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竹芬,楊 溪,李玉葉
(1.云南師范大學校醫院,云南 昆明 650504;2.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性病科,云南 昆明 650000)
患者男,29 歲,農民,云南昆明人,因“左側面部、耳部紅斑、鱗屑伴麻木1 年,腫脹伴痛20d”就診?;颊咦栽V1 年前無明顯誘因左側面頸部、耳部出現紅斑、鱗屑,皮損區有麻木感,無瘙癢、疼痛等癥狀,自行使用“地奈德乳膏”涂擦患處后無好轉。20d 前原有紅斑驟然腫脹,伴劇烈疼痛,無發熱、寒戰、乏力等全身癥狀。于當地醫院診斷為“面部丹毒”,予抗感染治療(具體不詳)后無好轉?;颊叻裾J發病前面部外傷史,否認摳、挖鼻孔史。
體格檢查:系統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檢查:右側面部、耳部大面積水腫性紅斑、斑塊,表面有白色鱗屑,右頸部散在少量水腫性紅斑、斑塊。皮損邊界清楚,表面光亮,皮損區域皮溫高(圖1)。神經系統檢查:皮損區溫度覺、痛覺喪失,觸覺遲鈍;左耳大神經增粗,質軟,有壓痛。

圖1 左側面頸部、耳部紅斑、斑塊、鱗屑
輔助檢查:血常規、感染相關蛋白檢驗無異常。皮膚組織液抗酸染色:左眉弓(-)、右眉弓(-)、左耳垂(-)、右耳垂(-);皮損組織病理檢查HE染色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淺層、深層可見呈條索狀的上皮樣細胞肉芽腫,周圍淋巴細胞包繞(圖2、圖3)。皮損部位組織切片抗酸染色:(3+)(圖4)。

圖2 (HE×200)真皮淺層、深層可見呈條索狀的上皮樣細胞肉芽腫

圖3 (HE×400)真皮深層可見上皮樣細胞肉芽腫,周圍淋巴細胞包繞

圖4 (抗酸染色×1000)真皮內查見陽性桿菌
診斷:①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
②I 型麻風反應
麻風是由麻風分支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膚和外周神經[1-2]。麻風救治不及時導致的潰瘍、畸形、殘疾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但由于麻風早期缺乏典型臨床特征,皮損的外觀、形態、大小與其他皮膚病容易混淆,麻風的延遲診斷和誤診情況一直存在。麻風不同時期及分型臨床表現不同,其中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可表現為邊界清晰、單側分布的紅斑、斑塊,僅憑皮損難以診斷,但除皮損外麻風分枝桿菌還可累及外周神經,感覺神經受損導致淺表感覺減退、出現麻木等異常感覺,是診斷麻風的重要線索。麻風反應是指在麻風的慢性病程中,由于免疫狀態的改變而突然出現的病情活躍或加?。?-4]。其中I 型麻風反應是細胞介導的遲發型超敏反應,常見于免疫狀態不穩定的界限類麻風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原有皮損部分或全部變紅、充血水腫,伴劇烈疼痛及觸痛;周圍神經干迅速腫脹,伴疼痛及觸痛等神經炎表現[5]。麻風反應顯著增加麻風患者畸殘的風險,嚴重麻風反應可導致內臟損傷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掌握麻風反應發病特征對麻風反應的診斷、預防、治療和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本例患者表現為單側面部邊界清楚的疼痛性紅斑、斑塊,局部皮溫高,故誤診為“面部丹毒”,但患者出現上述癥狀前有經久不愈的原發皮損,疼痛的程度,無外傷史,且經抗感染治療無效,可供鑒別?;颊咭约t斑起病,自覺麻木感,提示外周神經感覺異常,需警惕麻風;病情進展后原有皮損顏色變深、伴劇烈疼痛,需警惕麻風伴發的I 型麻風反應。提示臨床對表現為紅斑、斑塊,皮損區自覺麻木者需警惕麻風,對上述皮損基礎上出現活動性改變,伴疼痛及周圍神經炎改變的患者需警惕麻風伴發的I 型麻風反應。需及時進行外周神經查體,必要時進行組織液抗酸染色及組織病理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