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永蓮
數學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內容之一。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數學概念,形成對數學的基本的、概括性的認識。
一、深度備課? 理清知識來龍去脈
任何一個概念的給出都有一定背景,一定要讓學生親身去經歷、去總結。教師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吃透課標和教材,挖掘知識背后的內涵,多問幾個為什么,讓學生深刻理解概念含義,讓學生對概念產生認同感。
二、創設有效情境? 初步感知
概念教學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種主要課型,它是數學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由于許多數學概念都比較抽象,對語言準確度要求比較高。因此,在概念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重視創設有效的情境,使學生盡快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創設情境方法有很多,如創設生活情境、故事導入問題情境、課前小研究等。各種情境都各具特色,但我們不能僅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一定要注意“有效”,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學情靈活選擇,情境要為教學服務。
三、動手操作,充分理解概念
數學概念很抽象,“死記硬背”,沒有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是無法深刻理解概念真正含義的,更不會靈活應用,為了讓學生理解倍的概念,我設計了看一看:
(教師示范胡蘿卜和紅蘿卜的根數關系)
觀察胡蘿卜2根,紅蘿卜6根。如果把胡蘿卜的2根看作一份,那么紅蘿卜有這樣的幾份呢?師引導學生觀察:紅蘿卜有這樣的3份,也就是3個2根,
(同時課件演示圈圖,即把紅蘿卜每2根一份圈起來。)
我們就可以說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
之后再來研究白蘿卜和胡蘿卜的根數有什么關系?我設計了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等活動來證明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5倍,讓學生充分感知倍的含義。
四、多角度感知,對比凸顯本質
由于學生沒有理解概念本質,導致填空、判斷等題出錯屢見不鮮。因此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改變比較量:胡蘿卜的根數不變,白蘿卜的根數變成6份?10份?100份呢?
發現:胡蘿卜根數不變,白蘿卜越多,倍數就越大。
2. 改變標準量:兔媽媽又拿來一根胡蘿卜,現在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幾倍?
小組交流:都是這兩種蘿卜相比,為什么一會兒是3倍,一會兒是2倍?
發現:標準量變了,它們的倍數關系也會發生變化,所以兩個量比較時,必須要定標準(板書),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倍。(板書關鍵詞)
3.拓展延伸:如果小兔子餓了,吃掉一根紅蘿卜呢?(同時黑板上拿走一根紅蘿卜磁條)感受比的“標準”的重要性。
總之,概念教學重在經歷、我們一定要深入備課,建構聯系,準確把握概念本質,深刻理解概念含義,從根本上改變目前課堂低效的現象,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