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軍 李明亮 方玉
慢性牙周炎是臨床口腔科常見的疾病之一,是指牙周組織發生慢性炎癥,牙周組織包括牙周膜、牙骨質、牙齦及牙槽骨[1]。一般情況下,牙周炎是牙齦炎癥進一步向深層組織擴展所導致。該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到晚期時會出現咀嚼無力、牙周膿腫及牙齒松動等狀況,若未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手段,極易導致患者牙齒缺失[2]。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治療牙周炎的方法是采用手工刮治器刮除患者牙周處的牙菌斑,有一定臨床療效,但該方法可能會導致患者牙結石與牙菌斑有一定程度的殘留[3]。西帕依固齦液作為臨床常用藥物,具有良好的止血、強健牙齦的效果。培氟沙星屬于抗菌藥,具有廣譜抗菌效果,該藥可阻止菌體蛋白合成與DNA 復制,近年來,培氟沙星被臨床廣泛用于治療牙周病[4]。有研究發現,西帕依固齦液在治療各種口腔疾病均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5]。但既往關于西帕依固齦液與培氟沙星聯合治療慢性牙周炎的相關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為進一步探究西帕依固齦液聯合培氟沙星對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療效果、疼痛程度及牙齦指數(GI)、牙菌斑指數(PLI)、齦溝出血指數(SBI)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5 月—2022 年5 月宜春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6 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符合文獻[6]《牙周病學》對慢性牙周炎的診斷標準;(2)均無既往口腔手術史;(3)意識狀態清醒,可進行有效溝通;(4)均無處于妊娠期或正在哺乳期婦女;(5)均未裝有牙齒矯正器。排除標準:(1)伴隨認知障礙、精神類疾病或機體多個器官衰竭導致無法配合研究進行;(2)因自身原因或轉院治療導致中途退組;(3)牙齒較為敏感;(4)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或伴隨重要器官衰竭。按到院順序的奇偶性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43)與觀察組(n=43)。研究已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患者均行牙齦潔治、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術治療等常規治療。與此同時,在治療的過程中,對所有患者進行關于口腔的健康指導。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使用鹽酸米諾環素軟膏(生產廠家:日本Sunstar INC,注冊證號:國藥準字H20150106,規格:0.5 g)涂抹在牙周袋,使其充滿且稍微溢出即可,每周進行1 次給藥;觀察組使用甲磺酸培氟沙星膠囊[生產廠家:國藥集團致君(深圳)坪山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4025074,規格:0.2 g(按C17H20FN3O3計)]口服,2 次/d,1 次0.2 g,聯合西帕依固齦液(生產廠家:新奇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65020012,規格:每瓶裝30 mL)分別于早、中、晚及睡前使用,每次用量10 mL,西帕依固齦液可吞服。兩組均持續治療28 d。
分析兩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的PD、PLI、SBI、GI、疼痛程度,以及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1)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牙齦出血、腫痛等各項臨床癥狀均消失,牙周袋深度(PD)與治療前相比減少>2 mm,探診未發現有出血。有效:牙齦出血、腫痛等各項臨床癥狀均有顯著性改善,PD 與治療前相比減少程度1~2 mm,探診發現少量出血。無效:以上標準均未滿足,甚至惡化??傆行?有效+顯效。(2)PD、PLI、SBI、GI。PD 為牙齒和牙齦之間的齦溝深度,其正常深度范圍是0.5~3 mm。PLI 主要評價牙齒表面菌斑覆蓋厚度情況:3 分表示牙齒表面菌斑已到達臨床牙冠頸的2/3 以上;2 分表示已到達1/3~2/3;1 分表示<1/3;0 分表示牙齒表面無菌斑。SBI 主要評價出血情況:3 分表示重度牙齦出血、牙齦炎;2 分表示牙齦有自發性出血傾向;1 分表示輕度齦炎、齦緣充血表現,經過探診有輕微的出血;0 分表示牙齦無充血、水腫癥狀,探診沒有出血現象。GI 主要評價牙齦顏色和質地:3 分表示有牙齦重度炎癥、紅腫、潰瘍;2 分表示牙齦有明顯的炎癥、紅腫表現,但無潰瘍出血;1 分表示牙齦炎癥較輕、牙齒顏色有改變;0 分表示牙齦健康。(3)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牙周疼痛程度,總分值10 分,得分越低,疼痛感越低。(4)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皮疹、食欲下降、局部瘙癢、腫脹等。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男30 例,女13 例,年齡20~60 歲,平均(43.17±1.25) 歲, 病程2~5 年, 平均(3.09±0.64)年。對照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20~65 歲,平均(43.19±1.19)歲,病程2~6 年,平均(3.11±0.59)年。兩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74%(χ2=8.444,P=0.004),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對比[例(%)]
治療前,兩組PD、PLI、SBI、GI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上述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PD、PLI、SBI、GI對比(±s)

表2 兩組PD、PLI、SBI、GI對比(±s)
組別PD(mm)PLI 評分(分)SBI 評分(分)GI 評分(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3) 5.65±0.653.01±0.342.24±0.340.34±0.052.47±0.470.68±0.152.45±0.380.68±0.03對照組(n=43) 5.63±0.673.89±0.712.21±0.370.98±0.182.48±0.451.12±0.162.46±0.361.13±0.13 t 值0.140 7.3300.39122.4650.10113.1560.12522.118 P 值0.889<0.0010.696<0.0010.920<0.0010.901<0.001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VAS評分對比[分,(±s)]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3)7.88±0.273.56±0.79對照組(n=43)7.91±0.255.12±0.69 t 值0.535 9.753 P 值0.594<0.001
觀察組皮疹發生率為2.33%(1/43);局部瘙癢發生率為2.33%(1/43);未發生食欲下降和腫脹,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65%(2/43)。對照組皮疹發生率為4.65%(2/43);食欲下降發生率為4.65%(2/43);局部瘙癢發生率為9.30%(4/43);腫脹發生率為6.98%(3/43),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5.58%(11/43)。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7.340,P<0.05)。
慢性牙周炎主要是由細菌、微生物等引起的牙周組織慢性感染疾病,在臨床中非常常見[7]。該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牙齦腫脹、口腔異味、牙齦腫脹、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社交[8]。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術來治療,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不能夠完全將病原體清除,因此患者治療后容易導致病情反復[9]。又因牙周部位較深的組織發生炎癥反應,且多附著在齦下和牙齒周圍軟組織上,因此在治療該病時,臨床多采用常規治療和藥物治療聯用方法[10]。米諾環素是常被臨床用于治療慢性牙周炎的一線藥物,該藥通過降低放線菌、厭氧菌等菌群產生,可達到抑制膠原活性酶的作用,進而提高牙周組織抵抗力,使其不易遭受病菌的破壞。該藥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長期使用會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且單用效果不理想[11-14]。西帕依固齦液主要由沒食子、苯甲酸鈉、薄荷香精及甜蜜素等成分組成。該藥具有非常顯著的抑菌效果,其中沒食子含量較高,慢性牙周炎患者持續使用具有改善牙齒無力、牙齒酸痛及牙齒松動等作用[15-17]。培氟沙星屬于氟喹諾酮類藥物,可對細菌DNA 造成無法扭轉的傷害,抗菌作用非常顯著,該藥與血腦屏障一同作用時,可通過機體內的排毒器官將有害物質代謝出體外,進而起到降低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的目的,配合西帕依固齦液治療,有較好的臨床效果[18-20]。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74%(P<0.05);治療前,兩組PD、PLI、SBI、GI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上述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6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5.58%(P<0.05)。表明西帕依固齦液聯合培氟沙星治療慢性牙周炎可顯著改善患者疼痛感,提高臨床療效,降低PD、PLI、SBI、GI 與不良反應發生率。分析原因可能為西帕依固齦液聯合培氟沙星治療可將病原體徹底清除,有效預防了病菌在牙周組織生長和累積,進而達到了改善牙周各項指標的目的。
綜上所述,西帕依固齦液聯合培氟沙星治療慢性牙周炎患者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不僅能改善患者疼痛感,還降低了PD、PLI、SBI、GI,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生,兩者聯合用藥彌補了單一用藥的不足,保證了用藥安全性,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