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闖
(吉林藝術學院)
所有關于歷史的視覺藝術作品都是對歷史的重建。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抗戰歷史的美術創作已經有七十多年。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抗戰美術史中,以楊靖宇將軍為代表的抗戰英雄,是歷史美術作品創作的主要題材。在七十多年的發展中,我國美術家們創作出來大量的抗戰美術作品,從多個角度對其美術作品進行研究,不同創作方式對應的這一時間段的抗戰歷史和抗戰英雄都賦予了新的畫面創作上的表達。結合美術作品的創作作者、創作背景、社會觀念、以及創作時間的不同因素,也表現出不同的藝術特色,映射出不同事情的人文思想。本次研究以楊靖宇將軍相關的美術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對不同時期的典型作品進行梳理和分析,構建楊靖宇將軍美術作品歷史譜系,從中觀察時代發展和人文觀念的變遷。
民族和國家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凝聚出新的民族精神和國家形象。民族和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不僅僅是依靠人的物質生存發展,還需要堅實的精神基礎。美術作品中所展現出的審美意象、民族精神和國家形象是幫助民族和國家記住歷史,繼承優秀民族精神,進一步刻畫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工具。美術作品中所展現出的民族精神和審美意象是中華民族在歷史場合中留下的珍貴財富。在數字技術和AI快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真實性卻在斷崖式下跌。歷史和現實都同樣面臨被篡改和扭曲的風險。但美術作品中關于抗戰英雄、抗戰歷史的藝術表達卻始終保存著一份可信度。在中華民族近代史中,無數先賢烈士為追求真理和民族解放而奮斗,多少先烈獻出生命為今日的中國奠基。這種鄭重而壯烈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任務都應當被記住,應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和中華民族精神中永不磨滅的一部分。他們是中國解放的推動者,是中華民族的建設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愛國主義精神最真實的現實表達。從這些抗戰英雄美術作品中我們可以認識和了解民族的過去、英雄的抗爭,深刻的感受民族精神的偉大和今日生活的不易,從這些美術作品中感受更加純粹濃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美術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從現存的美術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偉大的美術家以中國近代烈士作為創作主題,通過多種美術形式來重構和表達這些英雄先烈的無畏、勇于奉獻和純真熱烈的愛國主義。美術藝術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將審美精神通過視覺藝術表現的創造性過程,美術相較于文學等其他藝術作品具有更直白的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能夠賦予觀賞者更加強烈的情感號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革命題材一直是美術創作中的主要主題,是民族記憶與國家形象藝術重構的一種表現形式。革命題材的美術作品是中國民族精神和中國形象在藝術領域和精神世界的紀念碑,它們不光矗立在現實世界中,更是精神世界中不朽的豐碑。
1959年,朱松年、徐德潤創作的連載漫畫《楊靖宇》入選首屆東北三省第一屆美術作品展。1960年,魯美任夢璋創作的《楊靖宇將軍》入選第二屆東北三省美展。任夢璋所作的《楊靖宇》將軍以林海雪原為背景,以楊靖宇將軍和抗聯戰士作為主要人物,主要表現得是楊靖宇將軍和抗聯戰士在林海雪原中戰斗的場景。任夢璋的《楊靖宇將軍》主要是使用現實主義寫實的手法選擇楊靖宇將軍與抗聯戰士戰斗的經典情節來表現楊靖宇將軍的無畏精神。作品中的環境和人物都極為典型,寫實手法勾勒出楊靖宇將軍和抗聯戰士的生動表情,詳實生動的刻畫了楊靖宇將軍和抗聯戰士抗擊日寇的場景。這一時期楊靖宇將軍相關的美術創作主要是運用寫實手法來表現楊靖宇將軍和抗聯戰士的革命精神和愛國熱情。1966-1976年,美術創作基本陷入停滯狀態。在之后的兩年中,中國美術創作與文化、思想、政治緊密相關,處于過渡和轉換階段。

圖1 任夢章《楊靖宇將軍》
1984年,胡悌麟、賈滌非聯合創作的《楊靖宇將軍》獲得了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楊靖宇將軍》這幅畫與以往的楊靖宇將軍主題畫作不同,它首次采用了俯視的視角來描繪楊靖宇將軍死后的場景。白茫茫的雪地上,年邁的老牛拉著楊靖宇將軍的尸體,身邊是拿著刺刀的侵華日軍。雪白的雪地被人踩踏出錯亂的黑線,死去的楊靖宇將軍就這樣安靜的躺在破爛的木板上,身上破舊的棉服中露出雪白的棉花。牽著老牛的老農瑟縮著身子,合攏的雙手似乎在無聲祈禱。這幅畫中并沒有對楊靖宇將軍的面容和神態進行細致的描繪,似乎楊靖宇將軍的所有都定格在死亡的一瞬間。他死后身邊是仍舊被欺壓卻不能不敢出聲的同胞和無恥的侵華日軍。這幅《楊靖宇將軍》與楊靖宇將軍犧牲的史實相互呼應。畫家采用粗獷、犀利的筆法畫出白茫茫、暗沉沉的雪地、楊靖宇將軍殘破的軍服、沉默的老牛和老農、以及持刀押運尸體的侵略者,整體分為暗沉、壓抑、悲壯。畫作使用獨特的俯視視角,讓觀看者能夠以一個獨立的自上至下的視角來觀察整個畫面,更加深刻的感受影響犧牲的悲壯。胡悌麟、賈滌非都是我國著名的油畫家,其中胡悌麟是我國第三代油畫家,他在創作中始終堅持以油畫反應現實生活,追求更加新奇有效的造型觀念。賈滌非同樣是現實主義創作者,在創作中注重優化筆墨的表現力。

圖2 胡悌麟、賈滌非《楊靖宇將軍》
賀中令的雕塑《白山魂》與胡悌麟、賈滌非聯合創作的《楊靖宇將軍》同樣獲得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白山魂》采用長白英石,在紅白相間的表面刻畫出楊靖宇將軍犧牲后的面容。《白山魂》的創作是依照楊靖宇將軍的遺首來創作的。《白山魂》采用浮雕的創作手法,以簡潔凝練的手法勾勒楊靖宇將軍的面容,整體呈現出一種中國美術特有的寫意美,《白山魂》中楊靖宇將軍犧牲后滿面冰霜,肅穆的將軍面容與石頭粗糙的紋理形成對比。與胡悌麟、賈滌非聯合創作的《楊靖宇將軍》不同,《白山魂》追求傳統的寫意美,同時也追求能夠表達個性、思想和精神的雕塑視覺美感。

圖3 賀中令《白山魂》
進入21世紀,楊靖宇將軍的美術作品創作也進入了新的階段。2002年孫立新的《楊靖宇》與王鐵牛的《楊靖宇將軍殉國》面世,兩者都是以寫實手法來刻畫楊靖宇將軍犧牲前的戰斗情節,包括胸口負傷、持槍射擊等多個關鍵情節。2015年鄒立穎創作了《楊靖宇將軍》,這幅巨幅水墨畫沒有采用常規的場景化處理,作品留白較多,視覺上創造震撼的紀念性雕塑特征,左下方抬頭取勢,構圖舍棄了腳部,表達了英雄就義的豪邁與崇高的愛國主義。畫面中詳細刻畫了楊靖宇將軍的面部,被風吹起的帽遮和飛揚的大衣衣角為作品增添了幾分動態。素面結構造型上運用水墨筆法勾勒出雕塑的獨特質感。這與李象群的《楊靖宇將軍像》、孫家彬的《脊梁》等都是新世紀以來楊靖宇主題創作中具有重要圖式表現意義的作品。
河南駐馬店楊靖宇將軍紀念館的《楊靖宇》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楊靖宇雕像,由中國第一冶公司于2020年建造。無論是雕塑的體量,還是人物精神的塑造,都足夠大。這座雕像被豎立在河南省駐馬店——楊靖宇將軍的出生地。雕像的創作過程中從多方面考慮,從材料到造型都是深思熟慮后的選擇。漢白玉材料的選擇主要從環境地域特征和性格特征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突出鮮明的人物形象,硬朗氣場;二是清晰地呈現東北冰雪的嚴寒和艱難寒冷的環境。此外,人物形象與材料本身的特性是相結合的。楊靖宇的地域環境特征和精神氣質主要通過他頭上的帽子和面部表情表現出來。帽形源于東北地區非常典型的寒冷天氣佩戴的狗皮帽,在極寒天氣中突出硬軟之間的對比。面部處理也與當時的情況和事件一致。楊靖宇的眉毛、眼睛和胡子都是雪白的,目光堅定,面朝東北,表情嚴肅而緊繃,突出了外部環境的極端艱難。此外,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也十分用心,尤其是楊靖宇用右手搖槍時已經拉開了槍套蓋,頗有匠心。楊靖宇將軍的面部表情威嚴莊重,時刻準備反擊,強化了一觸即發的嚴峻氣氛。在雕像的右下角鐫刻著楊靖宇將軍的放大印章,強調他特殊身份的存在。在這里,形象的審美意義與生活意義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完成了作品的“公共意義”。

圖4 中國一冶《楊靖宇》
楊靖宇將軍出生在河南駐馬店,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和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先后領導了確山起義、劉店秋收起義,推動了中國革命浪潮的向前發展。之后楊靖宇將軍建立了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這是北方第一個縣級農工政權。楊靖宇將軍聽從黨指揮,帶領抗聯戰士在東北與日寇搏斗,在東北惡劣的天氣下,楊靖宇將軍率領抗聯戰士多次有效打擊日寇活動,嚴重打擊了日寇在東北地區的侵略活動。在東北抗擊日寇期間,楊靖宇將軍帶領抗聯戰士共殲敵18萬人,牽制70萬日軍不能進關,有力配合和扭轉全國的抗日戰爭的形勢。楊靖宇將軍是無畏的抗日英雄,是無私奉獻的愛國將領。將軍犧牲,但楊靖宇將軍的英雄形象和愛國精神始終刻在中國民族脊梁和億萬國人心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革命題材一直是美術創作中的主要題目之一。革命題材是近代中華民族在戰爭中抗爭歷史和精神的一種現實物質載體。殘酷的歷史現實和珍貴的抗爭精神通過美術創作重新構建和表達,并持續的傳遞給新的觀眾,讓歷史和精神通過藝術的方式延續。革命題材的歷史創作在發展過程中因為社會觀念等各種原因受到了一定的阻礙,但是一時的局限并不會斷絕歷史美術創作。在現代的國家政策和社會環境影響下,以革命題材等紅色資源為創作內容的代行美術創作是非常受歡迎的。縱貫1949年至今,以楊靖宇將軍為主題的美術作品,其創作手法和創作理念始終在發生變化。1949-1978年間,關于楊靖宇將軍的美術創作主要是以現實主義為創作理念,強調與革命歷史和楊靖宇將軍革命精神的宣傳;1979年后,《白山魂》和《楊靖宇將軍》以現實手法為主要表達方式,或結合中國傳統寫意精神或是追求造型理念,關于楊靖宇將軍的美術創作不再全面追求寫實,開始更加關注創作者的個人追求;進入21世紀,楊靖宇將軍為主題的美術創作開始更加多元,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讓人們對美術作品的包容度和期待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