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真真 張 然,2* 趙懷全,2
(1.《臨床藥物治療雜志》雜志社,北京 100120;2. 北京藥學會,北京 100120)
醫學期刊作為醫學成果轉化和學術傳播的重要載體,反映了我國的醫學研究進展和科研水平,是醫學研究的重要情報來源。[1-2]醫學編輯不同于其他領域的學術編輯,更多的是需要具備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比如系統的醫學專業和統計專業知識、編輯加工與校對知識、文學與社會知識等。除此之外,還需具備醫學倫理審查能力、選題策劃能力和應對市場的能力,適當涉獵廣告學、美學、設計學等來拓展知識儲備。
《臨床藥物治療雜志》是由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主管、北京藥學會主辦的專業化科技期刊。雜志從2003 年創刊至今,秉承“關注、深入關注、持續關注藥物治療與治療藥物”的辦刊宗旨,已逐漸成長為國內外醫藥衛生科技核心期刊。作為一名具備多年編輯出版工作經驗的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如何實現把更多的科技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是其面臨的時代必答題。多年工作中,從一名普通的編輯到學術編輯的轉型,再到編輯管理人員,對醫學編輯工作的態度也是從感性認識轉向理性認識的一個發展過程,對醫學科技期刊的發展有了諸多的實踐和思考。
科技期刊作為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承擔著展示國家科研水平、傳播思想文化、引領學科發展、促進理論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使命。[3]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期刊出版工作,2019 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指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和文化基礎”[4];隨后“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順利實施,全力推進數字化、專業化、集團化和國際化進程,以實現科技期刊管理、運營與評價等機制的調整,構建開放創新、協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5]
隨著我國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體現科技實力和科研成果的學術論文數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為建設科技期刊出版強國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仍有大批高質量論文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上。從2021 年6 月發布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中真切感受到“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的宏愿正在逐步實現,科技期刊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6-7]對醫學科技期刊而言,應借助國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不斷創新辦刊理念,主動與國家戰略發展和學科建設相結合,積極尋求走中國特色科技期刊的發展之路。
編輯委員會(簡稱編委會)是依靠專業科學技術工作者辦刊的一種組織形式,其主要負責科技期刊學術領導的工作機構。[8-9]科技期刊的發展離不開一支具有國際視野的編委會和穩定高效的編輯隊伍的支持。作為依托于北京藥學會發展的醫學科技期刊,《臨床藥物治療雜志》具有優質的藥學專家資源,借助學會的行業資源引領力量,不斷更新或補增高水平的專家納入編委會,成立專家委員會、青年編輯委員會和同行評議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專家引領行業學術資源的作用,建立崇高的期刊學術聲譽,并逐步形成集約化品牌集群。[10]《臨床藥物治療雜志》始終堅持“質量第一、以質取文”的原則,所有來稿一律采用采編平臺處理,嚴格執行三審制+專家定稿會集體把關制,做到審稿記錄可追溯、可核查。專家定稿會每月進行1 次,由主編發起、副主編牽頭組織5~8 名編委專家共同對已通過同行評議審稿的當期稿件進行綜合審評,符合期刊出版標準后方可錄用刊發。
編委會除了要承擔雜志的審稿任務外,還需兼顧雜志的組稿和約稿工作,如“未來藥物”“最新藥物”兩個欄目的稿件一直由藥物科研機構的2 位專家進行選題策劃,后根據選題進行定向約稿;“指南與共識”“專題報道”欄目的稿件也多來自編委撰寫或推薦。例如,COVID-19 常用的瑞德西韋等抗病毒藥物和單克隆抗體類藥物都必須在醫療機構通過點滴進行給藥并給予用藥監測,限制了其在疾病早期的應用。莫努匹韋是一款新型的口服劑型的小分子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2021 年11 月于英國上市,同年12 月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緊急使用授權,用于治療輕中度COVID-19 成年患者。對此,本刊編輯及時邀約相關領域的藥學專家對莫努匹韋的藥物作用機制、臨床治療現狀及研究進展等進行深入剖析,發表了《口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新藥——莫努匹韋》論文,為公眾用藥提供了參考。中國知網《學術精要數據庫》發布的2011—2022 年高影響力論文中,《臨床藥物治療雜志》共有375 篇論文入選TOP 10%,110 篇入選TOP 1%,其中15 篇同時入選高被引、高下載及高PCSI論文,如《藥物快速衛生技術評估方法及應用”“肺部吸入給藥制劑及臨床應用》《臨床藥師慢病管理工作模式的探討》《抗病毒藥物——法匹拉韋》《中國萬古霉素治療藥物監測指南(2020 更新版)解讀》等多篇論文均為主編、副主編或編委專家撰寫或組稿,進一步說明,充分利用編委專家作用,發揮編委會價值,對醫學科技期刊發展有重要作用。
作為科技期刊質量的守門人,醫學編輯在醫學成果和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強醫學編輯專業技術培訓和業務能力的學習是一項持之以恒的工作,要常抓不懈。《臨床藥物治療雜志》長期堅持每月2 次的內部學習與責編交流會議,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帶著問題學、結合工作學,自覺加強政治理論、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的日常學習。首先,加強政治學習和黨史學習,提高編輯的學術敏感性,如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內容、組織參觀“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以及“學習冰雪健兒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精神,傳承北京歷史文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主題黨日活動等;其次,認真學習編輯理論知識和最新的出版政策,及時調整出版業務流程,比如《負責任署名——學術期刊論文作者署名指導(藍皮書)》《中文出版物夾用英文的編輯規范(CY/T 154—2017)》《學術論文編寫規則(GB/T 7713.2—2022)》、期刊廣告刊登規范管理及《廣告法》法律培訓、期刊年度審讀會議等;最后,不斷更新醫學專業知識,緊跟醫藥政策,開闊眼界,增加學識,積極投身于編輯工作與科研工作相結合的實踐活動中,比如組織制定《醫療機構藥品類易制毒化學品應用管理專家意見(2023 年)》,邀約國內心血管領域相關專家對美國心臟協會發布的《藥物依從性和血壓控制》進行科學聲明解讀。
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編輯態度,體現了編輯工匠精神在科技期刊工作中的核心價值,對于編輯向高素質、專業化、學者型編輯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11]《臨床藥物治療雜志》重視人才培養,并做好編輯人才的儲備工作,及時關注和收集人才信息,吸納兼具醫學和出版雙重背景或具備多年編輯經驗的專業人才,加強對新入職編輯的培養,實行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留住和守住人才。結合醫學編輯的技術特點,對現有工作內容進行改革和創新,為現代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工作注入新的活力[12],同時完善編輯管理制度,優化績效考核標準和薪資待遇,提升醫學編輯的整體收入。
加強組稿和約稿工作,強調精準約稿,保證守正創新的高水平學術論文。《臨床藥物治療雜志》通過加快稿件的處理速度,縮短審稿和出版周期,充分利用網絡首發功能,吸引優質稿件;同時,加大組稿、約稿的力度,強調精準約稿原則,在專業的學術會議上直接對專家進行組稿,或者向本刊的編委專家進行定向約稿或特約約稿;時時關注高被引作者及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進行團隊約稿,邀請編委會專家推薦論文等方式主動開拓優勢稿源進行精準約稿。雜志社還定期舉辦針對醫療工作者的科研論文寫作培訓班,開辦“院刊共建”項目和“醫學科技期刊論文發表常見問題”講座等,介紹論文寫作要點、論文處理流程中作者的注意事項以及統計學常見問題等,培養核心的作者群體。
2022 年,《臨床藥物治療雜志》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出發,緊跟政策方向,聚焦關鍵的科學問題,敏銳捕捉學科前沿,圍繞疾病的藥物治療策劃出版了“眼科疾病藥物治療”“鐵-碳水化合物復合物臨床應用”等專題,持續推出精品論文,報道相關疾病藥物治療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如《仿制藥中遺傳毒性雜質的研究進展》《基于DRGs 的藥品綜合管理模式在控制住院患者藥品費用中的效果分析》《瑞德西韋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最新研究進展》等熱點論文,通過熱點追蹤展現了期刊服務支撐重大戰略的縮影,通過精準約稿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舉辦專業的學術會議或專題研討,擴大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由于學術會議的參會代表與科技期刊的作者、讀者群體同屬于一個研究領域,學術會議是進行科技成果展示和宣傳交流的重要方式,為醫療工作者搭建了學術交流平臺,同時也給編輯人員提供了解最新學術動態的機會。《臨床藥物治療雜志》編輯充分利用北京藥學會主辦的學術會議、專家研討會或繼續教育培訓的機會,在會議通知的網絡宣傳或海報宣傳中增加期刊介紹,并將期刊以會議資料的形式贈閱與會人員,借助會議平臺對雜志進行宣傳,以便更多的學者了解雜志,提高學術影響力。[13]
醫學編輯參與學術會議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題策劃,從科技期刊發展和學術研討兩者的契合點出發,挖掘專題、聯絡專家,培養編輯的學術眼光和學術人脈。[14]多年來《臨床藥物治療雜志》積極組織了相應的學術活動,如延續開展的“健康中國 醫藥攜手——共衛中國百姓心血管健康項目”全國巡講及成果發布,為進一步制定《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管理路徑專家共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為更多的臨床藥師有效管理高血壓患者提出了指導,共衛大眾健康。每年一度的“臨床藥物治療學術發展論壇”和“年度工作會議”為雜志的發展提供了學術支持,更是為作者、讀者和編委專家創造了一個絕好的學術交流機會。同行匯聚、暢所欲言、彼此交流、相互學習,對進一步提高雜志辦刊水平和學術質量、更好地服務醫藥衛生發展大局有重要意義。
在數字出版的科技創新時代,構建媒體融合矩陣、助力科研成果快速發表、廣泛且精準傳播至關重要。[15]《臨床藥物治療雜志》注重國際論文、基金論文、合作論文和原創論文的占比及宣傳力度,加強網絡出版和媒體融合發展。針對有重要課題或重大創新項目的論文應給予優先審稿、優先出版的福利,并對其進行針對的微信推送和網絡宣傳。完善雜志網站和采編平臺,為作者提供良好的投稿體驗,為讀者創造獲取學術信息的最優方式;加強編輯與作者、編輯與讀者以及期刊主管、主辦單位的聯系,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充分利用并發揮好期刊的開放獲取功能和網絡首發功能,進一步拓展期刊的學術傳播渠道。
微信公眾號已成為當前移動媒體出版的主要陣地,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的相關功能及服務項目進行學術出版,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擴大受眾人群,提升傳播效果。[16]既往《臨床藥物治療雜志》的微信公眾號只是進行當期目錄的發布、過刊文章的導讀和期刊信息的發布,推送的內容基本與網站內容相似,且存在內容更新不及時、無法滿足讀者需求等問題。基于以上情況,雜志社進行了崗位調整,設立新媒體崗,由專人負責運營;定期進行新媒體專員的業務培訓,優化崗位職責和媒體運營流程;勤于分析微信公眾號的后臺數據,對信息推送時間和推送頻率進行調整,固 定每周五下午的下班時間推送重點文章導讀,增設“醫政藥聞”欄目報道醫藥行業政策新動向;另外,還增加了“中國知網高影響力論文榜單揭曉”“致敬本年度審稿專家”“年會回看”等讀者關注的熱點問題、行業資訊等內容的推送;完善微信閱讀界面和互動服務內容,設置稿件查詢、專家審稿及作者留言菜單,推送一些能引起用戶關注的話題,吸引更多的讀者參與并進行深度互動,進而擴大期刊的影響力。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期刊發展取得了飛躍性進展。作為匯聚醫療和研究人員工作經驗和科研成果的學術交流平臺,醫學期刊同樣也面臨著市場的競爭和激烈的挑戰,醫學科技期刊編輯除具有編輯出版能力外,還具備特殊的編輯能力,以適應新時代科技強國戰略新環境。作為一名普通的醫學科技期刊編輯,應從期刊的辦刊宗旨、發展策略做整體規劃,從期刊的編委建設、人才培養,到選題策劃、專題約稿,再到服務創新和宣傳推廣,及時把握市場動向發揮主觀能動性;還應腳踏實地、守正創新,想科研人員之所想,通過提供優質的服務來樹立期刊品牌,提高期刊的社會影響力。在漫長的編輯職業生涯中,不僅要堅守初心,還要與時俱進,不斷堅持和服務我國的科技發展和成果轉換,發揮科研傳播價值,實現醫學科技期刊強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