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雙
舒城縣統計局,安徽 六安 231300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建筑業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不斷擴大,就舒城縣而言,2022年全縣建筑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16.7%。因此,建筑業統計數據備受關注,其統計數據不僅對國民經濟核算至關重要,還對分析和研究一個地區建筑業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對國家和行業制定建筑業發展方針和規劃、對建筑業企業編制發展規劃和生產計劃都產生很大影響。但受制度、方法、人員等各種因素制約,當前建筑業統計數據質量還有待提高。本文從舒城縣建筑業統計現狀出發,淺析當前建筑業統計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
轄區內具有總承包或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筑業企業,按法人單位注冊地原則進行統計,也就是企業在哪里注冊,就納入哪里統計[1]。
統計內容包括企業基本概況、生產經營情況、從業人員及工資情況、財務狀況以及信息化建設情況等。
具有建筑業資質的所有獨立核算建筑業企業(包括沒有工作量的建筑業企業)及其所屬產業活動單位。
納入國家統一聯網直報平臺的全部在庫企業,定期在線上報統計報表。
真實、完整、及時、準確的統計數據,有助于企業科學決策,助力企業發展壯大。一是統計數據有助于企業開展微觀管理。統計數據與財務數據高度契合,邏輯關聯。真實準確的統計數據,對企業實施精細化管理發揮著重要作用。用統計數據可以及時反映預算成本控制情況、項目建設實時進度以及企業的人、財、物利用情況等。二是統計數據有助于企業做好宏觀調控。企業可以利用統計數據開展多個年度、多個區域、多個方位縱橫比較,分析企業在本行業所處地位和發展趨勢,如利用產值數據進行多個年度縱向比較,可以分析企業發展趨勢,利用產值數據進行多個企業橫向比較,可以分析企業在本行業中的地位和優劣勢等。
統計數據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也是政府研判經濟運行態勢、進行宏觀決策的主要依據。真實完整的建筑企業統計數據,不僅為GDP核算提供依據,也為實現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
統計制度是影響統計數據準確度和統計精度的主要因素。統計制度不僅提出了明確的統計規范,還能最大程度限制統計人員的工作行為,保證整個統計流程程序化、規范化[2]。而當前統計制度在反映一個地區建筑業實際生產經營情況還存在以下不足。
1)法人單位按注冊地原則統計不能如實反映一個地區建筑業發展真實狀況。現行建筑業統計原則按法人注冊地實施,而目前一個建筑企業的活動基本都超出了其注冊地范圍,特別是高等級資質的大企業,其經營范圍覆蓋全國各地,有的甚至延伸至國外。另一方面,外地注冊的企業也可進入本地開展項目建設。按現行統計制度,就會導致一個地域范圍內的統計數據不能全面反映本地建筑業生產經營實際情況。例如2022年舒城縣在庫97家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83.1億元,其中在省外完成5.6億元,占到全部產值的6.7%;而本縣很多建設項目也由外地建筑企業承攬建設,2022年舒城縣由外地建筑企業承建的重點大項目12個,當年完成投資3.2億元。從中可以看出,按注冊地統計的數據,一方面難以全面反映本地建筑工程真實施工情況,另一方面因為項目分散,統計數據也很難搞準搞實。
2)企業入庫條件影響統計數據質量。現行條件下,建筑企業入庫只要是資質等級以上法人企業均可申報入庫,沒有產值或營業收入額度限制,對企業能否正常連續經營未作要求,現行考核體制存在很多弊端。例如有的企業為了獲取政府各種激勵獎勵要求入庫,有的企業為了增加中標率,一個法人代表注冊多個公司,實際并未開展生產經營等,導致入庫企業質量不高,入庫后企業年度間數據波動大,嚴重影響到地方統計數據質量的評估。2022年舒城縣新入庫的39建筑企業,在2023年一季度統計報表中,上報的建筑業總產值只占全縣7%,還有3家企業產值零上報。
3)部分統計指標獲取難。由于建筑企業是以項目建設為核心,建設項目多、地域分布廣,導致很多統計指標獲取較難。例如建筑業總產值指標,因為企業跨地區經營十分常見,加上有的企業項目很多,要想把建筑業總產值數據搞準搞實,不僅要企業負責人重視和主動協調,還要有各項目部的密切配合,更要有統計人員強烈的責任心。近年來,舒城縣很多企業只是注冊在本地,但實際經營常年在外地,對其上報的統計數據很難現場核實。另外,建設項目勞務分包或勞務派遣多,企業統計員要想統準從業人員及其工資總額也比較困難。
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的文件,各地各單位對統計工作重視程度空前提高,但對部分企業而言,統計工作與財務工作仍不能相提并論,企業對統計工作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表現在:有的企業負責人平時不關注或過問統計工作,統計工作多由財務人員兼職代勞,統計人員收集整理統計臺賬和原始記錄能力普遍不高。舒城縣97家建筑企業中,統計工作均由企業會計人員兼任,統計人員變動頻繁、工作壓力大,有的統計人員為了完成任務,上報數據的隨意性、主觀性較大,嚴重影響統計源頭數據質量。
統計數據質量是統計的生命,企業是統計數據的源頭,要想把數據統準統實,需要收集項目、人員、財務等諸多原始支撐材料,這就要求統計人員不僅要有較豐富的統計專業知識,還要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就目前來看,統計人員基本由會計兼職,統計人員的統計業務技能普遍不高,資料收集能力普遍欠佳,有的統計人員對資料收集束手無策。
住建部門作為建筑企業的主管部門,負責企業的日常管理,在資質和項目管理上具有優勢,掌握著企業第一手行政資料。稅務部門有建筑企業納稅資料,招投標部門有企業中標項目資料,市監部門有企業注冊登記和變更資料,發改部門有項目審批備案資料等。目前政府各職能主管部門掌握的企業資料信息仍相互獨立,部門建立的數據庫也僅供內部使用,企業的各類信息還不能做到同一平臺共享。由于統計工作多為事后監督,很難第一時間掌握企業登記、資質變更、納稅申報、項目實施等實時信息,往往還需要花費大量精力進行重復調查收集,再利用現有大數據進行比對分析,來核實企業信息和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
良好的統計制度和方法是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前提。為滿足市場經濟、領導決策、社會公眾、企業單位等各方對高質量統計數據的需求,就要在現有統計制度和管理體制基礎上,進一步改革完善,建立科學、高效的統計方法制度和管理機制。
首先,要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科學高效的統計管理體制機制,這是開展各項統計工作的基礎。要結合建筑業特點,積極拓展統計范圍,增加反映城鎮化、建立和諧社會、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等方面內容的指標,逐步構建符合統計規則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需要的行業統計指標體系[3]。其次,要對現有的建筑業統計方法制度進行補充完善,對那些難獲取同時對決策意義不大的指標予以刪除,如生產經營表中的材料消耗等指標。
企業是數據的源頭,要把源頭數據搞準搞實,夯實基層基礎數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重點要督促企業加強統計工作管理,做到統計“有人管”“專人干”。“有人管”的重點是負責人要協調企業各職能部門及時履行好統計資料提供責任,如項目部要及時提供產值和從業人員支撐資料,財務部要及時提供財務相關資料,辦公室要及時提供人員資料等,便于統計人員及時建立臺賬;“專人干”的重點是企業要設立統計崗位,安排懂統計業務的人員從事統計工作,做到專人專崗、專人專責。統計部門要出臺企業統計基礎規范化建設指引,科學指導企業建立健全統計臺賬,推進企業統計電子臺賬建設,減輕企業統計人員負擔。
要加強統計人員思想道德建設,提高統計人員依法統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不僅要自覺遵守和維護統計法,依法開展統計,還要有堅決抵制統計弄虛作假的決心,把維護數據真實性放在首位,確保數據源頭質量。要提高業務能力,統計人員不僅要深學細研統計專業知識,還要廣泛學習會計、計算機、財務、管理以及相關行業的知識,不斷提高履職能力。要加強業務培訓,統計部門定期組織統計業務培訓,通過現場講解、現場答疑,提高統計人員業務技能,快速適應新時代統計工作發展需要。
首先,統計人員要具有較豐富的統計專業知識,對報表制度要熟悉,對相關統計指標概念要熟知,對指標數據如何取得要掌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如何取得、為什么要取得、怎么取得數據問題,才能調查到真實準確的統計數據。其次,要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要想把數據統準統實,需要收集項目、人員、財務等原始支撐材料,單靠統計員很難完成,這就需要統計人員具有良好的協調溝通能力,協調指導企業相關部門及時提供統計資料。
建立部門協調聯動和信息共享機制,是推動新時代統計工作信息化、規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促進政府綜合統計和部門統計協調發展、提高政府統計整體效能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統計專業化精細化管理、提升統計工作科學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
首先,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各部門在日常職能管理中,都建有適合本部門使用的數據庫,這個數據庫是部門信息化管理的基礎,管理、維護好部門數據庫,是推進信息共享的基礎。其次,要健全信息共享機制。政府各部門掌握著大量的行政數據和體現社會發展的重要信息,涉及工商、稅收、金融、進出口、教育、交通、電力、商務等方面,要共享好這些數據信息,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共享機制,對各部門在數據提供、時間、數據內容、信息維護等方面統一要求,才能真正做到信息共享,減少重復調查。最后,要搭建信息共享平臺。要共享好各職能部門信息,就必須加強頂層設計,開發建立供各職能部門信息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平臺,實行“一個平臺、一次錄入、動態更新、信息共享”,真正實現數據共建共享。
統計法是依法開展統計工作的法律保障。要廣泛開展統計法律法規宣傳,增強廣大統計工作人員的法律思維,樹立依法統計意識。要借鑒違法案件的反面教材,開展警示教育,實行正面引領。要加大統計執法力度,聯合紀檢、審計定期開展“雙隨機”統計執法檢查,對企業統計違法行為堅決予以查處。
當前建筑業統計制度方法為收集建筑業統計數據信息提供了制度基礎,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統計數據支撐。但由于在統計原則、指標設置、數據獲取、人員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導致一個地域內的建筑業統計數據并不能真實反映當地建筑業實際生產經營現狀,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到了政府科學決策,不利于企業獲取數據開展分析。為使建筑業統計數據更加準確,更能服務于宏觀決策,更好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要進一步加強建筑業統計制度方法的頂層設計,設置更加科學的指標體系,不斷夯實企業基層統計基礎,提升統計人員依法統計能力,搭建功能齊全信息完善的信息共享平臺,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統計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