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詠 王星 蘇東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簡稱“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癥狀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病情容易反復發作。秋冬天氣寒冷干燥,是慢阻肺的高發期。合理調控飲食有助于預防和減少慢阻肺急性發作的頻次,緩解咳嗽等不適癥狀。本文將從日常營養、食療藥膳和飲食習慣三個角度,為廣大慢阻肺患者提供實用建議,希望每一位慢阻肺患者都能吃飽、吃好,平穩度過秋冬季節。
合理補充日常營養
多數“慢阻肺”患者存在食欲減退、消化功能減弱的現象,應盡量多攝取蛋白質和優質脂肪,減少碳水化合物類食物的食用量,在補足機體所需營養的同時,避免增加肺部負擔。
1.控制碳水化合物類食物的攝入量
長期高碳水飲食不僅會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也會增加肺部負擔。這是因為,人體在代謝碳水化合物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加肺部氣體的交換量,提高肺泡的通氣量。因此,患者應限制主食食用量,可以用粗糧代替精米精面,比如選擇藜麥、玉米與大米搭配食用。
2.適量補充膳食纖維
相關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對肺部疾病有一定的影響。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助于維持腸道的菌群平衡,保障患者的肺部健康。除了粗糧,患者可以多食用菌類、豆類食品,深色蔬菜,梨、橙子等水果。
3.補足蛋白質和脂肪
“慢阻肺”屬于消耗性疾病,患者所消耗的能量比普通人更多。同時,受藥物影響,患者機體生成和分解蛋白質的功能有所降低。因此,如果營養補充不足,很容易發生肌少癥,具體癥狀包括肌肉量減少,肌肉功能下降。
“慢阻肺”患者應重點補充蛋白質、脂肪類食物。牛肉、雞肉、魚肉等肉類,花生、腰果、杏仁等堅果中富含優質蛋白質和亮氨酸(一種機體必需的氨基酸),在為患者提供能量的同時,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患者應盡量選擇加工程度較低的肉類。腌制肉中含有大量鹽分,可能會增強患者的氣道反應,加重癥狀。體重低于正常標準的“慢阻肺”患者,要定期監測體重變化。如果體重明顯降低,要及時咨詢醫生、營養師進行改善。
適當進補食療藥膳
除了合理飲食之外,許多中藥材也具有化痰潤肺的作用。將這些藥材與食材搭配制作成食療藥膳,不僅風味獨特,還能夠緩解“慢阻肺”患者的不適癥狀。入秋之后氣溫由熱轉涼,人的脾胃功能會相對減弱,尤其是對于體質本就虛弱的“慢阻肺”患者來說,溫和進補,同時注重調養脾胃,才能讓機體能更好地吸收營養成分。否則,盲目進補只會進一步加重身體負擔。此外,入秋之后天氣干燥,極易誘發咽干咽癢癥狀,痰液也不易稀化咳出,進補時應針對這些癥狀選用食材和藥材。
下面這幾道藥膳制作方法簡單,具有斂肺化痰、滋陰潤燥的滋補效果,您不妨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進行嘗試。
1.百合枸杞核桃粥
配方:百合10克,核桃仁20克,枸杞10粒,大米100克,冰糖5克。
制作方法:將所有食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熬煮至粥熟。
食用方法:隨餐食用,每次一碗。
適用人群:脾腎陽虛、四肢冰冷、咳嗽氣短者。
2.西洋參烏雞湯
配方:烏雞1只,西洋參25克,淮山藥50克,蔥、姜適量。
制作方法:將烏雞去皮切塊,雞肉焯水后放入鍋中,加入西洋參、蔥、姜、淮山藥,加入適量清水,燉煮30分鐘左右,加適量食鹽調味即可。
食用方法:作為菜肴每月食用2~3次即可,不宜過量。
適用人群:氣陰兩虛、咳嗽少痰、口咽干燥、動后氣喘、易疲倦者。
3.貝母花生杏仁飲
配方:川貝母10克,花生米10克,杏仁6克,大米10克,冰糖適量。
制作方法:將所有食材洗凈后放入砂鍋熬煮30分鐘,也可以用破壁機或豆漿機制作。
食用方法:隨餐食用,每次一碗。
適用人群:咳喘黃痰、痞滿便干者。
4.清肺柚子茶
配方:柚子1個,百合60克,川貝母30克,五味子30克,陳皮30克,冰糖適量。
制作方法:將柚子洗凈去皮,將柚子皮切成細絲,柚子瓤去掉薄膜和籽之后掰成小塊。將所有食材放入砂鍋中,加入1500毫升清水熬煮,煮開后轉小火煎1個小時,過濾后取汁服用。
飲用方法:代茶飲,每日飲用1~2小碗。
適合人群:適合各種證型的“慢阻肺”患者,糖尿病患者慎用。
5.紫菀陳皮款冬花茶
配方:紫菀3克,陳皮3克,款冬花3克。
制作方法:在杯中放入所有藥材,倒入適量開水,蓋上杯蓋泡15分鐘后即可飲用。
飲用方法:代茶飲,飲用時間和劑量沒有限制。
適合人群:肺氣上逆、遇寒咳嗽者。
調整個人飲食習慣
1.少食多餐,不宜過飽
“慢阻肺”患者如果吃得過飽,可能導致膈肌上抬,令肺舒張受限,引起呼吸困難。因此,患者一定要少食多餐,可以將一日三餐調整為一日4~5餐,適當減少每餐進食量。這樣做還有助于減輕腸胃的消化壓力。
2.飲水潤燥,滋陰生津
秋冬季節氣候干燥,患者一定要注意保證每日的飲水量,維持津液充足。可以適當多飲用一些具有滋陰潤燥作用的茶水或清淡的湯水,比如烏龍茶、雪梨茶。
3.忌生冷甜膩
秋季氣候漸冷,生冷食物容易刺激腸胃,引起腹脹、腹瀉,還容易刺激呼吸道,引發咳嗽。此外,甜膩的食物也容易生痰助濕。因此,“慢阻肺”患者不宜食用生冷甜膩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