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鴻昌
(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蘇州 215104)
平面設計主要是對文化象征符號進行整合,從而提升和表現出新的價值和意義。不過,在當代文化浪潮的推動下,大多數平面設計都表現出了極為明顯的同質化特征,這也導致了平面設計的價值上限降低。而針對該問題,本文嘗試將傳統非遺元素應用在平面設計中,希望能夠通過我國五千多年的文化積累,給平面設計帶來新的活力。同時,平面設計本身也能夠對傳統非遺元素進行宣傳,而兩者的相互作用也會使其能夠在新時代體現出更多的價值,理想情況下甚至還能促進傳統優秀文化和精神再次爆發,從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有益的貢獻。
在非遺元素的利用層面,國內缺少品牌打造環境,我國平面設計行業存在著諸多局限,導致了大多數微元素的品牌設計很難取得較好的收益,而這也進一步影響了平面設計者的設計預期。對其進行分析以后,可以發現非遺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現狀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問題。
從本身性質上來看,非遺元素確實是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再次利用,但并不代表著守舊和思維固化。但從調查數據上來看,我國每年以非遺元素為突破點所進行的平面設計占比高達57.21%,但高價值的作品今天只有7.21%[1]。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平面設計中的非遺元素應用只是為了增加平面設計的噱頭,設計落伍守舊,形式多以旅游紀念品居多,其本質上并沒有將平面設計內容與非遺元素進行深層融合。另外,非遺元素與設計內容的較低融合度也直接使用戶產生了較多的割裂感,這也進一步降低了社會大眾對于非遺元素平面設計的好感度和接受度。
從理論上來看,平面設計的應用范圍十分廣闊,比如服裝、廣告、攝影等現在行業都有其發展空間。而在與非遺元素融合后,平面設計的應用范圍還能得到進一步擴展,并能夠為其賦予更多的文化或者是實用特征[2]。但實際上,平面設計中非遺元素的應用面十分狹窄,這也導致了設計產品本身的成本增加,并影響到了設計產品的最終收益。在惡性循環下,利用非遺元素所進行的平面設計的生存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縮。另一方面,使用場景受限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平面設計本身就受到了多種因素限制[3]。首先隨著3D模型技術的普遍化,大多數行業都開始脫離傳統的平面設計而投入立體設計的懷抱,這導致平面設計的目標用戶群體逐漸開始大量流失。其次,平面設計本身與其他表現形式的融合程度也相對較差。如果從實質上進行分析,就可以看出平面設計本身大多是在二維空間進行的設計操作。但現實世界的三維空間性質表現得更加明顯,這也使得平面設計在非遺內容設計表達上需要有更多的適應調整。
相關文化設計產業的管理模式還不夠完善。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非遺元素屬于公共資源,而平面設計行業對接使用則會導致設計產品基礎相似度的增加,從而造成大規模的設計產權糾紛[4]。同時對于部分產品設計企業來講,非遺元素相關產品的知識產權糾紛維護成本較高,尤其是在與小作坊工廠維權行為展開中,所得收益完全與付出不成正比,所以大部分平面設計企業也逐漸放棄了在非遺元素領域的品牌打造。
一般情況下,平面設計的目的主要為兩個方向,即品牌宣傳和功能實現,但大部分時候前者的占比相對較高。但從調查數據上來看,我國非遺文化元素的分布并不均勻,這也意味著部分企業即使做出了不錯的品牌設計,但是也很難在社會上迅速流行,因為非遺元素的現代平面設計輻射范圍往往局限于當地及周邊地區。因此,對一些本身影響較小的非遺元素來講,其本身就被地域性以及其他限制所限制,所以即便是進行了現代化改造設計,實際上基本上也很難有較大的發揮空間,致使非遺元素在現代廣告特別是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較差。
非遺之所以是非遺,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該元素與當代社會有著較遠的距離,也就是在當今社會中的普遍認知率整體較低。所以,非遺元素的現代化平面設計不僅是對平面設計的一種價值提升,而且還是對非遺元素的一種現代化“改良”,從而使其變得不怎么“非遺”。實際上,在近幾年的相關宣傳下,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非遺文化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民眾的認知度也在不斷提升。同時,部分非遺元素和表現出了強烈的現代感,甚至帶動了新的時尚風潮[5]。比如在西安地區的抗疫工作中,以唐文化為首的非遺元素卡片設計為疫情抗擊帶來了一抹新的清新,甚至部分年輕人會為了收集相關的卡片而主動加入疫情抗疫工作中,而這也是非物質文化現代感的具體表現。
對于非遺元素來講,與平面設計的融合,能夠大大加強其被大眾社會所接受的可能,從而達到保護自身的效果。實際上,平面設計對于非遺元素的保護要遠遠超過傳統的保護概念。首先,平面設計本身就有一定的目的性,而非遺元素的使用會半強制性地增加大眾社會對于其的接受程度,所以該時期非遺元素會更加依賴平面設計本身的性質[6]。而當非遺元素達到一定的社會基礎后,平面設計再體會致使相關企業對非遺元素優化、改良,從而使其能夠適應現代的審美。在理想情況下,這種行為還會引起社會民眾對非遺元素的二次創作浪潮,從而為非遺元素的現代爆發提供基礎社會支持,從而更好地對其進行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祖先世代流下來的文化瑰寶,是無價的精神財富,是無法用金錢價值衡量的,其是民族代表性特征的具體體現,是民族的符號和圖騰,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代表了民族的文化。
非遺元素與平面設計的融合運用,在商業宣傳的同時也是對非遺文化的一種現代化改造,使之更容易被世人接受,增加其大眾認同感,從而擴大影響力,引起更廣大范圍內群體的認同,進而產生共鳴,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
實際上,圖案、造型、色彩、符號四種元素之間呈現出了明顯的進行性變化特征,而這也是非遺元素與平面設計融合應用中的必要階段。首先,圖案與平面設計融合比較淺層,其本身所能代表的非遺元素也更加單一,但這也是兩者融合的第一步。在經過一定的市場積累后,非遺元素對于平面設計的影響將不僅停留在圖案,而會形成統一體系,而這一體系就會促進非遺元素本質上與平面設計的融合[7]。一般情況下,非遺元素的可借鑒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色彩使用和造型設計,而這也是現代設計與非遺元素融合的關鍵。在兩者融合完成后,非遺元素則會成為一種符號,并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代表。當其成為文化符號后,社會民眾會對文化符號本身進行宣傳,從而達到傳統意義上對非遺元素保護的目的,而社會學者則會對文化符號進行總結并開始縱深方向的研究,從而擴充文化符號本身的存在意義。
在平面設計中,圖案所帶來的宣傳作用十分可觀,也是非遺元素的具體體現。不過筆者認為,非遺元素的圖案設計在平面應用中要循序漸進,并至少要完整經歷過以下幾個階段:1)初始表達階段的非遺元素在平面設計的應用主要表現在非遺圖案的表達,其主要目的是讓民眾知道非遺元素存在于該設計中。因此在此階段,平面設計的圖案要注重于非遺圖案的表達,使之與平面設計相融合,讓平面設計更加多元、民族、美觀。2)內涵融合階段需要設計人員強化平面設計中的非遺元素表現,深刻認識挖掘非遺文化圖案的內涵。所以該階段的重點是對設計元素的融合比例進行重新調整,以表達出非遺圖案內在的基本特征與個性,使之與平面設計產生共鳴,從而充分表達訴求。3)在后期升華階段中,平面設計的非遺元素表達會更加傾向于現代社會下非遺元素的改良表現,所以該階段的內容設計不是非遺元素的內容表達,也不是現代時尚元素的表達,而是非遺背景下新文化元素的爆發。因此,在該類型的平面設計中,就需要設計人員加強非遺文化圖案與用戶本身的互動性,從而為新文化元素的爆發提供條件,進而引領潮流。
在平面設計元素應用中,非遺元素造型方面的應用比較困難。不過在對以往的設計經驗進行總結后,筆者發現造型方面的應用可以嘗試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向:1)非遺元素造型未對平面設計內容造成影響。在該方向的平面設計中,非遺元素造型方面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圖案或者是其他標志性符號,所以并未直接影響到平面設計內容的結構。而在該類設計的內容表達中,設計人員需要充分考慮非遺元素造型與實際設計需求的融合情況。比如在標志的平面設計中,非遺元素造型的融入是否會影響到標志的實際功能,或者是否會使目標人群產生誤解等問題都需要設計人員進行仔細考慮。2)非遺造型元素對平面設計內容造成的巨大影響。從本質上來看,該類的平面設計更像是非遺元素本身的文化衍生物,所以內容上更加傾向于非遺元素本身造型上的價值探尋。而在此類設計中,設計人員就要注意造型對于設計內容的影響是否體現在功能上。如果造型因素確實對設計目標造成了影響,這還需要對造型因素的實際影響進行取舍。
總體來說,由于非遺元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所以造型上與平面設計的融合主要體現在藝術性表現。該層次的兩者融合性雖然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大部分的設計依舊未達到非遺元素的本質。實際上對于大多數具有功能性的非遺元素來講,造型上的設計融合利弊共存,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設計人員無法準確引導市場潮流的動向。因此,如果條件允許,比較認為,該層次的設計融合可以嘗試從非遺的文創衍生物入手,以便于市場潮流能夠朝著預定方向前進,從而避免融合向錯誤方向發展。
色彩對于非遺元素的影響較為特殊,比如部分非遺文化本身就更傾向于色彩的表現。因此在色彩的表現上,平面設計語言的應用就需要更加高級化。一般情況下,初期非遺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影響多體現在固定的色調搭配[8]。而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固定的色調搭配也會逐漸被更加豐富大膽的配色所代替,而此時設計人員需要考慮的內容將會轉變為新型顏色搭配如何保持與傳統非遺元素的關聯性。如若處理不好,該環節可能會導致傳統非遺文化與平面設計內容的脫節,進而起不到對非遺元素的保護作用。在筆者看來,如果條件允許,設計人員需要盡可能強化固定色彩搭配與傳統非遺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嘗試通過語言符號等因素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進一步強調。
與上述性質相比,符號的性質較為抽象化,其不僅僅只是非遺元素符號的象征,也是民族文化符號的表現。從理論上來講,非遺元素與平面設計內容融合的最終結果就是非遺元素的符號化,但這其中也存在著較多難點。大多數非遺元素并不能通過簡單的符號化來進行內容展示,也更不可能以此來進行文化保存。因此,平面設計中非遺元素的符號化需要根據非遺元素的具體特征來進行處理。比如以蘇扇為主題的平面設計中,蘇扇本身的受眾基礎較大,所以社會本身就會對其有一定的理解,而此時將蘇扇符號化就能夠起到非遺元素保護的作用,并能通過平面設計使蘇扇更具時代氣息,得到更好的發展。
反之,對于一些受眾面較小的非遺元素來講,符號化概念的提出本身就過于理想,而迅速的符號化則會迅速消耗掉非遺文化的表層價值,并會導致其迅速從公眾視野中淡出。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國家偉大的智慧代表,是人民群眾精神文明的財富見證,我們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好。平面設計與非遺元素的融合能夠促進行業的發展,同時也給了非遺元素新的價值體現機會。但非遺元素不是消耗品,所以在融合中要盡可能地進行深層融合,而并非只是停留在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