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娥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要以中小學生的實際教學活動為基礎,課堂教學要竭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動力。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關鍵就在于語文教學模式的變革,所以教師在語文教育課堂上,要通過創設學習者主導的“學”的全新模式,利用互愛影響、情景激趣、家校共融、和諧鼓勵等途徑,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內動力,進而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課堂內動力;語文教學模式;課堂教學
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們一直強調,人們讀書是為了開發自身固有的精神功能,以便于在外部現實面前得到自由。可是,父母的要求與高分的沉重壓力下負重學習,很多學生出現厭學情緒。即使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很好,但都是為滿足教師和家長不得不學習,他們大多是消極的,沒有了主動性,課堂效率也不盡人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服務指導小學語文教學“以日常生活為基本,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服務指導語文課程實行從學生語言生活實際入手,創造充實多元的教學環境,設置富于問題性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興趣、想象力、探索求知欲,培養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學習。”可見,我們應該以他們的“學”為根本,全面重視和培養他們的主體能力,提升學生學習的內動力,課堂教學才能有實效。
在新課程背景下,怎樣合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內動力,進而提高學校語文課堂教學呢?學校要通過這樣一些的努力,使學習者形成源源不斷的學習者內能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推動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一、互愛互信,生發學習第一內動力
學生愛說愛動,但自身控制較差,并具有很強的“親師性”。只要學生很喜歡一個老師,就會喜歡這個老師所教的課程,也愿意花費氣力、花時間去學習,效果當然會很好。否則可能不愿意學習這個老師所教的課程,甚至出現消極和抵觸的心態,教學效果不佳。
案例一:某語文教師中途接任小學三年級的語文兼班主任。學期剛開始,他們對這個新的班主任有些排斥,一下課就會跑去找原班主任李老師聊天。有一次新班主任回到班上,整個班上空蕩蕩的,只有兩三個學生在教室,原來學生又去找李老師了。上課鈴響了,他們一個個跑回來,看著講臺上的老師,他們都低下了頭走回座位上。他們以為新班主任會批評他們。但新班主任只是溫和地問:“你們天天去找李老師做什么?”看著新班主任和藹的樣子,有一個男同學說出了實情。李老師新接了一年級班,剛開學一年級班里需要幫忙的地方太多了,他們幫李老師給一年級弟弟妹妹分早餐,指導他們搞衛生。聽到他們的話,新班主任很慶幸沒有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他們,而且選擇傾聽他們的話,并馬上地表揚了他們的行為,同時也指出他們幫助了別人但自己班的衛生卻沒有做好。學生也意識到了這樣做不夠好,最后師生約定,派出4名同學幫助李老師,但其他的同學要在班里做好衛生值日。經過這一次的交談,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師生間慢慢培養出了信任感。
教師要關心呵護學生,重視學生,和學生真誠溝通,用真心得到學生。將自己塑造成學生心目中一位可親尊敬的親密好友。同樣,面對學生的缺點錯誤,在批判的時候要注重方法。不傷害學生自尊心,使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批評是真誠的關愛,是衷心的關懷與支持。如此,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學生才會發自內心的興趣盎然地學習,自然就有了課堂效果。
二、情境激趣,提升課堂教學內動力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調查:一個人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他的所有能力可以發展百分之八十以上,從事不感興趣的事情,可以發展百分之二十。小學生對課文的掌握就是這樣。他們普遍具有旺盛的興趣,所以語文教師應注重在教育方式上體現出多樣性,從視、聽的角度做文章刻意滿足他們的興趣與求知欲。例如小學三年級有一篇文章《灰雀》,是圍繞著灰雀開展的一個故事。由于城市里的學生并未了解到鳥類,無法引起他們的好奇心,不愿意主動認識和探索,教師在探索教學過程中創造了這樣的場景:大屏幕顯示灰雀的畫面,學生一看,原來灰雀是十分可愛的、毛茸茸的小球,視覺上引起了巨大的探知欲,接著教師又提出:“灰雀與列寧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呢?想知道灰雀與小男孩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嗎?下面我們一起仔細地復習課文,你一定會發現答案的!”整節課學生帶著滿滿的興趣與探索欲望,從而實現著教育目標。這都歸功于教師在課堂過程中充分創造情景來豐富課堂,更直觀地向學習者展示抽象的、無法掌握的材料,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趣味性,引發學習者內在需要,進而使學生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等待教師灌輸與講解,更容易達到課堂效果,同時使學習者體會到主動學習的快樂。
三、家校共融,目標一致促學生成長
課堂教學有實效,不僅課堂教學要用心,與家庭同通共融也必不可少。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父母方面,有的父母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的小孩比較,孩子就會形成逆反心理。在這種情形下,要與家長分析現狀,與家長研究達成一致目標,給孩子制定自己的目標。
案例二:某班有名學生,父母對孩子飽含期望,但語文老師知道該學生的語文基礎很薄弱,拼音都沒有過關,三年級的漢字都掌握不了,“小鳥”“開關”的拼音都不能拼寫出來,寫字時不按筆畫筆順來寫,都是根據字形畫出來的,極其潦草。該學生也知道自己成績不好,在班上不大講話,下課總是安安靜靜地坐著。針對他的情況,語文老師跟學生媽媽溝通。學生媽媽一開始把孩子的情況都說了一遍,說孩子在家寫作業很慢,還必須要家長陪同,記性又不好。老師明顯感覺到學生母親的期望值過高,以至于學生達不到目標后遭到了批評,長期的批評讓該生產生了挫折感與自卑感,更提不起學習動力。語文老師開導家長,孩子在學習上信心不足是需要鼓勵的,過多的批評會打擊他學習的積極性,多些鼓勵和表揚才能調動他的內動力。不跟優秀的學生作比較,在他往前跨出一小步時,及時表揚他。在與家長溝通后,語文老師也及時調整了對該生的期望值,書寫認真了,馬上表揚他;聽寫多寫了幾個詞語,馬上在作業本上按小紅花;上課時答對了問題,當堂給他豎起了大拇指。就這樣,該學生越來越熱愛學習,每一次完成作業后總拿給老師檢查,回家后也不用媽媽嘮叨,自覺地完成作業。教師與家長目標一致,給學生建立信心,多鼓勵學生,既成長了學生,也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實效。
語文教學的成功有許多途徑,但若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的主觀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心主觀動機,再多的付出,也勢必會事倍功半,只有多維度讓學生感知關愛與信任,激勵樹立信心,激趣而主動探索,才能有效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更應做一位有心人,從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的角度鉆研教育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