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廣西城市建設學校建筑工程專業部,廣西桂林,541002)
《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培養德才兼備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社會需求。[1]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2-3]因此,各職業院校開始探索德才兼備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途徑。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各院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力求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4]因此,構建全員、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是“大思政”視域下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第二課堂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戰場,其隱性教育的功能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愈發明顯。充分發揮第二課堂育人功能,構建第二課堂活動課程管理體系和教學體系,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進而有效培養德才兼備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各院校三全育人過程中不斷探索的方向。[5-6]開封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固化第二課堂形式,打造“小青訫”特色精品第二課堂,開展了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第二課堂的融合性研究,促進了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7]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剖析影響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第二課堂的因素,提出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拓展宣傳平臺及創新宣傳形式等路徑,幫助學生深入領會紅色文化,提升紅色基因的育人效果。[8]
廣西城市建設學校(以下簡稱我校)在“三全育人”過程中結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歷程中形成的偉大抗戰精神及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奮斗精神,以“思政主題式”第二課堂活動建設為著手點,挖掘梳理活動中的德育元素,通過組建活動團隊、創新活動形式、探索實踐路徑、優化評價方式等,構建“逆風前行·共享未來”品牌學生活動體系,充分發揮品牌活動的育人功能,建設有方向、有內涵、有魅力的精品校園文化,為實現德才兼備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做出探索。
完善的學生活動體系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高素質的活動團隊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石,豐富的活動主題是活動目的的高度概括,明確的實施路徑是活動順利開展的指南針,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是對活動成效的全方位反饋。針對“逆風前行·共享未來”主題,我校通過組建活動團隊、創新活動形式、探索實施路徑、制訂評價方式,設計并完善了學生活動體系,力求打造特色品牌,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逆風前行·共享未來”品牌學生活動體系
缺乏頂層設計和整體規范的學生活動往往流于形式,且難以保障質量。組建高素質的活動團隊是推動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石。因此,我校從做好頂層設計和整體規范著手,自上而下組建了一支“學校主管學工副校長主抓,專業部主任為組長,學工干事、班主任為組員”的活動團隊,并要求每一位團隊成員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時刻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通過“班主任名工作室”“青藍工程”、德育技能大賽等方式,組建學習型、混合型、復合型、智慧型的“四型”活動團隊。
以校園文藝為主的活動既無法做到全員參與,又無法充分發揮立德樹人、思政教育的作用,已經無法滿足德才兼備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創新全方位、多渠道、廣覆蓋的思政主題式活動,不僅可以發揮第二課堂形式多樣、學生參與感強、體驗度深、獲得感高的優勢,還能充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道德法律及職業精神等內容有機融入,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9]我校堅定“逆風前行·共享未來”學生活動的品牌思想,從教育引導、文化熏陶、實踐養成等環節著手,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等重要時間節點,立足厚植愛國情懷、凝聚班級力量、增強勞動能動性、培養職業態度等思政點,創新愛國主義、傳統文化、勞動教育以及專業思政等思政主題式學生活動。具體學生活動形式如表2所示。

表2 逆風前行·共享未來品牌學生活動形式
第二課堂育人是促進德才兼備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之一,其實施路徑直接關系到育人效果與質量。為充分發揮“逆風前行·共享未來”活動的品牌效應,我校通過品牌引領、找準突破口、突出主抓手、凸顯專業特色等方式,探索出以“逆風前行·共享未來”為主題,以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的實施路徑。具體來說,該實施路徑是以提高活動質量為突破口,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為切入點,以學工管理老師為主抓手,思政和專業相融合的“四步一引領”,進而為“逆風前行·共享未來”品牌學生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回頭看是對“逆風前行·共享未來”品牌學生活動進行反饋的重要途徑,是判斷思政教育達成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切實發揮該品牌學生活動的育人作用,還需改革評價方式,建立思政多元量化的評價機制。一方面,要將第二課堂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不斷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保證教師和學生在思想上均重視第二課堂的開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品牌效應的引導作用,從學生參與活動的次數、參與活動的等級、參與訓練的情況、獲得獎勵的等級、專業教師對學生的專業素養評價等維度對學生個人發展進行多元量化的綜合評價。[10]
聚焦德才兼備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依托“逆風前行·共享未來”品牌學生活動體系,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相關職能部門的組織以及專業教師和輔導員等人員的指導參與下,我校開展了“逆風前行·共享未來”品牌學生活動實踐探索,形成了有方向、有內涵、有魅力的精品校園文化。
1.頌百年華章·揚拼搏精神
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校建校30周年為契機,將中國的紅色文化與體育文化融為一體,充分利用體育賽事的形式和規則,確定了“頌百年華章·揚拼搏精神”的主題,其生動地展示支撐中華民族氣節和風骨的紅色文化。通過規范化的體育賽事,讓學生在比賽中發揚紅色精神,鍛煉其勇于拼搏、團結合作的能力,在增強體質的同時,強化其對紅色歷史的了解,以此增強學生的愛國、愛校熱情。
2.黨下民族情·團結共奮進
將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壯族三月三與黨領導下的民族大團結結合起來,確定了“黨下民族情·團結共奮進”的主題。通過演唱、誦讀、快板等活動形式,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繁榮富強和偉大復興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友愛,堅信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才能讓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3.感恩祖國·擔當未來
“感恩祖國·擔當未來”主題借助畢業晚會表達國家學校對畢業生的美好祝愿。該活動能夠讓畢業生感受到國家、學校的溫暖以及中職生活的美好,使其堅定自己的職業信念,堅定不移地走技能報國之路,使自己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與未來的國之棟梁。
我校緊緊把握“逆風前行·共享未來”品牌學生活動的總體要求,把握著力點、找準突破點,充分發揮活動團隊成員的引導作用,全面提升活動質量。
1.把握著力點,精心組織齊推進
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學生工作部門要統一思想、通力合作,要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在活動團隊成員的引導下,按照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分階段、有秩序地開展學生活動,完成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務。
2.找準突破點,吸引學生共參與
學生共同參與品牌活動建設是打造品牌的重要突破口。我校多措并舉,一是通過大力宣傳活動的參與方式,搭建加入活動的平臺,努力做到人人參與。二是搭建學生管理者平臺,把策劃能力強、組織能力強的學生吸收到隊伍中,發揮學生團隊的紐帶作用,確保開展的活動深入學生的內心。
思政育人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石。我校通過學生和教師兩個入口,強化思政理論。一是針對學生開設思政課程,涵蓋政治理論、國情國史等內容,并結合特色活動,如政治講座、社會實踐等,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內涵建設。二是加強對教師隊伍的思政理論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術科研活動,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思政教育的理論研究能力。
我校充分發揮學工教師的抓手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育人環境建設,在校園懸掛黨的教育方針、校風、學風、學子格言等內容,打造墻文化、石文化、樹文化,讓校園的每一面墻、每一塊石、每一棵樹都能成為校園育人工作的“代言人”。同時,建設“紅灣”主題閱讀體驗區,打造黨性教育活動的新載體,有效促進了全民閱讀融合發展。
結合我校建筑類專業特色,明確專業和思政相融合的思想,充分發揮建筑專業的主陣地優勢,將第二課堂活動思政目標植入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立足專業、提煉專業人才具備的匠人匠心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把培養具有建筑工程應用技術、職業創新意識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作為建筑類學校育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對品牌學生活動的重視程度,緊密結合專業實際,豐富活動內容和形式,幫助學生將專業技術、文化生活等有機結合,推動協調育人。
“逆風前行·共享未來”品牌系列學生活動,是創新學生活動的質的飛躍。在每一次的活動中融入不同的思政教育內容,用不同的活動方式形成品牌學生活動閉環,讓品牌學生活動深入人心,擴大思政育人的影響力,達成思政、德育雙向育人的目的,使品牌學生活動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