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泉
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治療髖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等疾病晚期病變的主要方式,傳統術式存在切口大、功能恢復慢等缺點,而微創小切口出血少、軟組織損傷小,利于術后恢復[1-2]。行THA的入路方式較多,不同入路方式有各自優缺點,側臥位后外側入路(PLA)、直接前側入路(DAA)均可選擇微創小切口,PLA 具有截骨充分、視野良好等優點,但會切斷外旋肌群,脫位率較高,且其會損傷部分臀中肌,術后早期患者極易出現跛行狀態[3]。DAA 具有創傷小、脫位率低等優點,不損傷肌肉、神經血管,符合微創化手術目標。DAA體位選擇有平臥位、側臥位,既往相關研究報道,平臥位DAA 臨床效果較好,但技術要求高、存在較高并發癥發生風險,普通手術床難以充分顯露手術視野[4]。針對部分醫院缺乏特殊骨科牽引床、關節外科醫師對側臥位熟悉的現狀,臨床對DAA 進行改進,采用側臥位實施手術,但對于側臥位DAA與PLA 具體效果尚需進一步研究[5]。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 年3 月—2021 年9 月于瑞金市中醫院行THA 的108 例患者,以PLA 為對照,分析微創小切口側臥位DAA 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 年3 月—2021 年9 月于本院行THA 的108 例患者,(1)納入標準:均符合THA 指征,且首次行THA;溝通、認知均無障礙。(2)排除標準:存在心、肝、腎等功能障礙;合并髖關節感染病變;合并嚴重內科疾病;存在髖臼發育不良情況;合并嚴重股骨近端畸形;臨床資料缺失。按照手術方式分為微創小切口側臥位DAA 組(58 例)和PLA 組(50 例)。本研究獲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PLA 組:均行腰硬聯合麻醉,患者取側臥位,以大轉子為中心,做一約10 cm 的弧形切口,將皮膚、臀筋膜逐層切開后,鈍性分離臀大肌上中1/3,采用牽開器牽開顯露,并使用Hoffman 拉鉤向上、向下牽開患者臀中肌、股方肌。屈曲、內旋髖關節,于大轉子止點處,切斷外旋肌群止點,標記肌腱線,以T 形切口切開患者髖關節后方關節囊,與股骨頸縱軸保持垂直,于小轉子上約1 cm 處,進行標準化的股骨頸部截骨,完整取出股骨頭,充分顯露、清理髖臼,最后逐級鈍磨患者髖臼,至其軟骨下骨滲血。試模后以15°前傾、40°外展位將金屬臼杯植入,術中評估患者具體情況,考慮是否置入髖臼,以固定螺釘,裝入髖臼內襯。于髖關節屈伸、內收、內旋體位下,依次完成股骨髓腔擴髓,將生物型股骨假體置入,并植入股骨頭試模,將髖關節復位,完成各個方向的穩定性測試,確保患者雙側肢體等長,最后將生物型股骨假體置入,完成髖關節復位,再次進行穩定性測試,逐層縫合術口。DAA 組:行腰硬聯合麻醉,取側臥位,自患者髂前上棘外下2 cm 做切口,長度為6~8 cm,將皮膚、皮下組織逐層切開,縱向切開闊筋膜張肌筋膜層后,向外側牽開闊筋膜張肌,分離闊筋膜張肌股直肌間隙。縫合結扎旋股外側動脈升支,鈍性分離髖關節前方關節囊,使其充分顯露,利用電刀將關節囊切除,確定股骨頸截骨平面后,截斷股骨頸,之后于股骨頭頸交界處,實施二次截骨,將股骨頭、股骨頸截骨取出。于髖臼外上方、內下方、外下方3 點,置入3 把髖臼拉鉤,充分顯露髖臼,從大到小對髖臼進行銼磨,直至骨面滲血。試模后,以15°前傾、40°外展位植入金屬臼杯,評估患者術中具體情況,考慮是否置入髖臼,以固定螺釘,裝入髖臼內襯。充分松解股骨近端關節囊后,后伸、內收患肢,充分提拉股骨近端至術野,逐級擴髓,完成股骨髓腔準備,以前傾15°將生物型股骨假體植入,安裝適宜股骨頭試模。髖關節復位后,測試髖關節各方向的關節穩定性,確保患者雙側肢體等長,最后安裝適宜股骨頭假體,將髖關節復位,再次測試,最后逐層縫合術口。兩組術前0.5 h 靜脈滴注2 g 頭孢唑林預防感染,術后12 h 再次使用;術后2 d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每次0.4 mL,每日1 次。出院后采用利伐沙班片抗凝治療至術后5 周,每次10 mg,每日1 次。術后2 d,以患者耐受為前提,引導其進行踝泵運動等,并在助行器保護下負重行走。
(1)圍手術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2)疼痛程度:術前、術后24 h、術后2 周、術后1 個月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總分10 分,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烈疼痛,無法忍受,影響睡眠[6],評分越高,越疼痛。(3)平衡功能:術前、術后3 個月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評估。包括閉眼站立、坐站、轉身一周等14 個維度,均采用4 級評分法,總分56 分,規定患者于20 min 內完成測試內容[7]。評分高,則平衡功能恢復好。(4)髖關節功能:術前、術后3 個月采用髖關節功能評分表(Harris)評估。包括疼痛、功能、關節活動度、肢體畸形4 個維度,評分分別為44、47、5、4 分,總分100 分[8]。評分與髖關節功能呈正相關。(5)并發癥:統計兩組髖關節假體脫位、股外側皮神經損傷等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0.0 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圍手術期指標、疼痛程度、平衡功能、髖關節功能等)以(±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DAA 組男30 例,女28 例;年齡42~69 歲,平均(56.27±3.62)歲;疾病類型:髖骨關節炎16 例,股骨頭壞死25 例,股骨頸骨折17 例;側別:32 例左側,26 例右側。PLA 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41~72 歲,平均(56.34±3.75)歲;疾病類型:髖骨關節炎15 例,股骨頭壞死22 例,股骨頸骨折13 例;側別:26 例左側,24 例右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DAA 組手術切口長度、術后住院時間均較PLA 組短,術中出血量較PLA 組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對比(±s)
組別手術時間(min)手術切口長度(cm)術中出血量(mL)術后住院時間(d)DAA 組(n=58)102.13±12.54 8.41±0.53126.31±15.694.35±0.80 PLA 組(n=50) 99.67±11.8310.51±0.85168.84±17.256.36±1.24 t 值1.04315.62513.41410.141 P 值0.299 0.000 0.000 0.000
兩組術前疼痛程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DAA 組術后24 h、2 周、1 個月VAS 評分均較PLA 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程度對比[分,(±s)]

表2 兩組疼痛程度對比[分,(±s)]
組別術前術后24 h術后2 周 術后1 個月DAA 組(n=58)5.85±1.06 4.48±0.56 2.60±0.25 2.11±0.16 PLA 組(n=50) 6.08±1.23 5.07±0.75 3.62±0.37 2.50±0.28 t 值1.0444.67016.9809.037 P 值0.2990.000 0.0000.000
術前,兩組平衡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兩組BBS 評分均高于術前,且DAA 組高于PL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平衡功能對比[分,(±s)]

表3 兩組平衡功能對比[分,(±s)]
組別術前術后3 個月t 值P 值DAA 組(n=58) 30.04±1.5642.15±2.7229.4130.000 PLA 組(n=50) 30.13±1.6236.11±2.5414.0360.000 t 值0.29411.863 P 值0.770 0.000
兩組術前髖關節功能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DAA 組術后3 個月Harris 中疼痛、功能、關節活動度、肢體畸形評分均較PLA 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髖關節功能對比[分,(±s)]

表4 兩組髖關節功能對比[分,(±s)]
組別疼痛功能關節活動度肢體畸形術前術后3 個月術前術后3 個月術前術后3 個月術前術后3 個月DAA 組(n=58) 17.25±2.1231.50±3.2419.40±2.2333.12±3.631.85±0.323.51±0.411.02±0.152.17±0.26 PLA 組(n=50) 17.30±2.0926.55±3.1619.32±2.1528.56±4.011.88±0.302.41±0.401.06±0.171.56±0.22 t 值0.1238.0080.1896.2010.50014.0601.29913.044 P 值0.9020.0000.8510.0000.618 0.0000.197 0.000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44,P=0.557),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THA 指通過植入人工髖臼、股骨頭、股骨柄假體,替換病變髖臼、股骨頭,以建立正常解剖結構,達到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的目的[9-10]。THA 入路方式較多,PLA、DAA 較為常見,但PLA 會損傷患者髖關節后方關節囊、外旋肌群,且存在較高髖關節脫位發生風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微創技術的發展,DAA 愈發受到臨床關注[11-12]。
傳統DAA 手術采用平臥位,術中過度軟組織牽拉、下肢后伸會增加術中骨折、股外側皮神經損傷發生風險,隨著臨床研究深入,發現側臥位DAA雖存在一定學習曲線,但無需特殊手術器械、手術床,且不會對髖關節周圍肌肉造成損傷,對早期髖關節功能恢復有利[13-14]。本研究中,DAA 組手術切口長度、術后住院時間均較PLA 組短,術中出血量較PLA 組少,術后24 h、2 周、1 個月VAS 評分均低于PLA 組,術后3 個月BBS 評分及Harris 中疼痛、功能、關節活動度、肢體畸形評分均高于PLA 組,兩組手術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無統計學差異,提示與PLA 相比,微創小切口側臥位DAA 行THA 在緩解疼痛、改善平衡功能、髖關節功能方面效果較好,且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少,利于縮短術后出院時間。其原因為微創小切口側臥位DAA行THA,術中便于術者對患者下肢實施后伸、外旋等操作,股骨近端可從切口深部上抬,易于股骨側的暴露;同時,關節醫師對側臥位相對熟悉,可輕松處理髖臼,完成手術[15-16]。DAA 術中對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較小,故術中出血量少,術后疼痛輕,且DAA 患者術后無需關節活動限制,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進而促進髖關節功能快速恢復[17-18]。術后疼痛會極大影響患者平衡功能,DAA 行THA 利用真正肌肉間隙、神經界面,不會損傷髖關節周圍肌肉,利于維持髖關節穩定,故術后患者疼痛輕,平衡功能恢復好,而傳統PLA 會損傷關節囊、臀小肌等,術后患者疼痛明顯,不利于平衡功能、髖關節功能的恢復[19-20]。股外側皮神經損傷是DAA 常見并發癥,與術中對股外側皮神經的重視度、對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相關,本研究選擇位置較為恒定的闊筋膜張肌穿支血管作為術中辨認Hueter 間隙的解剖標志,可確保入路的準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股外側皮神經損傷的發生。
綜上所述,與PLA 相比,微創小切口側臥位DAA 行THA 能夠縮小手術切口,減少術中出血量,緩解疼痛,縮短住院時間,促進平衡功能、髖關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