保護利用模式。
隨著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認識的不斷提高,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等概念應時而生,這些概念均為對具有不可移動屬性的建筑物、構筑物等的分類和界定。本文提出的深圳改革開放重要史跡(以下簡稱“重要史跡”)主要是指在1978—2020年間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上進行的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歷史變革中,體現深圳改革開放發展精神的重要實踐和創新成果的實物載體,這些重要史跡以建筑、構筑物、雕塑或者廣場、標語牌等不同形式呈現,蘊含了深圳改革開放的時代特征及文化內涵。
以深圳改革開放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人物為線索,選定并調研了60處重要史跡,始建年代多集中在1978—2004年,具有類型多、分布廣等特點(見表1)。
(1)空間分布
主要分布于深圳8個片區,其中南山區、羅湖區、福田區重要史跡數量居前。具體情況為:南山區19處、占比約32%,羅湖區15處、占比約25%,福田區14處、占比約23%,大鵬新區4處、占比約7%,鹽田區3處、占比約5%,龍崗區2處、占比約3%,寶安區2處、占比約3%,光明區1處、占比約2%。空間分布呈現以南山、羅湖、福田為核心,向外圍發散的特征,這與深圳改革開放起始于蛇口的城市發展脈絡密不可分。
(2)時間分布
參考相關研究成果,深圳改革開放發展進程大體可分為:改革開放局部推進與初創奠基時期(1978-1985年),改革開放全面推進與經濟轉型時期(1986-1992年),增創新優勢與跨越式發展時期(1993-2002 年),深化改革開放和全面發展時期(2003年-)四個發展階段。
按照上述時間劃分,除屋背嶺遺址群及8處重要史跡實際建設年代早于改革開放外,屬于第一階段的重要史跡23處、占比約39%;第二階段17處、占比約29%;第三階段6 處、占比約10%;第四階段5處、占比約8%。
(3)史跡類型
重要史跡涉及工業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構筑物等多種類型。居住建筑如袁庚故居,工業建筑如大成面粉廠,公共建筑如上海賓館,構筑物如孺子牛雕像等。建筑類重要史跡側重展現其空間使用功能的延續性和與時俱進特征,構筑物類重要史跡側重展現蘊含的改革開放標識特征及時代精神。
(4)使用功能
除雕塑、標志牌等,重要史跡的使用功能呈現三種不同的狀態——廢棄、功能更新、功能延續。廢棄指原功能消失,新使用功能尚未確定或啟用,如:大成面粉廠、光明糖廠、二線關同樂檢查站,這類建筑因種種原因而閑置,保存狀況不容樂觀;功能更新指建筑在新的環境中扮演新角色、發揮新功能,如:廣東浮法玻璃廠 (價值工廠)、三洋廠房(南海意庫)、藝象ID TOWN(原鴻華印染廠);功能延續指原使用功能延續,大部分公共建筑屬此類,如:深圳科學館舊館、深圳新聞大廈、深圳圖書館舊館等。
(5)所有權
重要史跡所有權大部分歸國家、集體所有,部分為國家、集體、個人共同所有,個別產權不明。
建筑、構筑物、歷史街區、廣場、綠化等是城市重要組成要素。深圳改革開放重要史跡作為城市的重要肌理,是社會與時代發展的產物,以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價值目標,價值元素既體現在與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人物有關的宏觀決策層面,又在科技創新、文化藝術等中間層面面面俱到,微觀層面更是深入民心、走進千家萬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原則,在思想上、政治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正確路線,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考察深圳國貿大廈,提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及“三個有利于”標準:要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深圳改革開放史跡遴選的指導原則,更是改革開放重要史跡的核心價值所在。
1.社會價值
作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之一的“改革開放精神”,其特點為“開拓創新、勇于擔當、開放包容、兼容并蓄”。重要史跡作為改革開放精神的載體,見證了深圳改革開放發展史,其社會及精神價值主要體現為在改革開放主旨內涵的凝練和傳播、創新精神的傳承、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增強等方面具有的社會效益和貢獻。
1978年,袁庚提出創建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區——蛇口工業區。1979年初,創業者來到蛇口,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炮在微波山炸響,“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標語牌在山腳下豎起,這句口號被譽為“沖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對全中國產生了重要影響。歲月變遷,標語牌的材質,顏色等物質屬性雖“更新換代”,但其蘊涵的精神價值屬性始終未變,并持續由深圳輻射至全國每個角落,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打破思想禁錮、大膽創新,以全新生產生活模式創造潛力無限新中國的斗志(圖1、2、3)。

圖1 “時間就是金錢 效率就是生命”標語牌<圖片來源:深圳博物館“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1978-2018)”>

圖2 “時間就是金錢 效率就是生命”標語牌

圖3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標語牌
明華輪——法國制造的萬噸級豪華游輪,1962年下水、曾出入全球100多個國家的港口,1973年采購來華,1984年1月鄧小平同志為其題詞“海上世界”。明華輪的社會功能需求趨時更新,展現不同時代的角色魅力及價值:1979-1983年間作為游輪完成航行使命;后經改造,由遠渡重洋的豪華客輪轉變為集酒店、娛樂為一體的中國第一座綜合性海上旅游中心,成為深圳的“城市名片”(圖4)。

圖4 明華輪
2.時代價值
重要史跡時代價值體現在其是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發展的產物,具有典型時代特征。
從空間場所看,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夢想開始的地方,這里曾經干勁十足、熱火朝天,滿懷改革開放情懷。雖然現在部分建筑,尤其工業廠房,不再生產玻璃、面粉,但廠房內曾出現的生產、生活場面已深深烙在人們的記憶并匯入歷史長河。
從重要史跡外觀看,多數體現了當時流行的建筑風格,如:素有深圳坐標原點之稱的上海賓館采用茶色拱形玻璃(現為換成寶藍色玻璃幕墻)及白色羅馬亭樓頂(圖5);工業廠房中建筑模數的應用等。

圖5 上海賓館
3.教育價值
重要史跡年代較新,與我們關系密切,教育、激勵作用更大,既是很好的身邊教材,又能為改革開放精神的傳播提供教育場所。它們不僅僅是改革開放史中的重要一幕,更是傳承教育責任的重要載體。2022年,鄧小平銅像(圖6)和孺子牛雕像(圖7)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這對實現重要史跡內在客觀價值與外在主觀策略的知行統一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圖6 鄧小平銅像

圖7 孺子牛雕像
部分重要史跡展現了行業發展史上的代表性、開創性、引領性,體現了科學技術帶動效能轉化。如廣東浮法玻璃廠(圖8),作為當時國內興建最大的現代化浮法玻璃廠,標志著蛇口的工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變,使中國平板玻璃的生產工藝實現了飛躍;以“深圳速度”而著稱的國貿大廈(圖9)的施工工藝和工程技術體現了改革開放創新、高效精神。

圖8 廣東浮法玻璃廠內部

圖9 國貿大廈
1.科學技術價值
重要史跡中部分建筑引進當時先進的施工技術和生產設備,在行業中起到引領和帶頭作用:國貿大廈建設周期為37個月,采用當時先進的滑模施工工藝、以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建成,創造了建筑史上的新記錄,是深圳迅速發展和崛起的象征,展現了銳意改革、強化開放的時代精神;大成面粉廠前身為遠東面粉廠,是招商局為蛇口工業區引進的第一家外資獨資、獨家經營的企業,采用整體滑升模板施工,并創造性地將鐵路沖孔樁技術成功應用于工民建基礎工程;藝象ID TOWN(原鴻華印染廠)室內現存印染設備見證了深圳改革開放初期印染工業的輝煌(圖10)。它們運用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順應市場需求,將其轉化為經濟效能,是國家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見證。同時,又在生產過程中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圖10 藝象ID TOWN室內現存印染設備
2.文化藝術價值
尤嘎·尤基萊托(Jukka Jukilehto)《建筑保護史》提到:“過去建筑的建造方式、材料、結構體系和裝飾造型都與特定文化相關,并且持續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才會發生變化,因此它能夠給予一個地方特定的和諧性和連續性”[1]。
重要史跡的文化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建筑的外觀及裝飾風格等方面。如:1983年由香港美麗華集團、香港招商局集團、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及中國銀行深圳分行聯合投資而建的南海酒店的巨帆造型與海灣美景融為一體(圖11);明華輪一層大廳地面仍保持著1980年代的彩色馬賽克地面拼圖裝飾風格。

圖11 南海酒店
“現代社會之所以對遺產感興趣,一部分主要的動機是基于一種新的歷史觀,以及對過去的浪漫性懷舊,此外人們的關注還出于對過去文化成就中某些品質的尊重,以及想吸取過去人類經驗的愿望;同時也因為震驚于熟悉的地方被輕率地改變,知名的歷史性構筑物或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被破壞和損毀,許多這種毀壞性的改變都是源于技術和工業的進步,而恰恰正是技術和工業進步從質變和量變這兩個層面構建了當今社會[2]”。
重要史跡正是特定社會背景、特定時空、特定技術和材料的集合體,其價值更多體現在社會、精神價值及創新性等方面,對其采取的保護利用理念及策略應該結合重要史跡自身特點而開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重要史跡何嘗不是中國故事里的一個小故事,這里曾是引進外資、內引外聯、打破鐵飯碗等市場經濟體制的原點,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起點。我們需要將每個重要史跡點、小故事串聯起來,講好小城大事、講好改革開放史,使改革開放史的學習教育“落地生根”,傳進百姓耳邊、送到百姓指尖。
深圳根植于改革開放,每一處重要史跡都是一個微單元點,要以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為指導,處理好微單元、微尺度的關系,保護核心價值,平衡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注重價值內涵和外延的深度挖掘與探討,使點串成線,線集結成面,營造點、線、面,多維度、多空間保護利用體系,彰顯改革開放特性、實現文旅融合、打造立體全面的改革開放新格局。
要充分理解改革開放,需要多角度了解改革開放特征的各個要素,加強理論研究,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增強研究主動性、持續性及深入性。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只有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并將其與中國國情相融合,才能指導中國實踐,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深圳這座城市的場所精神是體現改革開放精神的各種要素融合而成的綜合體,社會、精神價值是重要史跡的核心價值,可從黨史、改革開放史、馬克思主義等理論角度及經濟發展、社會感染力、未來建設等社會角度深入剖析,由“先知之”“善護之”到“慎用之”,使多元價值以廣角模式與現代城市發展及群眾訴求相協調。
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信息技術,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以重要史跡為根據地,開展多元活動,實現數據存儲及展示,增強展示內容趣味性、方式靈活性,營造濃厚的宣傳學習氛圍,使改革開放精神在新時代得以全新闡釋和傳承。
夯基壘臺、立柱架梁。重要史跡是深圳改革開放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的載體。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建設疊加的時代,人們對重要史跡的認識和需求不斷變化。老面孔、新角色,要深入挖掘重要史跡的價值,構建保護利用新模式,使其成為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史跡保護利用的領跑者。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張秋艷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