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

摘 要:本土作家謝天開教授的新著《薛濤傳》有兩個特點,一是將同情理解與完整再現進行有機結合;二是將學術價值與文藝價值予以水乳交融。
關鍵詞:求真可信;雅俗共賞;一二瑕疵
在與老師、朋友、學生、讀者的交流中,本人曾經坦言:個人的讀書、治學、寫作,其領域主要是“一頭一尾”與“一家一地”。“一頭”是先秦、秦漢史,“一尾”是近現代學術史;“一家”是中國儒學,“一地”是巴蜀文化。除此之外,本人曾經業余寫作人物傳記,即為四位人物(馬寅初、金庸、古龍、楊靖中)寫作過五部傳記。
因為曾經業余寫作人物傳記,故而歷史人物、尤其是學人的日記、書信和年譜、傳記等,都是我所喜愛的讀物??陀^而言,歷史人物的日記、書信、作品是原始材料,年譜是半成品,傳記是成品。為歷史人物寫作傳記,其實并不容易,本人于此深有感觸。
現在,我要向讀者推薦一部優秀的傳記作品——《薛濤傳》(謝天開著,成都:天地出版社,2023年)。通覽《薛濤傳》,感覺該書有以下兩個方面特別引人注目:
一、同情理解與完整再現的結合
薛濤(約770—832),字洪度,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幼隨父入蜀,淪為樂妓,工詩,韋皋鎮蜀,召令侍酒賦詩,稱為“女校書”。其于暮年屏居浣花溪(又稱百花潭,在今四川成都市西郊),著女冠服,創制松花小箋,人稱“薛濤箋”。薛濤與李冶、魚玄機、劉采春并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峨并稱為蜀中“四大才女”。她原有《錦江集》五卷,已佚。后人輯有《薛濤詩》,今人張篷舟編有《薛濤詩箋》。
王建曾經高度贊譽薛濤:“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寄蜀中薛濤校書》)。對于這樣的一位著名詩人,而且是著名女詩人,是1200年前的唐代著名女詩人,后人要理解她委實不易。因此,古人有“知音難逢,日月易失”之謂。
如何“同情理解”古人及其思想與感情,大學者們曾經“支招”。陳寅恪嘗云:“對于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賀麟亦云:“要了解一物,須設身處地,用同情的態度去了解之”(《讀書方法與思想方法》)。楊樹達又云:“古來大詩人,其學博,其識卓,彼以其豐富卓絕之學識發為文章,為其注者亦必有與彼同等之學識,而后其注始可讀,始可信。否則郢書燕說,以白為黑,其唐突大家已甚矣”(《與陳寅恪書》)。
在我看來,《薛濤傳》做到了“同情理解”薛濤,也“完整再現”了薛濤其人、其詩、其心,也就是說,《薛濤傳》是一部求真的作品,而且是可信的作品。
《薛濤傳》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揭示了薛濤所處的時代背景(中唐)、地域環境(蜀中),作為理解薛濤的上下文,從而保證全書所作出的“同情理解”不是毫無根據的“穿越”與“虛構”,也不是胡思亂想的“穿鑿”與“附會”。之后,作者以薛濤的作品作為“同情理解”的中介與文本,又輔之以薛濤的朋友圈(社會交往),從而作出設身處地的“同情理解”。
比如,《薛濤傳》合情合理地刻畫了薛濤與“大貴人”韋皋(劍南西川節度使)的交往——既有提攜,也有處罰;薛濤先是被罰赴松州(治今四川松潘縣),后被釋回成都。其中的心曲與緣由,作者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摹,從而使得讀者對薛濤的《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十離詩》可以感同身受的“同情理解”(第40—49頁)。
再如,一代才女薛濤與一代詩人元稹,曾經有過一段轟轟烈烈的戀愛(第141—154頁),以及惜別之后纏綿悱惻的相思(第184—186頁)。對此,《薛濤傳》不惜筆墨,排列篇章,濃墨重彩予以“情景再現”,而且寫得“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分寸拿捏得可謂“恰如其分”。由此反觀薛濤《謁巫山廟》《寄舊詩與元微之》《九日遇雨》《贈遠》等,讀者的理解便自然深入了一層。
又如,薛濤冰雪聰明、才思敏捷、反應機敏,作者選取了幾個“點”幾首“詩”,進行了“場景再現”。比如,薛濤幼年與父親合作的《井梧吟》(第6—8頁),以及薛濤與元稹相會時所作《四友贊》(第133—135頁),等等;尤其是后者,讀來頗有禪宗“斗機鋒”的韻味。蘇軾詩云,“機鋒不可觸,千偈如翻水”(《金山妙高臺》),可謂行云流水也。
總體看來,在個體經歷與時代環境的大開大合中,《薛濤傳》傳神寫照地譜寫了薛濤的成長環境與心靈世界。全書工筆細描與潑墨寫意結合,不但具有生動的情節,而且富有小說的情趣,可謂“妙在其中”。
二、學術價值與文藝價值的交融
一部優秀的傳記作品,一定是學術性與藝術性的水乳交融。這一點說來容易,而要做到其實很難。楊樹達當年所說“與彼同等之學識”,已經道出了研究大詩人、大學者在知識結構與學術素養層面的要求與考量。
我是學者,但不懂詩,更不會作詩,故而不敢研究詩人;而謝天開兄則不然。謝天開兄是大學教授,也是著名作家,著有《大唐薛濤》《唐詩:詩人與文化》《蜀都竹枝:竹枝詞中的民俗萬象》《民間藝術十二講》等著作。由他來撰寫《薛濤傳》,可謂上佳人選?;蛘呖梢赃@樣說,《薛濤傳》是作者在多年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一部力作。
因為我重點研究的領域是“一頭一尾”,而對中古時期的歷史文化則關注不足。因此,我是帶著“求知”的初衷翻閱《薛濤傳》的。一經翻閱,便發現《薛濤傳》全書洋溢著濃厚的學術性,其中蘊涵的學術信息是頗為豐富的。于我而言,可謂“收獲頗豐”。
以酒為例,書中便多有描述。《薛濤傳》中寫酒之種種,如酒名、酒令、酒俗、酒詩以及分曹、意、轟飲等,無不反映中唐的飲酒風尚、文武士子間的日常生活。如此多維度、多層面地鋪陳薛濤侍酒生涯及士人間的詩酒人生,可謂令人“大開眼界”。再以“薛濤箋”為例,《薛濤傳》更是旁征博引,歷歷道來,如數家珍(第159—165頁)。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書寫這些內容,并不是為了“掉書袋”,而是將其與薛濤的“生命史”予以交融會通。
我向來主張,學術著作、尤其是人物傳記,應該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較高的審美度,要讓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讀者“看得進去”。其中的“理想境界”,便是成語所說的“雅俗共賞”。此話說來容易,實則很難做到。誠如王安石所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在我看來,《薛濤傳》做到了“雅俗共賞”。于此,試舉數例—
第17頁:安史之亂中,“僅有益州成都,作為大唐的后花園,還懶洋洋地開放著離亂間的太平花朵”。第61頁:“眾人一起大笑。段文昌飛來一波眼神,薛濤會意輕輕頷首”。第96頁:“透過詩歌的紙煙箋云,聰慧的薛濤體悟出大唐有兩個世界:一是官人的世界,二是詩人的世界。官人的世界風風雨雨,風雨過后,摧殘摧毀多少黃粱夢。詩人的世界云云煙煙,云煙過后,成長成就多少文學夢”。第101頁:“女人之命運,猶似貓瞳,迷離變換不可捉摸”。第123頁:“薛濤掏出了蓮花銅鏡,用雪白絹巾拭了拭,里面閃出了一張白里透紅的桃夭,綻開一朵羞澀的淺蜜,平添好多信心”。第244頁:“在晚唐青年詩人杜牧眼中,薛濤絕對是大唐詩壇祖母級的明星詩人,一只永遠的青鳥”。凡此種種,可謂“文之美”者。
接下來,舉一二瑕疵以供改進—
出版界的朋友告訴我,每每發現書中的錯別字,猶如“吃了蒼蠅”一般惡心。筆者在閱讀《薛濤傳》時,沒有“吃到蒼蠅”。由此可見,作者的寫作是仔細的,編輯的工作是認真的。但是,有些“引文體例”似乎不大合乎規范。比如,作者在引用史書時,或作“《新唐書·卷二十二·志第十二·禮樂十二》”(第11頁),或作“《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一百一十六》”(第128頁),或作“《舊唐書·一百六十六卷》”(第148頁),或作“《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七》”(第209頁),或作“《舊唐書·文苑下》”(第260頁),或作“《新唐書》卷一百八十”(第262頁)。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樣的引文體例,既沒有統一,也不夠規范。
筆者瀏覽書后所附錄的“參考文獻”,發現其中并沒有陳寅恪的相關著作,諸如《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等。但查檢全書,作者是參考過陳寅恪著述的。比如,第258頁提到的唐朝的兩大集團(關隴集團、山東集團)及其斗爭,其說便出自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也就是說,《薛濤傳》在臚列“參考文獻”時,似應列入陳寅恪的上述三部著作方妥,尤其是《元白詩箋證稿》。
文末,引用兩位古人的詩句,以結束本文。
唐人薛濤說:“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春望詞》之二)
宋人郭印說:“淵明久寂寞,千載得知音?!保ā额}宋公圭宿云軒》)
捧讀《薛濤傳》,筆者油然而嘆:“絕世有才女,千載得知音。”
作者: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出席《翰墨擷英》四川省文史館
館藏書畫展
田旭中
草堂文氣彌錦里,史館前賢功力真。
鐵畫銀鉤追古意,點皴暈染勝今人。
春潮涌動啟新路,秋光閃爍棄舊塵。
前行踔厲莫偷懶,再寫奇篇亦暢神。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