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音
眾所周知,“邪惡”的微生物可能讓食物變質或導致疾病。那么,食物中這些蠢蠢欲動的微生物究竟來自何方?其實,這些微生物可能生活在食材之中,也可能來自周圍的環境。從種植、收獲,到被制作成美味的食物端上餐桌,在食物經歷的每一道工序中,都能找到微生物的身影。
內源性污染
動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體內可能攜帶各種微生物,造成食材的內源性污染。比如,家畜、家禽的消化道、上呼吸道和體表可能生存一定種類和數量的微生物。雞受沙門氏菌感染的風險比較高,因此雞肉必須做熟才能食用。健康乳畜的乳房內存在細菌,所以生牛乳必須經過殺菌,才能讓人放心飲用。
健康的植物組織內部一般是無菌狀態,或者僅有極少數細菌。病原微生物可能在果蔬開花期侵入并生存于果實內部,比如,蘋果、櫻桃中的酵母菌,番茄中的酵母菌和假單胞菌屬的細菌等。
外源性污染
1.土壤:土壤中含有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水和營養成分,還可以保護微生物不受紫外線輻射,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大本營”之稱。不計其數的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在土壤中共存。從土里產出的紅薯、馬鈴薯、花生等食物的表面會攜帶大量微生物。
2.空氣:如果說土壤是微生物的“固定住所”,那空氣對于微生物來說,就像是草原上牧民居住的“流動氈房”。某些微生物來自于土壤、水、人和動植物體表的脫落物、呼吸道、消化道的分泌物,它們附著在飛揚起來的塵埃、液滴上,隨風飄蕩。常見的通過空氣傳播的微生物有大腸埃希氏菌、嗜淀粉乳桿菌等。如果沒有做好密封措施,這些病原菌很有可能落在食物表面。
3.水:江河湖海中有著多種微生物。比如,海水中有革蘭氏陰性菌等微生物,被漁民捕撈起的魚蝦上可能攜帶著能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洪水、暴雨期間,許多病原微生物會經由水源傳播。因此,不能食用洪水浸泡過的食物。
4.人體:人體的皮膚表面、毛發、消化系統、上呼吸系統均生存著大量的微生物,比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它們可以經由空氣傳播,直接污染食品。如果我們沒有清洗雙手而觸摸食物,那附著在雙手上的微生物就會污染食物。從事食品生產的工作人員如果違反衛生管理制度,比如不佩戴口罩、手套,工作服清潔不到位,也可能造成微生物污染。
5.加工機械設備及包裝材料:在食品的加工過程中,生產設備本身沒有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的條件。但這些器具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會和食品接觸,如果食品的殘渣、汁液粘附在其表面,消毒滅菌工作又不徹底,可使微生物大肆生長繁殖。
既然微生物無處不在,任何食物都不能避免被污染,那么,我們該怎么做才能降低患病風險呢?其實,對于普通人而言,想和病原微生物“相安無事”,只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謹記對雙手徹底清洗消毒,日常做好廚具、餐具消毒,不在衛生質量不合格的餐館就餐,不食用生肉、變質、過期食品,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