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田茂林 晏華 陳婷 孫立鑫 吳關杰
腦性癱瘓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神經發育障礙,它主要由于出生前、出生時或出生后早期發生在兒童大腦的非進行性損害而導致。這些損害可能影響了大腦皮質和與運動控制相關的其他結構的正常發育和功能[1]。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不自主運動、姿勢與肌張力異常及共濟失調等,且由于腦損傷部位及嚴重程度不同,患兒常伴有多重神經功能受損,其中下肢功能障礙較為常見,在腦性癱瘓中有50%以上患兒伴有下肢功能障礙[2]。下肢感覺障礙是兒童最常見的功能障礙之一,表現為下肢異常、疼痛的癥狀,嚴重影響患兒的情緒、社交及學習能力[3]。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常見的功能障礙通常有以下方面: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可導致偏癱,感覺功能障礙,可導致肢體感覺缺失或者異常,影響語言中樞,導致患兒失語,或者影響語言肌肉的功能,造成構音障礙[4]。下肢功能障礙是痙攣型腦性癱瘓的并發癥[5]。常規訓練具有一定的恢復效果,但仍有待進一步的提高[6-7]。Bobath 技術有利于下肢核心穩定,恢復核心部位肌群的力量。Bobath 技術有利于增強平衡能力和增強運動功能,相關研究表明,Bobath 技術治療下肢功能障礙患兒對恢復其運動和認知功能效果較好[8]。目前臨床中對Bobath 技術對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下肢功能的康復效果及對關節肌肉活動度的影響尚不明確,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對銅仁宏昕康新中醫醫院收治的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分組進行研究,探討Bobath 技術對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下肢功能的康復效果及對關節肌肉活動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21 年1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60 例。納入標準:符合痙攣型腦性癱瘓診斷標準[9];符合下肢功能障礙的診斷標準[10];病情穩定。排除標準:患病前存在下肢功能障礙,視覺功能障礙;存在中樞神經或周圍神經嚴重病變,肝腎功能嚴重減退,顱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潰瘍或出血等。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 例。患兒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均接受下肢功能訓練,20 min/次,6 次/周。對照組另給予常規康復治療,腦癱肢體功能訓練,由同一康復科醫師制訂個體化康復治療方案,包括反射性抑制伸展和屈曲、關鍵點調節、立位與坐位訓練等神經發育療法,套圈、拉鋸、推拉磨砂板等肩肘關節靈活性與伸展訓練,敲鼓、折紙、繪畫、拍手等腕指關節訓練,睡眠姿勢、進食、更衣、排泄等日常生活能力訓練。40 min/次,6 次/周,連續治療8 周。
試驗組患兒以Bobath 康復訓練療法為主,訓練內容包括豎頭和翻身、坐位和站立訓練、爬行和行走訓練等,患兒取坐位,治療師在患兒身后,雙手放在胸骨柄的中下段,帶動患兒做出“∞”型柔和的弧形運動。重復數次,緩解軀干肌張力。治療師一手放在胸骨柄向下擠壓,使患兒塌胸,另一手放在背部向前上方推,使患兒挺胸,重復數次,可降低軀干的肌張力。肩胛帶及上肢關鍵點的調節,肩胛帶前伸,肩胛帶后縮,肩關節外旋,40 min/次,6 次/周,連續治療8 周。
(1)臨床療效。臨床療效判定標準:痊愈,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較治療前升高>70%;顯效,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較治療前升高>50%且≤70%;有效,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升高≤50%;無效,肢體功能無明顯變化[11]。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2)關節肌肉活動度。關節肌肉活動度評分(7 部分共17 項評定指標),每一評定指標為0~2 分,滿分為34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兒的肢體運動功能越好。(3)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評分:GMFM 主要包括5 方面,共88 個項目,每項記0~4 分,分數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
對照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25~72 個月,平均(43.60±6.98)個月;病程3~10 個月,平均(5.24±0.74)個月;粗大運動功能分級:Ⅰ級17 例,Ⅱ級13 例。試驗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5~74 個月,平均(44.04±6.72)個月;病程2~13 個月,平均(5.36±0.72)個月;粗大運動功能分級:Ⅰ級18 例,Ⅱ級12 例。兩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臨床療效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治療后,試驗組關節肌肉活動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關節肌肉活動度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關節肌肉活動度評分對比[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n=30)15.32±2.2028.85±3.52*對照組(n=30)15.36±2.3122.52±3.39*t 值0.3688.864 P 值0.7140.000
治療后,試驗組GMFM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GMFM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GMFM評分對比[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n=30)106.55±13.30205.54±28.52*對照組(n=30)106.89±13.72153.11±20.12*t 值0.097 8.228 P 值0.923<0.001
腦性癱瘓導致大腦傳導功能失常,腦室旁白質軟化癥是引起腦性癱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神經系統表現為各種運動障礙。下肢功能障礙是腦性癱瘓患兒常見的并發癥,80%左右的腦性癱瘓患兒存在下肢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兒生存質量[11-13]。Bobath 技術促進患兒核心力量的恢復,據相關研究報道,Bobath 技術具有易操作、核心力量更強調在穩定核心部位等優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痙攣型腦性癱瘓護理[14-15]。探討Bobath 技術針對痙攣型腦性癱瘓的康復效果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臨床效果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Bobath 技術治療可緩解痙攣型腦性癱瘓癥狀,提高治療效果。Bobath 技術的治療效果與通過活動軀干和骨盆,調整身體直立姿勢密切相關,相關研究表明,Bobath 技術方法簡單、有效,出院后易開展[16-17]。有研究表明,痙攣型腦性癱瘓應用Bobath 技術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可提高臨床效果[18]。常規康復治可通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皮層活動緩解痙攣型腦性癱瘓下肢功能障礙癥狀[19]。Bobath 技術對患兒調節機制較為復雜,有研究發現,Bobath 技術把體位控制和任務導向運動融為一體,從而加強腹直肌、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的力量[20]。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試驗組GMFM 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Bobath 技術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可促進運動功能的康復、提高關節肌肉活動度。通過同側支配,促進向支撐下肢的體重移動,下肢功能障礙與感覺及知覺相關。有研究認為,Bobath 是適宜較小腦癱患兒的康復運動療法[21-23]。Bobath 療法能促進正常運動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進一步預防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關節攣縮與變形,有效提高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運動功能。練法和技能訓練法要求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主動參與,有利于提高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認知能力、運動功能。通過Bobath 技術利于下肢功能障礙患兒步行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Bobath 技術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可提高臨床效果,促進下肢運動功能的康復、提高關節肌肉活動度,值得推廣應用。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病例數較少,且為單中心研究,后續還應擴大樣本量并聯合多中心共同進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