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慶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還嗷嗷待哺時,父母就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地方謀生糊口。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才能感覺父母的存在。當別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樣年華的時候,他們被留在鄉下,孤獨地像荒草一樣生長。人們給這群孩子起了一個酸楚的名字:留守兒童。我們學校是一所典型的農村中學,近幾年,年輕的家長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他們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這些監護人年紀大,多數沒有文化,不識字自然就不會輔導孩子的學習,監管不力。還有的孩子背著爺爺奶奶上網沉迷于網絡游戲,成績下降很快。這樣,時間長了,有的孩子心理孤僻,成績不理想,很快成了"學困生"。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溫暖,缺乏監護人細心的學習引導和管理,使他們在學習、心理、身體上存在著很多問題。許多孩子出現了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頑皮任性、沖動易怒、神經過敏、逆反心理強等問題;大多數孩子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心不在焉,應付了事;部分孩子紀律散漫,不遵守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這些不良習氣的存在給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大危害,也給班級教育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家庭、學校、社會是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三個重要因素,因此,我認為,必須從這三方面入手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 重視親情關懷,強化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對于孩子的個性發展、人格形成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認識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變重物質輕精神,重智育輕德育的傳統觀念,在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多的在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多的關注其思想、行為及心理的發展變化,使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二)轉變教育理念,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也是留守兒童最聚集的地方,重視農村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發揮他們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室。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困惑,增強對留守兒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給留守兒童以特殊的關心和監護,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三)發揮班集體在留守兒童教育上的特殊作用。如“每月給父母一封信”活動。鼓勵“留守兒童”每個月寫一封信給在外地的父母,并要求父母要回信。通過書信往來減輕“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加強愛的教育。同時還可開展“每半月一個電話”活動,鼓勵兒童多和父母打電話,學會向父母匯報在校在家情況,讓外出的父母不用擔心。如“感恩之心”活動。可組織全校學生集中開會,讓“留守兒童”代表上臺演講,說說他生活中發生的,真實的,和父母之間的一些故事。
平時教學中我一直關注留守孩子,盡自己的力量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溫暖。我們班的李倩就是典型的留守孩子,李倩家里五口人,爸爸、媽媽,奶奶,弟弟和她.爸爸媽媽帶著弟弟長年在外打工,平時都是年邁的奶奶照顧她的生活起居以及學習等。李倩性格極其內向,在班級里她從來不發言,從早上學到下午放學,她在班級里就像一個隱形人,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在班級里她幾乎沒有朋友,總是獨來獨往。課堂上李倩學習態度端正,聽課比較認真。但是她從來不主動發言,上課有時提問她,她站起來只是低著頭,說不出一句話。每天,老師留的作業她認真地完成,但是準確率不高,而且很多題都空著,說明她上課聽課的效果并不好。下課的時侯,其他同學都到教室外活動她只是孤零零單的坐在自己座位上,看著特別讓人心疼。
李倩形成這種自閉的性格,和她的家庭背景是分不開的。她從小爸媽帶著弟弟長年在外打工,幾乎沒有給予李倩母愛的呵護和溫暖,她感到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導致了她內心非常自卑,在外人面前羞于表達自己,也不會表達,更不敢表達。由于李倩這種自閉的性格,不敢和別人交流。因此,課上她沒有回答問題表現自己的機會,課后,對于自己不懂的問題她又不敢去問老師和同學。回到家,奶奶又沒有能力輔導她的學習。我決定從生活中的小事去關心她,于是我買了一對小發卡。第二天,我特意把李倩叫進辦公室,幫她把頭發梳好,別好發卡。從那以后,我發現李倩每天來上學時衣服穿得很干凈,頭發也梳得很整齊,我為李倩這一變化而感到欣慰。每節課下課的時候,我都會走到李倩的身邊,問她課堂上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并及時幫她解決。慢慢地,經過一個多月的溝通,她已經完全信任我了,有時有問題她會主動來辦公室找我,看到她的進步,我心里真是很高興,
還有家校聯合,雙管齊下。最后我和李倩進行了聯系,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沒有家庭的高教育素養,那么不管老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因此,我向李倩家長談了李倩在學校的表現,并給他們提了一些可行建議,讓他們平時有經常能給孩子打電話,關心她的生活和學習,讓她能感受到家的溫暖,感受到父母是愛自己的。這一學期里,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她的性格變得開朗了。課堂上她會勇敢的舉手回答問題了,課間的時候,能主動和同學們在一起玩耍。其次學習成績有所進步,以前考試都是50多分,現在考試,她能及格了。尤其是她的作業書寫改進步很多,現在每天的作業寫得整漂亮,我經常在課堂上表揚她。
看到她的進步,我覺得這幾個月的心血沒有白費,真心為她高興,我很有成就感。
經過關愛留守孩子工作的不斷實踐和總結,我有很多的感受。留守學生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的密切配合。而留守孩子在校學習,我覺得最關鍵的是老師的愛,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尤其是農村的孩子,更需要老師的關愛和幫助。就讓我們多給留守學生一些愛心吧,讓愛的陽光溫暖留守學生的心靈,讓愛的雨露滋潤留守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讓我們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彌補父母未能給他們的愛,讓我們共同攜手為他們編織一個色彩斑斕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