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棋
外婆愛笑,也愛吃蘋果,但她更愛笑著看我吃蘋果。
陽光不燥,微風正好。媽媽拿起水果刀,蘋果在手中旋轉舞蹈,光滑的果皮宛如一只輕快的燕子,翅膀點點,掠過水面。兒時的我總是驚嘆于媽媽的“絕世技藝”,竟能將這削下的蘋果皮連成一條線。片刻后,蘋果便削好了,沁人的香味氤氳在空氣中。
“媽,你吃。”媽媽把蘋果遞給外婆。外婆卻說:“小棋先吃。”隨即拿過媽媽手中的刀,將蘋果切成小塊,放在碟子里,然后用叉子戳一塊塞進我的嘴里。蘋果很甜,可外婆卻啃著僅殘留著一點果肉的蘋果核。
“媽,別吃了,我再削吧。”媽媽心疼道。外婆擺擺手,笑著啃干凈了那蘋果核……愛往往就是這樣,總讓人猝不及防。我在一旁小聲嘟囔著:“長大后,我也要給媽媽和外婆削蘋果!”
小學,初中,時間就這般匆匆地流逝了。我總是說:“等我有空了,我要給媽媽和外婆削蘋果。”每每這時,外婆就笑瞇瞇地看著我說:“不著急,小棋還小呢。”
這年深秋,接連幾場秋雨,天氣越來越涼了。一天,媽媽的臉上掛著兩行淚痕,沙啞地說,外婆得了阿爾茨海默癥。我心中一驚,一下子癱坐在凳子上,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外婆那慈祥的面孔,那硬朗的身子,還有那要強的性子。我忙和媽媽來到醫院。隔著窗戶,我看到外婆坐在椅子上,手里拿著一個紅紅的蘋果。
進了門,我哽咽著撲向外婆,外婆憨憨地朝我笑著:“蘋果,蘋果。”“外婆,我是小棋,你還認得我嗎?”護士姐姐告訴我,外婆現在不認識人了,我的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
我接過蘋果,拿來小刀,慢慢地削著。“小心,小心,棋棋愛吃蘋果。”外婆嘴里不斷地念叨著。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努力將那蘋果皮連在一起,可手總是一抖一抖的,削一小段就掉,好不容易才將蘋果削好,但樣子一點兒也不好看,坑坑洼洼的。我把蘋果切成小塊,將蘋果核放進嘴里啃,酸酸的,澀澀的,一點兒也不好吃。
“外婆,您吃蘋果。”我把蘋果塊放到外婆嘴邊,她張開嘴,用沒剩幾顆的牙咀嚼著,然后憨憨地看著我笑。
我扭過頭,眼淚撲簌簌地直往下掉。
兒時的我總盼望自己快點長大,照顧媽媽和外婆,可還沒等我長大,她們就老了。
此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江蘇東臺市富安鎮富東學校七年級(1)班】
點評
小時候,媽媽給外婆削蘋果,外婆給孫女切蘋果;長大后,孫女給生病的外婆削蘋果、切蘋果,通過這樣一個愛的循環,表達了祖孫三代間濃濃的親情;特別是“蘋果”這個意象作為貫串全文的線索,體現了“感恩親情要趁早”這一主題。習作的語言描寫富有生活化,充滿人情味。如開頭寫外婆啃蘋果核的動作,體現出老年人的節儉,結尾寫“我”啃蘋果核與之照應;“我”削蘋果的細節描寫則表現出自己當時悲傷的心情,真實可感,打動人心。
(吳小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