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 徐麗萍 許巖 樊小勇
膽石癥是常見的肝膽外科疾病,發病率占膽總管疾病的10%~15%,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患者若未及時有效解除膽道梗阻,感染將加劇,發生全身毒血癥和中毒性休克,可引發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1-2]。目前,臨床對于膽囊結石繼發膽總管結石患者主要采用手術治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聯合膽總管探查取石術(LCBDE)已基本取代經典的開放性手術,但該術式創傷較大,術前治療時間較長,在臨床上的應用具有局限性[3]。而隨著內鏡技術發展,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成為臨床公認診斷胰膽疾病的金標準,其兼具診斷和治療作用,不僅創傷小,出血量少,且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深受患者歡迎[4-5]。因科研技術不斷進步,膽總管結石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現今ERCP 聯合LC 成為臨床研究熱點,基于此,本研究以膽總管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ERCP 聯合LC 在治療膽總管結石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取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20 年8 月—2022 年2 月膽總管結石患者100 例。納入標準:(1)術前經B 超、磁共振胰膽管造影、CT 平掃等檢查確診為膽總管結石;(2)無手術和麻醉禁忌證;(3)既往無造影劑過敏史。排除標準:(1)入院前1 個月內發生過急性胰腺炎;(2)合并嚴重的心、腦、肺和腎功能障礙,存在慢性胰腺炎病史;(3)既往十二指腸乳頭切開或氣囊擴張術后;(4)內鏡無法達到十二指腸主乳頭;(5)妊娠期或者哺乳期;(6)患精神疾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行LCBDE+LC 治療。常規治療控制感染、肝功能好轉后手術。患者取仰臥位,常規碘酒消毒腹部皮膚后鋪無菌巾。行全身麻醉,采用常規四孔法腹腔鏡器械,建立CO2人工氣腹,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內是否有其他病變。解剖膽囊三角,夾閉膽囊動脈及膽總管,剝離并切除膽囊。切開膽總管并以膽道鏡探查肝內、外膽管,采用取石網籃取出結石,膽道鏡探查無結石殘留,1 期縫合膽總管,留置引流管7~10 d 后拔管。觀察組:ERCP+LC。采用分期ERCP+LC 治療,取俯臥位,行鎮痛加局麻,內鏡下行膽管造影確定膽管結構、結石大小與數量,并明確結石位置,根據結石大小于十二指腸乳頭處切開Oddi 括約肌,采用取石網籃取出肝外膽管結石,再行造影檢查結石是否取凈,留置鼻膽管引流,待感染控制后行LC。兩組術后均常規應用抗感染藥物。觀察組于術后3~5 d 常規經鼻膽管造影,有結石殘留再次經ERCP 取石無結石殘留拔除鼻膽管。
(1)兩組術中及術后臨床指標比較。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2)兩組殘留結石率及復發率比較。住院期間統計兩組患者的殘留結石率(LC 術中膽囊內結石再次排入膽總管及術中膽道鏡未能窺及之結石)。出院后以門診或電話形式對兩組患者隨訪6 個月,統計兩組患者復發率,無失訪病例。(3)兩組炎癥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均于術前24 h、術后48 h 抽取空腹靜脈血并取上層血清送檢(離心半徑6 cm,2 000 r/min 離心20 min)。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白細胞(WBC),以化學發光法檢測降鈣素原(PCT)。(4)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住院期間統計兩組急性胰腺炎、膽瘺、切口感染、出血和穿孔等并發癥發生率。
以SPSS 25.0 分析數據,以夏皮羅-威爾克正態性檢驗和Bartlett 方差齊性檢驗確認計量資料近似服從正態分布且具有方差齊性,以(±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描述,χ2檢驗。均為雙側檢驗,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 照 組50 例; 年 齡18~75 歲, 平 均(46.69±14.08)歲;男26 例,女24 例;體重指數(BMI)16~28 kg/m2,平均(22.20±2.68)kg/m2。觀察組50 例;年齡20~74 歲,平均(47.21±13.32)歲; 男28 例, 女22 例;BMI 17~27 kg/m2, 平均(22.54±2.46)kg/m2。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術中指標情況,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術后指標情況,觀察組平均引流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及術后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及術后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引流管留置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n=50)13.27±5.39 62.04±13.585.17±1.3910.96±1.42對照組(n=50)43.59±6.48112.65±15.477.85±1.7613.68±2.20 t 值25.43617.385 8.450 7.345 P 值<0.001<0.001<0.001<0.001
觀察組殘留結石率為0 低于對照組的4.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殘留結石率及復發率比較[例(%)]
術前24 h,兩組WBC、PCT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48 h,兩組WBC、PCT較術前24 h 均升高,且觀察組WBC、PCT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炎癥指標比較(±s)
*與本組術前24 h 比較,P<0.05。
組別WBC(×109/L)PCT(ng/mL)術前24 h術后48 h術前24 h術后48 h觀察組(n=50)7.64±1.0110.25±1.63*0.12±0.050.23±0.10*對照組(n=50)7.82±1.1612.69±1.08*0.13±0.060.31±0.12*t 值0.8288.8240.9053.621 P 值0.4100.0000.3680.000
住院期間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40,P=0.031),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膽囊結石繼發膽總管結石是臨床常見膽道系統疾病,近幾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6]。LC 聯合LCBDE 是目前臨床技術較為成熟,應用廣泛的治療方式,但其對膽道損傷大,結石復率高,部分患者術后需帶管出院,大量膽汁丟失可導致食欲減退,水電解質紊亂等[7-8]。因此,臨床仍在不斷探索最佳治療方案。
ERCP 技術近幾年發展越來越成熟,ERCP+LC已成為治療膽總管結石的其中一種有效方法,根據不同手術時期可分為同期ERCP+LC 和分期ERCP+LC,但據報道顯示,兩種術式的成功率基本相同[9-10]。而國內臨床以分期ERCP+LC 應用居多,實踐經驗表明,ERCP 術后48~72 h 實施LC 操作難度更小,風險更低[11-12]。本研究以分期ERCP+LC治療膽總管結石患者,從術中結果來看,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時間短,平均引流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也較短。分析原因認為,相比ERCP 聯合LC 手術,LCBDE 單獨使用雖可一次麻醉完成手術,但對膽囊周圍條件要求較高,膽總管梗阻未解除,炎癥水腫消退較慢,使術前藥物治療時間較長;手術時間延長、出血增多。而ERCP 聯合LC 于外科手術前解除膽總管梗阻并行鼻膽管引流,可明顯縮短LC 術前治療時間;減輕LC 術中膽囊周圍炎癥水腫,從而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及損失風險[13-14]。但從治療效果來看,ERCP 相較于LCBDE,能更加清楚觀察膽管結石的數量、大小、位置等,降低手術風險,術后鼻膽管造影還能避免肝內及乳頭區結石遺漏,提高結石清除率,降低復發率。姚利等[15]學者研究結果也指出,ERCP 相較于LCBDE,結石完全清除率更高。而本研究中,兩組術后殘留結石率、復發率無明顯差異,考慮與樣本量小有關。
本研究術前、術后收集患者靜脈血進行炎癥水平檢測,結果顯示,兩組術前24 h 炎癥指標均無明顯差異,術后48 h 炎癥因子較術前均升高,觀察組炎癥因子均低于對照組。LC 術前ERCP 解除膽道梗阻可快速減輕患者機體的炎癥反應。有研究報道,機體因外來刺激可引發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大量聚集,產生大量炎癥因子,最終造成炎癥水平升高[16-17]。而ERCP+LC 切口小,術中膽管損傷風險小,一定程度上還能緩解膽總管末端乳頭部位狹窄程度,促使膽汁引流更通暢,可降低對膽道系統的損傷,患者機體承受的刺激更小,因此有利于減輕炎癥反應[18-19]。本研究結果還表明,觀察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ERCP+LC安全性更高,患者術后恢復效果更好。究其原因在于,膽總管結石患者術后并發癥,如膽道感染、切口感染等均與術后炎癥相關,而觀察組患者因術前通暢膽道引流,改善了患者基礎狀態,術后炎癥水平較低,因而其該類并發癥發生率自然降低。此外,ERCP 能幫助術者提前清楚觀察膽管結構和結石狀況,對結石狀況和手術風險判斷更加準確,鼻膽管可做膽總管標識,降低膽管損傷風險及因膽管變異導致手術失敗,從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20-21]。
綜上,膽總管結石患者實施ERCP 聯合LC 治療,能改善其生理應激狀態,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加快術后恢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