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華



【摘 要】表現性學習倡導“學以致表”,是一種通過主題任務中的“表現”,主動獲取知識、培養情感態度的學習方式。基于新課標的數學主題式學習,將學生視為學習表現的中心,注重學科整體策劃、綜合設計、聚焦實踐、交互生成等要素,讓學生在表現核心素養中發展核心素養,傳遞學科育人的價值。
【關鍵詞】表現性學習 主題式實踐 學科育人
新課標將綜合與實踐分為主題式學習與項目式學習兩種方式。其中,小學階段主要采用主題式學習,即圍繞一個或多個經過結構化的主題進行研究的一種學習方式,以此來呈現學習內容的整體性。主題式實踐更容易體現數學的核心素養,是滿足學生發展需求、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的必然選擇。
一、以生活視角構建主題式實踐內容
主題式實踐內容要突出綜合的特點,這種綜合不僅表現為數學內部之間的結構性,還表現為數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的關聯性。教師設計主題式實踐活動時,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征和認知發展水平進行內容選取,以任務為驅動,以表現為核心,對標數學核心素養行為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嚴謹的數學思維品質。比如,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表現,并結合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設計“相約年文化”的數學主題式實踐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生活化的思考。
(一)從散到聯,在主題式情境中表現
好的主題式情境可以聯結斷點、串起散點、把握要點,以學生的視角實現核心知識的本質勾連,幫助學生走向結構化的理解。在設計“相約年文化”的數學主題式實踐活動時,一、二年級學生在這樣的主題式情境中的活動內容見表1。
這些內容在學習主題歸屬上都具有相對獨立性,但是,筆者選擇將其納入一個大主題情境中進行統整,從散到聯,抽象出數學內涵,讓學生在最適宜的主題式實踐中,解決問題,表現素養。
(二)從聯到通,在主題式展示中表現
主題式展示可將學習內容系統化,讓學生更好地聚焦核心問題展開探究。教師可通過設計層層推進的挑戰任務,引導學生將難點在不斷變式中逐一化解,讓研究走向遷移運用的空間。在設計“相約年文化”數學主題式實踐活動時,三、四年級學生在這樣的主題式展示中的內容見表2。
學生在主題式展示中運用數學、理解數學,學會數學地思考,思維變得條理化、清晰化、精細化、概括化,進而促進其表現素養的形成、實踐智慧的提升、創造能力的培養。
(三)從通到拓,在主題式規劃中表現
從通到拓,把主題式實踐轉變為學習的重要支架,借助核心問題,把學習置于實踐規劃中,讓學生具有向上攀登的拓展,將隱性的經驗可視化,便于其及時反思和總結,實現知識的應用和認知的延伸。在設計“相約年文化”數學主題式實踐活動時,五、六年級學生在這樣的主題式規劃中的表現內容見表3。
生活是最美的課堂,實踐是最好的體驗。主題式學習為學生提供開放性的思維場域,通過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在親身經歷、動手創造、體驗感悟中,逐步剝離現實情境,掌握數學本質。
二、以素養發展開發主題式實踐路徑
主題式實踐的路徑,在于秉持多種整合的價值取向,以此來促進課程實施。實踐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學生有沒有掌握知識、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掌握了什么知識,如何運用學習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把知識轉化為行動力,反哺于生活。下面以數學主題式實踐“我們去春游”的路徑開發為例進行研究。
(一)選擇實踐主題
師生共同議定實踐主題是一項富有智慧的行為,教師應根據自身特長、學生基礎、硬件設備和軟件條件、家長和社會資源等因素通盤考慮,組織學生親身去實踐、去創造、去體驗、去感悟,實現多學科知識的遷移運用,養成一種習慣,形成一種觀念,發展一種素養。比如,“我們去春游”的主題源于春天大自然的美妙,以及家鄉富有特色的風光。學生走進自然,用眼看、用耳聽、用心去感受不一樣的風景,以“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的奇妙,以“數學的思維”解決生活的問題,以“數學的語言”表達積極的態度。
(二)確定實踐目標
主題式實踐的目標應聚焦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開發,促使學生從多視角觀察、分析和思考問題。比如,“我們去春游”就確定了這樣的實踐目標:(1)立足數學課程目標,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體驗策劃春游活動的過程,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感受數學的價值;(2)以“雙減”為背景,系統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養養成導向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和知識遷移等思維能力。根據低、中、高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要求,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形成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研制實踐方案
首先,要進行分析、調研,分析班級實際、學生實情、資源實況等。回答好我們有什么,我們能怎樣,能做到什么程度,還有哪些可以用的資源,能提供我們的支架、工具有哪些等問題。其次,協商、調整、修改、完善研究方案,通過家校群策群力、博采眾長、達成共識,形成實踐性的研究方案。最后,積累好研究資料,具體包括研究方案出臺的歷程、每次研討的實況留痕、實施過程的打磨經歷、成熟的實踐方案等。比如,“我們去春游”中研制了這樣的實踐方案:一是課程鏈接,古人用腳步走遍春天的山、春天的河、春天的風、春天的雨,春天的花草樹木也在古人的詩歌里,讓我們找一找春天的古詩,寫一寫、吟一吟、背一背;二是實踐準備,了解春游地點情況,如安全、環境、交通等,準備好舒適的衣鞋、衛生的食物以及日常藥品等;三是出行計劃,鼓勵學生把出發地和目的地畫出來,并用學到的方向、長度、時間等詞描述;四是游玩計劃,我打算這樣安排時間(表格呈現),這些活動中 產生了費用,我算出總共花費是 ,在游玩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數學現象,并把它寫了下來。
(四)展示實踐成果
學生在主題式實踐中,始終伴隨著各種行為表現,如情緒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等。對學生進行表現性評價時,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既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又要體現評價方式的多元,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等,評價方式可以是定性、定量評價,也可以是自我、他人評價,不僅要進行成果性評價,還要進行過程性評價,可以是口頭評價,也可以是書面評價。總之,在評價中,教師要促使學生主動思考、主動交流、主動反思、主動修正,讓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在成果展示中呈現。
三、以文化引領落實主題式實踐育人
新課標中的課程性質,在繼承“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等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強化了數學育人的功能,并且首次明確提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點突出了在義務教育階段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將文化記憶與數學學科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收獲數學知識和數學素養,是值得教師發掘和探索的。
感受數學文化內涵。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內涵十分豐富。例如,在“相約年文化”主題式實踐中,筆者設置了這樣的育人目標:一是通過主題式實踐,感受中國傳統的年俗文化,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促使學生在奇思妙想中感悟數學文化之美;二是以春節為契機,設計各富特色的主題式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領略數學文學魅力。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與文學的融合之美,筆者在“數字與文學”主題式實踐中設計了“詩詞中的數學”,讓學生感悟詩歌與數字的結合,既充滿了想象、智慧、創造,又是那么和諧與奇妙無窮;“成語中的數學”,包含數學算式中的成語、數字開頭的成語、謎語中的數字成語等,讓學生鍥而不舍地探求數學文化的真諦。
探尋數學歷史足跡。數學閱讀,豐盈主題式實踐形態,學生讀《數學家的故事》,感受數學家的家國情懷,以及嚴謹治學、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學生讀《數學簡史》,將數學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機結合,把愛國、感恩、擔當、奉獻深植心田……學生將讀書的所思所想進行創造,傳承數學文化,提升數學素養。
主題式實踐讓學生在探究、體驗、反思、合作、交流等學習過程中,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活動經驗。它的育人價值是為每個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和喜悅,進而不斷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并能彼此分享、相互激勵、共同提高。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 “十四五”鄉村教師專項課題“基于新課標的小學數學表現性學習研究”(課題編號:XC/2022/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