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流失海外百余年的七根圓明園石柱回歸故土,并首次在圓明園遺址公園正覺寺與公眾見面,成為繼原位于西洋樓海晏堂的馬首銅像后,又一批回家的圓明園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此次展覽的主題是“最美的重逢”。石柱雖不能言,但當回到它們原來所在的地方,即便圓明園已不復“萬園之園”的盛景,歷盡滄桑歸來何嘗不是最美的重逢?特別是這幾根石柱是仿西方巴洛克風格建造的西洋樓上的重要構件,正面紋飾以西式番花、貝殼紋等西洋雕花為主,更能想見當年中華文明在閉鎖中樂于接納西方藝術文化的嘗試,和在盲目自大中被西方列強蹂躪的現實。
屈辱的歷史和強盜的無恥,國人從未忘記;國寶的境遇和回歸的艱辛,國人始終惦記。每一件國寶都是祖輩千錘百煉的智慧結晶;每一件文物回歸都凝結當代人千辛萬苦的努力。
圓明園獸首、石柱流失海外,是中國文物流失的縮影;近些年,獸首、石柱陸續回歸,也是各方合力助國寶回家的見證。數十年來,我國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征集等方式,堅定追索流失文物。此次石柱從挪威回歸,企業家功不可沒。社會力量慷慨奉獻、主動作為,北京大學等熱心支援、建言獻策,開辟了一條國家與民間共同讓國寶回家的新路。企業家們之所以不惜財力,就是因為愛國,愛中國歷史、愛傳統文化,不忍看到珍貴文物成為外國人炫耀的玩意。但正如事實所一再證明的,沒有一個強大國家做后盾,沒有國家多部門統籌引領、保駕護航,單靠文物愛好者一己之力也難以完成這樣的壯舉。
七根石柱重回圓明園,與圓明園其他經歷戰火劫掠的文物一起,在建設與毀壞的對比中,在流失與回歸的故事里,講述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百年以來的興衰成敗,講述了這個國家的人民為了民族復興的百折不撓。
文物回歸,大勢所趨,但道阻且長。有數據統計,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有超1000萬件文物流失境外;在47個國家的218家博物館中,收藏有167萬件中國文物;前不久因文物大量丟失而引發全球關注的大英博物館里,就有至少2.3萬件中國文物。每一件流失文物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記憶,都隱藏著“何以中國”的文化密碼。讓海外文物回歸,是每一代中國人的使命;期待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共同譜寫文物回歸“續集”。
(摘自《北京晚報》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