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博
我國“十四五規劃”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新《職業教育法》規定:“國家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引導企業按照崗位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鼓勵和支持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的企業特別是產教融合型企業與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開展合作,對新招用職工、在崗職工和轉崗職工進行學徒培訓,或者與職業學校聯合招收學生,以工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徒培養。”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發布的《關于實施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的通知》提出了“全面實踐中國特色學徒制,校企聯合實施學徒培養和在職員工培訓”的總體思路和“以中國特色學徒制為主要培養形式,建設一批現場工程師學院,培養一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的工作目標。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力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是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深度開發技術技能人才資源的重要途徑。
中國特色學徒制是我國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探索、良性互動、取長補短、互為補充、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并軌貫通、創新超越、全面推進的新階段,是形成“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認可、校企雙元育人、交互訓教、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工學交替、崗位培養”的基本遵循,是體現“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改革取向之一。它是指建立統籌協調職業教育和企業員工技術技能培訓機制,政府有關部門與行業組織加強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宏觀管理,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的企業同職業培訓機構、職業學校合作,對企業員工和校企聯合招收的學生,由企業設立學徒崗位,采取“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在企可入校”或者“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及企校雙師帶徒、工學結合的方式聯合培養學徒,將招工招生、技術賦能、技能鑒定、學歷提升、職業晉升、社會上升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校企一體化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其核心理念體現在:實踐特征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過程是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培養機制是實施學分制或彈性學制;培養目標是提升勞動者綜合素質。
新《職業教育法》確立了中國特色學徒制的法律地位,理順了教育、人社、發改、財政、稅務、行業主管部門或協會等多元主體管理職責,系統設計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揮協同聯動作用、設立學徒崗位的法定責任和培養學徒的主體地位,明晰了補貼、獎勵和金融、財政、土地支持等激勵保障措施,明確了學徒權益和培養學徒的特色路徑和基本導向,有利于降低企業培養學徒的成本和高技能人才不確定流動的風險,有利于解決“校熱企冷、重校輕企”、校企“兩張皮”、企業培養能力不足和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選、育、用、留”等問題,增強了培養體系的吸引力,為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學徒創造了條件。
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仍面臨技術技能人才總量不足、結構性供需矛盾問題突出的痛點,尤其是新技術、高技能人才和新興產業人才急缺問題凸顯。全面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可以有效解決企業招工難、職業學校招生難、企業用工不穩定、企業員工技能學歷收入同步提升和自我價值實現等問題,可以加快培養更多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我國經濟提檔加速提供更好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為搶占并鞏固全球人才競爭制高點和強國建設做好人力資源深度開發的基礎準備。
中國特色學徒制是我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形態,政府、行業企業與職業學校等都應該重視該制度的推進實施并提供支持保障。
要積極推動構建“政、行、校、企、生”等多方聯動、良好互動、科學規范、高效運行的工作機制。
在政策層面,政府有關部門、行業組織要各司其職、有機協同,充分發揮職能,依據新《職業教育法》,擬定出臺有關學徒制的政策規定和本土化實踐性實施辦法,從政策引導、經濟資源、組織管理等多方面給予支持,明確各類主體之間的權責關系,增強學徒制利益相關者尤其是企業的動力和能力。
在管理層面,要參考項目管理模式,推動構建管理機構,完善質量監管體系,打通多層次銜接和分級培養體系,健全工作標準,加大落實力度,細化落地方案,拓展合作機制,加大宣傳力度,展示良好效果,樹立改革標桿,強化典型示范,推廣創新案例,復制成功經驗,擴大影響力和覆蓋面,調動多元參與主體的積極性、能動性。
在操作層面,職業學校應當結合自身優勢,研判產業特點,主動聯系有合作意愿、特色鮮明、有影響力的企業尤其是產教融合型企業,雙方協商聯合搭建合作平臺,加強合作項目設計與管理,優先探索數字技術、智能技術、高端技術等產業領域;完善校企雙導師任用使用機制,充實學校教學團隊和企業帶教導師隊伍,按照技術生成的邏輯共同制定企業崗位標準、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課程體系、教學管理制度、質量監控制度,共同推進招工招生一體化,共同打造校企互聘的雙師隊伍,共同設計人才培養和評價標準,共同指導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共同探索實踐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模式。
在破除瓶頸方面,阻礙我國學徒制廣泛推行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徒學生雙重身份失衡、不利于培養培訓對象定位角色的問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要推動招生招工機制改革,擴大職業學校招生自主權主動權,實行靈活的考核錄用和注冊招生方式,增加企業員工提升學歷和技能的機會。另一方面,要推動學校、企業、學生三方主體簽訂學徒培養協議,約定各方的相關權利義務,保證學徒學生的雙重身份得到認可、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受教育權受到保護、獲得合理的勞動報酬。
職業學校要根據中國特色學徒制所強調的工學結合教學邏輯,充分考慮校企雙方現有的合作基礎及潛在的發展意向,貫徹合作共贏理念,簽訂適合中國特色學徒制辦學需求的合作協議書,配套制定更加科學的管理制度,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同開發以工學結合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標準、校企教材、學習資源、考核評價標準、實施方案手冊等,暢通工學內容對接,增強針對性和實踐性,最大限度發揮學校教師的專業優勢和企業技術骨干的實踐能力,開展現場教學、網絡授課等更加靈活的學習模式,培養學徒多元技能,實踐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保障學徒培養質量是中國特色學徒制的目標取向,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培養過程尤其需要跟進完善落實配套管理制度。為此,必須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改革創新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結構,校企雙主體合作完善學徒崗位標準,積極構建學業成績與專業素質相結合、職業能力與崗位素養相結合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合理采用培訓前診斷性評價和平行性測試、培訓過程中形成性測試和相對性評價、培訓結束后結果性評價等多維度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學徒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成果進行全方位評價,激勵學徒達成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