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遼源市委組織部


汗水澆灌收獲,實干篤定前行。十年來,遼源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緊緊圍繞中心大局選干部配班子、抓基層強堡壘、育人才聚賢能,守正創新、穩中求進,積極作為、攀高躍升,在推動遼源如期實現全面小康、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深深刻下“組工烙印”,為遼源全面振興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堅持政治領航,持續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
理論滋養初心,思想引領方向。十年來,全市各級黨組織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突出固本培元、凝心鑄魂,不斷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走深走實,廣大黨員干部信仰之基筑得更牢、精神之鈣補得更足、思想之舵把得更穩。
鑄牢政治忠誠之魂。選人用人突出政治把關、教育培訓突出政治訓練、基層黨建突出政治功能、人才引用突出政治引領和吸納,把旗幟鮮明講政治的要求真正貫穿到組織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始終把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挺在前面,全面加強政治忠誠教育,做深做實干部政治素質考察,扎實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從嚴規范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民主生活會等黨內政治生活制度,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斷增強。
夯實思想理論根基。以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培訓計劃為主線,全面開展黨員干部教育培訓“鑄魂賦能”工程,圍繞學習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市級舉辦集中輪訓21期,培訓市管干部3398人次,市縣兩級依托黨校舉辦主體班70余期、培訓領導干部2萬余人次,黨員干部做到了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在全國較早、全省率先推行“第一議題”制度,各級黨組織開展學習7萬余次,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要求第一時間傳達落實到工作各領域各方面。各級黨組織書記運用微黨課、故事黨課、專題黨課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上講臺、講黨課”活動1.5萬余次,黨的科學理論真正入腦入心、厚植基層。
抓實黨內集中教育。突出高標準嚴要求,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隆重舉行建黨10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各級黨員干部在常學常新中“修心”、在真學真信中“篤行”。開展“亮身份、樹形象,當先鋒、做表率”“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我為群眾辦實事”“高擎旗幟當先鋒、勇擔使命建新功”等一系列主題實踐活動,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廣大黨員干部經受了一次次的思想大洗禮、黨性大鍛煉、作風大轉變。
堅持服務大局,在大戰大考中錘煉政治擔當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十年來,市委始終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重大職責使命,把重大斗爭一線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主戰場”和檢驗干部擔當作為的“試金石”。
在脫貧攻堅主戰場,堅持精準施策、盡銳出戰。市縣鄉三級聯動全面包保貧困村和貧困戶,市縣兩級成立駐村第一書記協會,針對“四類重點村”全覆蓋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740名。研究制定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24項舉措,建立歐亞、大潤發2個扶貧館,拓寬貧困群眾農特產品銷路,開展第一書記代言產品大集、“三大書記”扶貧直播匯、駐村干部“幫農戶·富老鄉”等系列活動,線上線下集群化開展宣傳推介、代言銷售,幫助農戶銷售積壓滯銷農特產品360余萬元,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貢獻了組織力量。
在經濟發展第一線,堅持真抓實干、擔當作為。在今年春節過后“第一會”上,市委書記沈德生同志發出了“抓產業、抓項目、抓環境,服務民營企業”的動員令,全市上下迅速掀起開展“‘五放‘五化‘三抓一服務”行動的熱潮。組織部門堅決扛起組織推進之責,制定文件、召開會議、督促指導、集中暗訪、現場踏查、專項考核,到處都有組工干部的身影。“集中攻堅月”“服務企業月”活動如火如荼,選派助企服務秘書、成立項目審批服務專班、建立“招商顧問”信息庫、開展營商環境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各專項工作組以一系列務實舉措有效解決企業發展急難愁盼問題215個,推動全市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2023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26.76億元,取得了同比增長5.2%的可喜成績。
堅持選賢任能,鍛造堪當時代發展重任的骨干中堅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十年來,市委始終堅持把新時代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突出人崗相適、人事相宜,精準科學選人用人,持續優化培育、選拔、管理、使用等各環節工作,干部隊伍在革命性鍛造中煥發蓬勃生機。
事業為上,選人用人導向更加鮮明。嚴把選人用人政治關、品行關、作風關、廉潔關,出臺選人用人“一個意見、五個辦法、一項制度”,干部選拔任用各環節得到全面規范和細化,“誰干事用誰、誰干得好用誰”的用人導向更加鮮明。借助大數據技術建立領導班子數據結構模型,強化領導干部政治素質、專業領域、性格氣質、現實表現等多方面綜合分析研判。建立“大督考”制度,實行“四聽三查兩核兩測一公示”和“五訪三進兩跟蹤”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組工干部跟蹤聯系制度,貫通推進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平時考核,扎實開展疫情防控、項目建設、“‘五放‘五化‘三抓一服務”等專項考核,識人辨人的精準度持續提升。近三年來,一批敢碰復雜矛盾、勇于打破僵局、著眼推動發展、主動攬責擔責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47名在鄉村振興、疫情防控等一線表現突出的干部獲得提拔,干部作風持續向上向好、政治生態保持清正清明,市委選人用人滿意度測評持續穩定在98%以上。
薪火相傳,年輕干部活力充分釋放。充分遵循年輕干部成長規律,堅持必要臺階、遞進培養、長期鍛煉,接續實施年輕干部“1750”接力培養工程、“夯基、鑄魂、賦能、優用”行動計劃。以民主推薦、黨委(黨組)把關、考核印證、集體決策“四位一體”程序動態建立5類重點干部數據庫和基礎數據庫,年輕干部隊伍始終保持“一池活水”,近兩年新提拔的副處級干部均從優秀科級干部庫中產生。突出讓專業人干專業事,精選42名市縣機關和事業單位“所學非所用”的專業年輕干部進行跨部門調配,11名優秀干部獲得提拔或職級晉升。優選21名優秀年輕干部赴紹興等對口城市開展“影子培訓”跟班實踐鍛煉,904名年輕干部服務“五個一線”,在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縣區黨政班子中新提拔的45歲以下干部占總提拔人數比例由十年前的28.9%提升至35.4%,鄉鎮(街道)班子中35歲以下干部比例由8.7%提升至31.6%,一批優秀年輕干部逐步在“激流險灘”中“拔尖冒頭”。
充電賦能,干部能力素質持續提升。堅持把能力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制定實施三輪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出臺《加強經常性干部教育工作的具體措施》,深入實施干部教育素質能力提升“1541”教育培訓計劃、“鑄魂賦能”工程,十年來,舉辦項目建設、營商環境、民營經濟等各級各類培訓820余期,培訓干部17.5萬人次。與國內知名高校合作,先后舉辦了四川大學現代農業發展、廈門大學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浙江大學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等專題培訓班11期,培訓各級領導干部590余人次。依托網絡舉辦“新時代龍山論壇”及云宣講、格局夜學59期,“遼源市干部大講堂”8期,各級黨員干部推動振興發展的理論素養和工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嚴管厚愛,干事創業熱情充分激發。把“嚴”的主基調貫穿干部隊伍管理監督全過程,認真落實“凡提四必”“一報告兩評議”、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等制度規定,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核查一致率99%。深入開展“三超兩亂”、違規兼職等專項整治,從嚴規范領導干部因私出國(境)管理,加強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經常性監督。制定并落實“雙擔當”、容錯會商研判、能上能下等制度機制,完善和落實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干部的具體措施,旗幟鮮明鼓勵干部大膽作為、輕裝上陣。充分釋放職務職級并行政策紅利,把職級作為激勵擔當、釋放活力的重要手段,穩慎推動各級干部職級套改和晉升。近三年來,對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予以免職或調整崗位9人,穩妥推動受處理處分影響期滿符合有關條件干部重新走上領導崗位,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確用人導向更加鮮明。
堅持固本強基,筑牢堅不可摧的戰斗堡壘
根深則葉茂,本固則枝榮。十年來,全市各級黨組織牢固樹立大抓基層導向,突出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扎實推動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讓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充分轉化為發展優勢。
基層組織體系不斷扎緊織密。在農村,構建形成鄉鎮黨委、行政村黨組織、村民小組黨小組、農村新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組織、農村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體系”,標準化設置村級黨總支11個、黨支部506個。在城市,建立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宇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工作鏈條”,設置標準化城市社區網格596個,建立2.3萬人的“雙三長”隊伍。在“兩新”領域,健全市縣區非公黨工委、行業黨組織、非公企業綜合黨委、車間班組黨小組、黨員先鋒崗“五級黨建網絡”,“兩新”領域黨的組織覆蓋率全部超過98%,黨的工作實現動態全覆蓋。機關、學校、醫院、國企等各行業、各領域基層黨建全面提質增效。全面推進新時代吉林黨支部標準體系(BTX)建設,評定“六好黨支部”351個,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得到有力提升。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從開展“三走進三促進”活動到全面實施“頭雁”工程,從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3輪“三年攻堅”到全面推進“提質增效”,從村黨組織規范化建設到抓黨建促掃黑除惡、促宗教治理,再到實施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工程,各級組織部門一以貫之推動各類資源向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集聚。高質量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年齡、學歷實現“一降一升”。在30個鄉鎮全覆蓋開辦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學校,開設種植養殖等7類專業,1935名農村后備干部、實用人才參與培訓。深入開展農村集體資源專項清理整治,重新收回各類資源45.64萬畝,村均增收9.17萬元。依托省“千萬頭肉牛”等各類政策全力推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十年來,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學歷由初中為主轉變為以中專和大專為主,45歲以下的村書記比例提升至28.2%,村均集體經濟收入由不足10萬元提高至52.61萬元,5萬元以下收入村清倉見底,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日趨完善。
城市大黨建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從構建社區“1+3”大黨委到建成城市黨建聯盟,從推進“幸福家園”創建到實施“凝聚力工程”,從建設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到構建四級黨群服務中心(站)體系,各級組織部門不斷夯實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深入實施“城市基層黨建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深入開展“四聯四進”活動,構建63個黨建聯合體,成功入選“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統籌調配全市1.2萬平方米閑置資源,全力推進黨群服務中心(站)建設,高標準打造東豐縣祥鹿街道永青社區等一批示范性黨群服務中心,常態化落實“樓棟工作日”“民情懇談會”等民生問題主動發現機制,依托五級微信群回應群眾關切問題585個,“一對一”幫扶近7000人,社區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密團結在黨組織周圍。
黨建賦能企業發展成效顯著。從實施非公企業黨建“火種計劃”到實施“雙覆蓋雙提升”計劃,再到深入實施“雙強固本兩提升”行動,“兩新”黨建服務企業發展的實質性作用得到了持續釋放。在全省率先成立互聯網、社會組織聯合黨委,組建新能源汽車產業黨建聯盟等行業黨組織13個,全市1040戶企業、310個社會組織進入臺賬管理,建立黨組織560個。建成黨群指導服務中心30個,打造“紅色孵化器”11個,暖“新”驛站112個,先后組織開展“百企進百村”助力鄉村振興、“黨建+金融沙龍”等系列活動,幫助135戶企業獲得金融授信11.5億元,“紅色孵化50企5000人”計劃成為全國50個非公黨建典型案例之一。
城鄉基層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構建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統一領導體制,完善制度保障、定期調度、協同配合、督導調研和宣傳引導等五項工作機制,構建起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的“四梁八柱”,有效破解基層治理“九龍治水、條塊分割,權責失衡、力量分散”的突出問題。深入實施“基層建設年”“整改提升年”“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年”活動,統籌推進擴權賦能、審批提速、網格增效、“三率”達標、民生保障、消薄治亂、警地融合等專項行動,30個鄉鎮全部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物業管理專業化服務比重達97%,落實1.7萬個實事項目,認領兌現11.8萬個群眾“微心愿”,開辦企業實現1日內辦結零成本,一批困擾群眾多年的基層治理難題得到有效解決,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攀升。
堅持聚賢納才,激活遼源振興發展的動力源泉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十年來,全市組織系統以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為抓手,從“為我所有”轉向“為我所用”,從“引才為要”轉向“引留并重”,從“招引個體”轉向“招引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人才工作思路在轉變、重心在轉移、勢能在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和支撐作用充分彰顯。
迭代升級,人才政策更具競爭力。從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升格為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從實施“152人才集聚工程”到開辟碩博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從“十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到“本土人才培育激勵計劃”,遼源的待遇吸引力和環境吸附力大幅提升。
海納百川,人才引進步入快車道。校企合作借才、高校定招聘才、開發編制聚才、人才飛地攬才,人才引進手段不斷豐富,渠道日益開闊。組建高端人才工作站,統籌全市事業編制資源全面開展碩博人才專項招聘,僅近兩年就引進碩博人才669名,是過去5年引進數量的11倍多。組織開展“院士專家遼源行”“星期天工程師”兼職計劃等技術對接活動,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92人,與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簽署框架合作協議,69家企事業單位與33個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實施產學研項目110個。在北京成立域外人才工作站,該經驗入選2019年全國人才工作創新優秀案例。十年來,全市累計引才總量達到2.76萬人,增長率達到20.7%,遼源已經成為人才集聚的新高地。
培優育強,厚植人才強市硬支撐。從實施“雙元培育”到落實“科技專家”激勵、“民企精英”培育等系列培育激勵計劃,從實施企業經營者素質提升計劃到創辦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學校,遼源市新建科技專家工作室4個、全省十個首批科學家工作室1個,市級科技創新專家庫達到241人。充分利用遼源職業技術學院和遼源技師學院兩個國家級職業培訓基地,以校企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等多種形式培訓技能人才4229人次,一大批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匯聚遼源。
筑巢引鳳,營造近悅遠來好生態。從突出以“感情留人”到重視用“事業留人”,147名引進的優秀人才獲得提拔使用,其中17名成長為縣處級領導干部。從突出“引才育才”到重視“愛才留才”,建立《黨委聯系服務人才》制度,市委定期召開專家人才座談會,市級領導定期走訪服務人才。開展“市管專家”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評選等活動,發放獎勵津貼63萬元,成功推薦申報富奧泵業焊工丁照民等3名本土人才入選首批省“長白山人才工程”、吉林省元隆達工裝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中入選國家級“萬人計劃”。從突出服務方式“豐富化”到聚焦服務內容“精細化”,全面推進“遼源英才卡”制度,制定實施碩博人才優惠政策10條,在市政府支持下建設156套高標準人才公寓,為人才提供涵蓋子女入學、配偶隨遷、購房住房、醫療保障、文化休閑等多方面全方位服務,遼源“拴心留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強,人才在遼源能夠真正安得下心、扎得了根。
潮起海天闊,揚帆正當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市組織系統、全體組工干部必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忠誠履職盡責、踔厲奮發前行,以實干實績彰顯更大擔當作為,為譜寫遼源全面振興發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