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宋孟韓

在北京西南隅,坐落著一座莊嚴古樸的皇家壇廟——先農壇。百年間,從明清時期的皇家禁苑到民國時期的大眾公園,再到如今展示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重要窗口,先農壇見證了中華民族的風雨興衰。
明清時期,先農壇是皇帝祭祀先農炎帝神農氏、行耤田禮的重要場所。先農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在明清兩代的近600年間里,先后有25位皇帝或遣官親臨先農壇,祭享先農、扶犁親耕,以宣揚以農為本的國策。[1]
中華民國成立后,先農壇的功能發生重要轉變,迎來了10多年的短暫興盛。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此背景下,皇朝禮制崩潰,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人民的思想也得到極大地解放。受此影響,包括先農壇在內的一批皇家禁苑紛紛向公眾開放,由皇家專屬財產轉變為民國財產。1913年1月1日,先農壇首次對普通大眾開放,為期十天。這次開放使民眾親身感受到先農壇是“取鬧市中幽靜,古柏參天,世界中難得的一處游玩之地”[2]。此后,在民眾要求持續開放的呼聲中,先農壇內壇的功能首先發生轉變。1915年,先農壇被辟為“北京先農壇公園”。與此同時,隨著茶社、飯館、戲樓、酒肆、雜貨攤和跑馬場等休閑娛樂設施的聚集[3],先農壇北外壇也迎來了自己的轉變。1917年,北外壇被另辟為“城南公園”。為便于管理,1918年,“北京先農壇公園”與“城南公園”合并,統一稱作“城南公園”。[4]這一時期,伴隨著歐式四面鐘樓的建成,壇墻內外平民商業的繁榮,以及各種政府商業活動的舉辦,先農壇作為“城南公園”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一時間熱鬧非凡。
然而,好景不長。在北洋軍閥的混亂統治下,政局動蕩、民生凋敝,先農壇逐漸走向衰落。首先,先農壇面臨著壇地的縮小與改建。這一時期,因經費拮據,自1922年開始,先農壇外壇的空地被租賣給平民商人使用。[5]1928年起,先農壇內壇的空地也被大量出租。其次,先農壇的壇墻被陸續拆除,使得先農壇的布局和功能發生變化。1925-1926年,先農壇北面的外壇墻逐漸被拆除,大量居民隨之移住北外壇。至1929年,先農壇外壇墻除局部保留外,大部分已經被拆除。[6]先農壇外壇區隨之演變為平民雜居區。此外,先農壇內的部分自然景觀和古建筑也遭到破壞,使得先農壇的公園功能逐漸喪失。這一時期,“城南公園”雖仍開放,但游人日益稀少,收入甚微。由于經費緊張,難以維持正常運轉,1927-1928年間,公園內甚至出現了拍賣壇內鹿只、伐樹賣薪等現象。[7]1928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后,公園更是荒涼破敗,運作困難。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國民軍常駐先農壇,不僅禁止游人參觀園內的諸多景點,還時常將門窗拆作柴薪使用,使先農壇的古建筑受到了不小的破壞。[8]1936年,北平市第一座公共體育場在先農壇東壇正式奠基。后幾經周折,直至1938年4月,才掛牌為“先農壇公共體育場”。但實際上,無論是公園還是體育場都難以為繼。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時,歷經滄桑的公園已破敗不堪。
民國時期的先農壇,雖實現了由皇家禁苑到大眾公園的功能轉變,但在經歷短暫興盛后就陷入沉寂并走向衰敗。內外壇區頻繁出現的出租、新建、占用等現象,充分說明了民國時期先農壇管理工作的混亂和保護工作的嚴重缺失。此時,面目全非的先農壇等待著重獲新生的契機。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對先農壇的開發利用,并逐漸將其發展成為新中國體育人才培養和中小學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如前文所述,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先農壇體育場就已掛牌。但由于長年戰亂,運動場地的使用功能受到了極大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出于節約民力的考慮,在完善先農壇原有設施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造和擴建,將其打造成為市民體育鍛煉的重要場所。先農壇體育場也數次承辦大型體育活動和比賽。1952年,毛主席題寫“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9]的口號,號召全國人民積極開展體育運動。在此背景下,為培育更多優秀體育人才,更好地滿足民眾需求,先農壇體育運動技術學校應運而生。這里便成為新中國歷史上創建最早的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的訓練基地。與此同時,伴隨著北京市優秀運動隊的組建,體育場得到進一步擴建,為北京市籃球、田徑、體操、乒乓球、網球、舉重等多項優秀運動隊的訓練提供了良好條件。在此之后,先農壇體育場逐步發展成為培養大批優秀運動員的“體育搖籃”。這里走出了多位世界冠軍和奧運冠軍,涵蓋了乒乓球、田徑、體操、網球等多個項目。此外,先農壇孕育出的“艱苦奮斗、敢為人先”的精神[10]也在一代代體育工作者和運動員間薪火相傳。
先農壇不僅在新中國體育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與新中國中小學教育的發展也密切相關。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在綜合考慮地域、資源、交通等因素后,決定將華北育才小學(原為始建于延安的保育院小學)遷進先農壇,以便于教育工作的發展和對先農壇的綜合開發利用。在歷屆師生的維護下,先農壇內的主體建筑整體上得到了比較妥善的保護。與此同時,先農壇源遠流長的勞作傳統對完善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產生了有益的啟發。在此期間,育才學校多次開展教育改革試驗,踐行“自食其力,艱苦奮斗”的重要理念,推動勞動教育的制度化。[11]幾十年來,育才學校為國家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如今,在先農壇蒼松翠柏的掩映中,它已經是全國知名的培育優秀人才的辦學基地。
在發展先農壇體育培訓和文化教育事業的同時,黨和國家從未忘記先農壇的保護和修繕工作。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進一步加強對先農壇的全面保護和修繕。先農壇不僅迎來了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一新的身份,還通過成立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大力推進古建筑的修復和收回工作。其后,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有序推進下,神倉、慶成宮、神廚、具服殿、觀耕臺等重要建筑被陸續收回。先農壇內壇的建筑格局基本得到恢復。在此基礎上,先農壇的歷史文化專題展陳工作也逐漸發展起來。自1991年起,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開始向社會正式開放,并逐漸通過各種形式的特色活動、展覽和科普互動活動,傳播和普及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和先農壇歷史文化知識。總體而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幾十年間,古樸典雅的先農壇既承擔了體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務,還以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和魅力保存著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農耕文化。
新時代以來,隨著黨和國家文物保護理論水平的提升和重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先農壇區域的古建筑騰退和周邊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此前,因歷史原因,先農壇一直作為體育訓練和文化教育基地而存在,古壇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被多家單位侵占和使用。為改變這種局面,黨和國家首先推進先農壇的騰退和環境治理工作。較為典型的是,2018年,先農壇慶成宮啟動騰退工作。次年,明清兩代皇帝親耕的耤田——“一畝三分地”開始恢復耕種。此外,先農壇體育場、具服殿和神倉院的部分騰退工作也陸續完成。
在此基礎上,先農壇的農耕系列活動與遺產空間充分融合,成為宣傳普及中國農耕文明的鮮活載體。具體來說,先農壇內舉行的“祭先農識五谷”活動、“南北農耕文化”科普展示、特色耕讀活動及耤田春種秋收活動等與農耕要素巧妙融合,充分發揮了先農壇古建文物資源的社會效益,幫助公眾樹立尊農、愛農、興農的觀念。此外,文物利用、非遺保護與傳統節日的有機結合,使公眾深切地感受到“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2]的含義。總體來說,經過多年整治,先農壇的歷史格局得到恢復,展示面積也不斷擴大,為進一步宣傳普及中國農耕文明和推進北京中軸線的整體申遺奠定了重要基礎。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穩步推進,為進一步加強對先農壇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撐。事實上,先農壇的歷史魅力不只在于它是明、清皇家壇廟建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遺產點,先農壇與北京中軸線上的其他建筑共同發揮著見證歷史和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近年來,為綜合開發和全面展示北京中軸線遺產空間形態的完整性,先農壇古建筑的騰退與維護作為中軸線整體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持續向前推進。北京中軸線的相關保護條例和規劃的公布實施,更是為先農壇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與此同時,為向世界展示北京中軸線多元文化魅力,先農壇將其內含的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同現代文明要素充分結合,逐漸打造出“中軸線上的農耕文明”這一靚麗名片。為更好地傳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傳統農耕文化,先農壇的文物活化利用方式也在不斷創新。尤其是現代科技的賦能,推動了先農壇文化遺產“活起來”。近年來,經過系列保護和管理,先農壇已成為北京中軸線上文物保護利用的重要示范地,在闡釋與展示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精髓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百年征程,先農壇經歷了由皇家壇廟到大眾公園的重要轉變,又在其教育功能形成與博物館興起之際實現了新生輝煌,如今更是被打造成為中軸線上展示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重要窗口,完成了從靜態保護到活化利用的重要飛躍。先農壇的百年變遷見證了國家力量的發展和社會公眾對民族文化認同感的提升,也彰顯中國共產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初心印記和歷史擔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與‘魂”。[13]近年來,先農壇和中軸線上其他建筑一起,作為闡釋和宣傳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其歷史文化價值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尤其是伴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進入快車道,其影響力正越出國界,向世界人民展示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注釋及參考文獻:
[1]閆瑾.帝念民依重耕桑,肇新千耤考典章——從明清耕耤禮看中國古代重農思想[J].今古文創,2021(2): 74-76.
[2][3]董紹鵬,潘奇燕,李瑩.先農神壇[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69-72.
[4]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北京先農壇志[M].北京:學苑出版社,2020:55.
[5][6][7][8]董紹鵬.民國北京先農壇編年簡史[M]//《北京先農壇史料選編》編纂組.北京先農壇史料選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348-349.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563.
[10]申孟哲.體育強國夢,從這兒開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04-30(01).
[11]北京市西城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探訪北京中軸線[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31-32.
[12]石羚.“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人民論壇)[N].人民日報,2020-12-04(04).
[1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摘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2023:324.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