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廣西地處西南邊陲,是多民族聚居的沿海、沿邊地區。漢族、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個世居民族的和諧相處,造就了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織、交融,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圖景,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建筑形態。
為持續保護和傳承廣西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廣西城鎮建設》擷取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編寫的《廣西特色民居風格研究》叢書中部分精華內容,綴集成專欄,通過對各民族歷史及文化的追溯,向讀者展示各民族村寨聚落的選址、布局、風貌特色和民居建筑文化特點,探索廣西古今建筑文化之間的共存及融合,從源本中系統地了解聚落及民居的起源、變遷及其價值所在。
廣西南臨北部灣,屬于南海,大陸海岸東起北海市合浦縣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侖河口。本文所指的泛濱海地帶即位于北部灣沿海內陸,濱海城市內陸,緊鄰濱海城市,受濱海文化影響較深厚,建筑文化特色明顯的地區,主要包括南寧、玉林、梧州、崇左等相關地區。廣西濱海民居指廣西臨海及近海區域,為適應濱海人居環境,采用地方材料與工藝,受海洋文化影響深遠,具有鮮明濱海地區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筑。具體指北海市、合浦縣,欽州市,防城港市、東興市等地的民居建筑。
文化的形成與特定的地理有密切的聯系,不同的地理環境會形成不同的建筑文化與特征。
北海、欽州、防城港、南寧四市均屬于北部灣地區,是對接東盟各國的橋頭堡,也是廣西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建筑風格易受海洋文化的影響。建筑風格上多呈現西方建筑文化的獨特風格,如帶有巴洛克風格的騎樓建筑和哥特式風格的教堂。桂東和粵中及沿海地帶平原面積較廣,潯江、桂江、西江三江交匯于梧州,流經廣東省,流入珠三角。外來的海派文化從珠三角沿西江溯流而上,與嶺南文化和中原文化交織融合,形成梧州、玉林、南寧等地獨特的泛濱海文化。當地民居建筑呈現券廊式風格的騎樓及嶺南風格的建筑。
北海市建筑景觀
北海騎樓老街包括中山路和珠海路。老街形成于1927年前后,但它的起源卻要追溯到19世紀中葉。自那時起,一批南洋建筑陸續在北海建成,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文化融合,最終形成今天所見到的騎樓老街。這些騎樓并不是南洋建筑的簡單翻版,從深層文化根源來看,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精髓,是東西方文化碰撞的結晶。
老街建筑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英、法、德等國在北海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響。臨街兩邊墻面的窗頂多為券拱結構,券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墻面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這些建筑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筑的風格。
北海市珠海路騎樓
在潿洲島東北部的盛塘村,有一座用珊瑚石建成的天主教堂。清朝時,法國遠東傳教會派人潛至島上傳教,于1869年開工,歷時10年建成此教堂。潿洲天主教堂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哥特式建筑,整個建筑群由教堂、男女修道院、醫院、神父樓、育嬰室等組成。教堂高13.5米,長56米、寬17米。當時還沒有鋼筋水泥,建筑材料全取自島上的珊瑚、巖石、石灰拌海石花及竹木建造。一百多年來,教堂經歷風雨沖刷,仍保存完好。
北海市潿洲島盛塘村天主教堂
圍屋式民居典型的代表有賴氏圍屋、劉氏圍屋、陳氏圍屋、大士閣。
賴氏圍屋位于合浦閘口社邊坡村,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幾十戶的同宗居民聚居在一起,四周用石頭砌筑起圍墻,圍墻上布設有眾多槍眼,每隔一段距離就建一個炮樓,圍屋的前后門都建有三層高的門樓。
劉氏圍屋位于合浦閘口福祿村,同樣是幾十戶的同宗居民聚居在一個圍墻內,設有一個公共祠堂,墻內住戶基本按照四合院的模式單獨成院,院內建筑布局沒有嚴格的規范,住戶具有一定的隨意性、靈活性。
陳氏圍屋位于曲樟鄉曲木村,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宅院,里面的布局類似于濱海民居院落風格:三進深的房子,每進為9開間,兩側為廊房,四周是高大的圍墻,四角為炮樓,糧庫位于宅院圍墻外的右后角,另有圍墻、炮樓,獨成一體,有門與主院相通。整個宅院包括圍墻及十多米高的炮樓,基本上都是由三合土夯成,可見當時夯土建筑的水平之高。
北海市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陳氏圍屋
北海市合浦縣大士閣
大士閣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合浦縣,始建于明初,為中國距海最近的古建筑之一。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三間,總進深六間,由前、后兩座相連的重檐歇山頂樓閣組成。全閣均為榫卯連接,無一釘一鐵。屋脊、飛檐和封檐板均雕塑或繪有神話人物、飛禽走獸和花草等形象,極為壯觀。
一馬路至五馬路是欽州市現存的最古老的街道,有典型的濱海建筑風格。老街大部分建于19世紀,由于當時南洋文化的傳播和西方列強的入侵,老街道的房子多為各具風格的騎樓建筑,層高多為二至三層,貫通成排。
欽州市一馬路
欽州市三馬路
馮子材故居“馮公堡”位于欽州市區內,建于1882年。雖稱“堡”,卻沒有想象中的高大森嚴,而是平常民居的幽雅清新。故居主屋三座三進,采用漢族傳統的“三排九”形制,左右及后面為廂房,前為一大廣場,四周磚墻圍繞。“馮公堡”青磚黛瓦,相當簡潔、素雅。
欽州市馮子材故居
陳氏古建筑群位于欽州市那蒙鎮竹山村,建于清代。有建筑15座,竹山建筑群依山而建,各座建筑的布局和朝向隨地形而變,不拘一格。主體建筑材料為水磨青磚,青灰勾縫。次要建筑則用三合土夯土墻、生土坯磚墻,或二者混合砌墻。建筑構件裝飾相當精美,共有22種類型圖案,花樣層出不窮。挑手和檀之間的構造方式多樣,有雙檀雙挑、雙檀三挑、三檀三挑等。有的在穿枋下加插拱來承檀,有的加托挑來承檀,有的以曲柔的猿臂挑手上托荷花墩、蓮蓬頭等承檀,挑手靈巧及富于變化的造型在國內極為少見。
劉永福故居是民族英雄劉永福于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欽州營建的公館,因其在越南獲得官銜“三宣提督”而取名“三宣堂”。有大小房間119間,中間是主座,為三進式結構,最高處達14米。劉永福舊居規模雄偉、布局嚴謹,在廣西現存同類古建筑中實屬罕見。屋內有壁畫和木雕100多幅,全是金描彩繪,富麗堂皇。
欽州市劉永福故居
浦北縣余氏鑊耳古宅位于浦北縣馬長田村,建造已有百余年的歷史。這是一處三座三進的宅院,每進均三開間,兩層高。水磨青磚、木結構,每進的山墻頭為“鑊耳”造型。正中一座房靠后;左右兩座靠前,各進橫對中座的天井。左側看宅頂之“鑊耳”,錯開重疊,豐富且有動感,正中座在前加倒座兼作大門。室內的木雕、壁畫大部分已被毀于特殊年代,屋頂的灰塑造型還比較完整,色彩鮮艷,畫面清晰,是廣西濱海地區最完整的屋頂灰塑。
欽州市靈山縣大蘆村
勞氏古建筑群位于欽州市靈山縣大蘆村,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占地總面積達 22萬平方米,布局規整,尊重自然,格局優美。大蘆村勞氏古宅中的楹聯,僅在鑊耳樓祖屋、三達堂、東園別墅、雙慶堂和勞克中公祠,自明清以來沿用數百年,固定不變的楹聯就有300多副,這不包含現代勞氏后人所創。楹聯有居室聯、器皿聯、亦有包括春聯、婚聯、壽聯、交際聯等各種喜慶聯,內容豐富,以修身、持家、創業、報國為要素,格律工穩,辭藻雋永,享有“廣西楹聯第一村”的美譽。
欽州市靈山縣大蘆村古宅中的楹聯
法式民居建筑代表性建筑有東興市中山路、解放路法式老建筑群落,是近現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產生的智慧結晶。法式建筑群大量吸取了西方建筑精髓,既有以清新、亮麗、現代為基調而形成輕盈、活潑的建筑形態,也有追求建筑整體方面著重塑造浪漫典雅的建筑形象。布局上突出軸線對稱,氣勢恢宏,華貴典雅;屋頂多采用坡屋頂,屋頂上多有精致的老虎窗,多用石材或仿古石材裝飾,顏色穩重大氣;細部處理上運用了法式廊柱、拱券、渦卷飾花柱式、寶瓶或通花欄桿、雕花、石膏線腳等,制作工藝精細考究;具有古典主義三段式的表象特征,線條鮮明,凹凸有致,尤其是外觀造型獨特,往往不求簡單的協調,而是崇尚別致之美。
防城港東興市法式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