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明 曹清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常見的血管疾病,可累及冠狀動脈、主動脈、頸動脈、顱腦動脈、腎動脈和其他動脈,可能引發腦卒中、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和其他阻塞性血管疾病。如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破裂,還可能導致猝死。因此,這種疾病的危害極大。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原理
人體的動脈血管壁分三層,內膜主要由內皮細胞構成,中膜是嵌在細胞外基質中的平滑肌細胞,外膜是動脈的外層,包含肥大細胞、神經末梢和微血管。健康的動脈血管內膜的內皮細胞連接得十分嚴密,可以抵御外部物質的入侵,但是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肥胖、遺傳、年齡增長等因素會讓內皮細胞的間隙變大,膽固醇等脂類物質容易進入并沉積在內皮細胞下,形成許多粥樣斑塊,導致血管管壁變硬、變厚,管腔狹窄,最終導致動脈堵塞。動脈堵塞會影響器官的供血,提高諸多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血管想象成一根塑料水管,沉積在水管內壁的雜質,形成外觀像小米粥一樣的斑塊,使這根“塑料水管”變狹窄、變硬,阻礙水流也就是血液的順利通過。
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機制
1.脂質代謝紊亂
人體中的膽固醇、甘油三脂等脂類物質,必須與載脂蛋白結合成為脂蛋白,才能被吸收代謝。脂蛋白包括極低密度脂蛋白、中間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如果人體出現了脂質代謝紊亂,會導致體內脂蛋白的數量和比例異常。
如果低密度脂蛋白過多,會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粥樣斑塊。此外,在多種作用機制下,低密度脂蛋白會被氧化,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1)低密度脂蛋白會被血管內的巨噬細胞吞噬,形成泡沫細胞沉積在血管內膜;(2)刺激單核細胞,誘導其轉至內膜上;(3)調節炎性因子的表達,促使炎癥反應的發生。
2.炎癥反應
(1)導致斑塊形成和血管壁增厚
動脈血管內膜發生損傷后,損傷的內皮細胞會分泌化學誘導因子,吸引白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聚集,粘附在內皮細胞上的數量變多。而單核細胞到達動脈內膜之后,會分化為巨噬細胞,吞噬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細胞,聚集形成斑塊。損傷的內皮細胞和巨噬細胞會分泌大量的炎癥因子,持續刺激巨噬細胞、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加劇炎癥反應,使動脈粥樣硬化持續發展。
而隨著惡性循環的繼續,激活的白細胞、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會分泌成纖維細胞生長調節因子,改變平滑肌細胞表型,使平滑肌細胞從中膜遷移至內膜大量增殖,釋放炎癥因子參與炎癥反應,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同時促進細胞外基質的形成。
(2)促使斑塊破裂和血栓形成
在動脈粥樣硬化后期,被激活的巨噬細胞能分泌多種基質金屬蛋白酶、組織蛋白酶等物質,破壞內皮細胞基底膜,使斑塊變得不穩定,更容易破裂。同時,血管內的促炎因子會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進一步導致心肌梗死等嚴重并發癥。
3.氧化應激
氧化應激反應是指人體的氧化與抗氧化作用失衡的狀態。氧化應激反應產生的活性氧可以氧化脂質、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導致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大量出現,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進程。同時,氧化應激還會提高內皮細胞的通透性,增加粘附分子表達,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了解危險因素
有效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斑塊是脂質、平滑肌細胞、炎癥細胞和壞死細胞碎片等物質,在內皮細胞下方積累和轉化的結果。這個過程耗時較長,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晰。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動脈粥樣硬化一旦發生,幾乎難以逆轉。
就目前醫學界的認知來看,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肥胖、遺傳因素、性別與年齡等,其中高脂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致病性因素。因此,患者確診后,除了遵醫囑規范用藥外,必須積極調整生活習慣,穩定血壓、血糖、血脂、減輕體重、合理飲食,以有效預防嚴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1.控制高危因素
高血壓會增加血管壓力,破壞血管彈性,提高血管內壁的通透性,使得脂質更容易發生堆積。高血糖也會增加血管的通透性,糖類代謝產物的堆積會加速血管內斑塊的形成。此外,血脂異常也是高風險因素。吸煙等不良習慣會導致血管發生損傷,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因此,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必須按時服藥,定期檢查,控制病情,盡量避免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吸煙者應嚴格戒煙。
2.安排合理膳食
動脈粥樣硬化也被稱為“生活方式疾病”,改變飲食結構、調整生活方式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措施。
(1)控制每日攝入總熱量
一般成年人的每日總熱量攝入應控制在7200~8000千焦(約1800~2000千卡),您可以根據自己的體重和勞動強度進行適當調整。為了減輕腸胃消化負擔,避免血糖波動過大,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形式制定用餐計劃。
(2)飲食清淡均衡
高鹽、高油、高糖的食物都不利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控制。平時宜清淡飲食,保持低糖、低鹽、低脂的習慣,限制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少吃深加工食品。在動物性食物的選擇方面,多選用魚類、禽類、瘦牛肉,少吃動物內臟和蛋黃。平時注意葷素搭配,多食用深色蔬菜和水果等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烹飪時盡量選擇葵花籽油、橄欖油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類。
3.適當進行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
適當參加體力勞動或者體育運動,例如瑜伽、慢跑、快走等有氧運動,對維持健康體重、提高身體的代謝水平都有好處。此外,規律作息,保持樂觀、愉快的心情,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也有助于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