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添強
摘 要:“雙減”政策下,提高課堂的質效和優化作業設計,是減負提質的根本所在。為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提高教學效能,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即營造輕松氛圍,激發學生樂學;賦能高效課堂,提高語文素養;作業控量提質,提升教學效能。
關鍵詞:營造氛圍;賦能課堂;提質增效
在國家“雙減”政策下,教學質量靠什么來保證?顯然是提高教學效能。也就是說,提高課堂的質效和優化作業設計,是減負提質的根本所在。而課堂教學的質量保障來源于日常每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減負提質,就要師生一起上好每一堂課。一節好課的標準,不在于課堂上教師講得多精彩,也不在于學生活動多豐富,而在于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各自的能力范疇開展深度學習,由此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一、營造輕松氛圍,激發學生樂學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在課堂上面帶笑容,常常鼓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慈母般的溫暖。這樣,學生就會喜歡老師、親近老師。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鼓勵學生說:“不要緊張,放松心情,大膽說說你的看法,答錯了也沒關系的。”當學生表現出彩時,可以及時表揚學生“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你這種學習策略很有效!”……在這樣的氛圍中教《火燒云》第三自然段,筆者播放五彩繽紛的火燒云畫面讓學生欣賞,在觀賞五顏六色的美麗的火燒云圖片時,學生興趣盎然、意猶未盡。筆者趁機出示堂上達標練習,讀讀下面這些表示顏色的詞語,說說幾個類似的:
紅彤彤 ? ?葡萄灰 ? ?半紫半黃
金燦燦 ? ?茄子紫 ? ?百灰半百合色
學生很快就會對應說出“黃澄澄、綠油油、白茫茫、黑黝黝”“葡萄紫、葡萄綠、葡萄紅、葡萄黑、梨黃、蘋果綠、香蕉黃、柿子紅”“半藍半紫、半黑半白、半紅半黃”……長期這樣堅持下去,學生就會非常享受這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樂于學習、愛上學習,發展了核心素養。
二、賦能高效課堂,提高語文素養
在“雙減”政策下,如果教師不對教學內容優化整合,教學方法單調、教學手段枯燥無味,不重視課堂組織教學,這樣的課堂費時低效,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為了實現“減輕負擔、提升素養”的目標,筆者提出以下做法。
(一)精講多練,開展深度學習
在“雙減”政策下,希望學生在家里完成練習是不現實的。“雙減”政策要求充分體現課堂的主渠道作用,需要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大部分的練習,課堂的時間是一個恒數,因此,重點是要改掉過去“滿堂灌”的陳舊教學模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學習。課堂練習必須以“質”取勝而不是靠“量”的積累。練習做得再多,沒有思維含量,也是無用功。必須減少教師的“講解”時間,讓學生多開展一些深度思維的練習。學生能懂的問題,就不需講解。如教《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問誰找媽媽?它有什么變化?這樣的問題實在沒有思維含量,學生閱讀一遍課文就知道了。需要學生掌握的是特定的言語形式、故事的結構方式。這樣的練習下,學生的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在學生熟讀課文后,首先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中小蝌蚪、鯉魚阿姨和烏龜對話,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感同身受。接著結合課文和插圖說說小蝌蚪是如何長成青蛙的?(1)小蝌蚪長著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2)過來幾天,長出兩條后腿(第一幅圖);(3)過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第二幅圖);(4)過來幾天,尾巴變短了;(5)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終于長成了青蛙(第三幅圖)。最后讓學生根據課后練習2把五幅圖片按順序連起來,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樣由圖到文、由讀到說、由連到講、由易到難,引導學生拾級而上,讀中積累了語言,說說連連中梳理了故事結構,講故事中形成了個體語言經驗,培養了學生讀、說、講的能力,提高了學習質量。
(二)讀寫結合,汲取課文精華
讀寫結合是中國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是從仿到創的習作過程。閱讀是從書面語言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小學生要開闊思維和提高寫作水平,必須多讀、多思。因為從思維的起源來看,人的思維是與語言同時產生的,所以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誦讀的訓練。古人是十分重視朗讀的。“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近代作家朱自清也說過,朗讀對于習作和說話也有幫助,因為練習朗讀得咬嚼文字的意義,揣摩說話的神氣。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朗讀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和習作的能力。課文的語言都是作者經過仔細錘煉的,思想內容較豐富,對人事景物的描述較為完美,所以學生讀起來流暢,且富有哲理性。如何做好讀寫結合?(1)充分利用電化手段,引導學生模仿演讀。如教《少年閏土》《狼牙山五壯士》等優秀作品,可以播放錄像視頻,讓學生觀看后模仿演讀,在讀演中內化、重組語言,形成個體語言經驗,養成良好的語感。(2)引導學生讀中悟法,吸取課文的精華。如教《短詩三首》《繁星》(七一),為了讓學生學會想象的寫法,筆者指導學生對文中“這些事——”的破折號和“中”“下”“上”的停頓處拖長聲音朗讀,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作者在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做了哪些事?然后讓學生讀出節奏,進一步體會現代詩的特點。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月明的/園中,
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緊接著要求學生仿照課文想象的寫法,仿寫詩歌。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 ? ? )的( ? ? ?),
( ? ? )的( ? ? ?),
( ? ? )的( ? ? ?)。
最后讓學生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各抒己見、每小組推薦2篇美文在班里共賞品讀,異彩紛呈。實踐證明,這樣的訓練增多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了,對記事、寫人、寫景、狀物等文章寫作方法胸有成竹,習作素質也會得到提高。
(三)課后延伸,拓寬學生視野
課后練習要以課內學到的方法指導,舉一反三,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如筆者一般運用“三位一體”閱讀教學模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課內精讀課文教方法,略讀課文讓學生用教師教的方法自學,遇到難題教師扶一把;注重引領學生用學過的方法去閱讀同類的課外讀物,通過課內一篇課文帶出課外的語段、一篇或多篇文章、一本書、多本書,讓學生在海量的閱讀中加深對課文學習要點的理解和運用。比如,教完冰心的《憶讀書》這篇課文后,筆者及時地對學生進行課外延伸,布置學生回去繼續閱讀冰心奶奶的其他作品,向學生推薦冰心的《繁星》《春水》《寄小讀者》等作品,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厘清條理、把握主要內容的方法,更好地理解“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一中心。
三、作業控量提質,提升教學效能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減輕了小學生作業負擔,得到社會的認可,但不少家長擔心,因為作業減少造成孩子成績下滑,為扎實推進減負提質,我們要對學生的作業實行控量提質,提升教學效能。
一是加強作業總量管理。健全學校作業公示、監督管理機制,通過家校聯合采用隨機抽查、實地督查等多種方式,指導各校開展學生作業調查,確保作業布置符合學科規范,作業總量和時長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提升作業設計質量。準確把握作業難度,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需要及完成能力,準確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指導學校利用課后服務的時間嘗試“基礎+拓展、基礎+彈性、基礎+特色”等多種模式的課后作業。合理布置實踐探究、親子共讀、手工制作、藝術欣賞等不同類型作業。改中段測試和一、二年級期末考試為語文知識點過關作業、聽說讀寫等能力專項作業、綜合性學習成果展示作業、整本書閱讀評級活動等,通過豐富作業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優質作業設計評選活動,形成優質作業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充分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
三是提高作業完成實效。加強學生作業輔導,特別強化對學習困難學生的輔導答疑,確保學生學業質量。規范作業批改,通過面批面改、評語批注、集體講評等方式反饋學生作業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探索開展優秀作業評選與展示交流活動,讓更準確、優質的評價手段全面準確描述學生的學習質量。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需要,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總之,“雙減”背景下,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和作業設計承載著社會及家長更大的期待。如何減負提質,是需要我們繼續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鄭丹平.拓展閱讀邊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J].小學教學參考,2023(16).
[2]黃秀蘭.優化作業設計,助力課程實施[J].小學語文教師,2023(01).
[3]吳立崗.試論賈志敏老師的作文教學特色[J].語文教學通訊,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