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海娟 劉亞迪
隴南市康南林業總場,甘肅 隴南 746500
森林資源是國有林場實現可持續經營的基礎,也是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1]。康南林業總場十分重視森林資源管護工作,其作為甘肅省十大天然林區之一,自2001 年率先試點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經過20 多年的林業建設實踐,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實現了雙增長。但在經營過程中,主導林分郁閉度過高、林業科技水平有限、權屬交叉等問題制約了康南林業總場的高質量發展,急需加以解決。
康南林業總場地處甘肅省隴南市康縣,下轄陽壩、清河、豆壩、長壩4個國有林場;處于西秦嶺南側隴南山地,地勢中部高、南北低,坡地多、壩地少;東南部河谷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帶,西北部屬溫暖半濕潤氣候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比較溫和,年平均氣溫11 ℃,年無霜期180~240 d,年降水量807.5 mm。康南林業總場水資源豐富,區內水系均為嘉陵江一二級支流,各支流均在Ⅲ類水質[《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以上標準,清澈見底;土壤共有9類,水平和垂直地帶以褐色土、棕壤、黃棕壤三大土類為主,土壤肥力不足,普遍缺磷少氮、有機質含量較低,pH 值在5~7(偏酸);海拔多在1 000.0 m 以上,海拔最高點位于龍王山(2 483.8 m),海拔最低點位于花巖溝(560.0 m)。
康南林業總場土地及林木權屬均為國有,優勢樹種有落葉松、油松、華山松、櫟類、樺類、山楊等,森林資源總體呈現如下特點。①森林覆蓋率高、蓄積量大。截至2021 年底,康南林業總場經營土地總面積為55 484.86 hm2,其中林地面積54 960.59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99.05%;森林覆蓋率為98.24%,遠高于康縣同一時期(2021年)71.1%的森林覆蓋率[2];活立木總蓄積量為5 435 363 m2,喬木林面積為54 509.60 hm2,喬木林平均蓄積量為99.71 m3/hm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9.79 m3/hm2)][3]。②天然林資源占絕對優勢。康南林業總場天然林面積為48 912.61 hm2,蓄積量為5 124 947 m3,分別占喬木林面積的89.73%、總蓄積量的94.29%。③中齡林、近熟林占比高。在全場喬木林中,中齡林面積為29 732.72 hm2,蓄積量為2 471 445 m3,分別占喬木林總面積和總蓄積量的54.55%、45.47%;近熟林面積為10 349.99 hm2,蓄積量為1 434 324 m3,分別占喬木林總面積和總蓄積量的18.99%、26.39%,后備資源豐富。④林木生長地地勢較差。康南林業總場地形復雜、地勢陡峻,喬木林多分布在陡、急、險坡面上,平均土層厚度不足70 cm,其中陡坡地帶占33%,急險坡占67%,且極為分散,除小部分整塊林地外,呈插花狀分散,森林資源管護難度較大。⑤生物多樣性豐富。康南林業總場屬長江上游嘉陵江水系,地處西南高山峽谷地區最北端,地形復雜,氣候獨特,孕育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根據歷年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結果,截至2021 年,康南林業總場有野生動物400 多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第一批)》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6 種[4];有高等植物172 科1 400 余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的國家重點保護一、二級野生植物超過50種[5]。
康南林業總場2021 年林草濕調查數據顯示,整個康南林區郁閉度在0.7以上的林分占主導地位,其面積為28 283.05 hm2、蓄積量為3 861 566 m3,分別占喬木林總面積的51.89%、總蓄積量的71.05%。林分郁閉度過高,枯枝落葉堆積,導致林區空氣流通性較差,加之康南林區多雨潮濕,容易形成瘴氣等環境,致使有害生物對森林資源的威脅加重,嚴重影響康南林業總場森林資源的安全和穩定。
科學技術是促進生產力增長的關鍵因素,對于實現林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國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從2015 年的48%提高到了2021 年的55%[6]。但是現階段,康南林業總場的林業科技水平并不高,無法滿足現有森林資源管理要求。康南林業總場林業科技水平不高主要體現在以下4 方面。一是科技投入較少,導致科技成果不多、創新能力不強。二是科研設施與設備匱乏,無法進行高水平的林業建設和科學研究。例如,目前康南林業總場工作人員仍憑借肉眼估測或者用皮尺測量樹高和林分密度,沒有配備激光測距儀等設備。三是缺乏專業科研人才。根據隴南市人民政府歷年招錄結果公示情況,2018—2022 年康南林業總場在職職工中,共有專業技術人員31 人,其中大部分為近幾年非林專業新加入林業工作者,新招錄的39 名大學生中只有2 人為林學類專業,林業專業科研人才嚴重缺乏。四是缺乏創新文化和氛圍。創新是推動科研前進的最大動力和源泉,而康南林業總場部分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創新能力有限,缺乏只爭朝夕、奮力拼搏、激流勇進的干事創業氛圍,難以支持創新文化和氛圍建設,不利于高質量發展。
受林業體制改革歷史遺留問題及最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權頒證過程中現地不對接等因素影響,康南林業總場存在部分國有林權與集體林權權屬交叉現象,造成很多森林督查案件及林業經營管理上的爭議和糾紛,影響康南林業總場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由于投入不足和連續損耗,康南林業總場管護站點設施、道路、供水站等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康南林業總場經營面積大,森林覆蓋率高,需要足夠多的管護人員開展日常巡護。然而,康南林業總場現有管護人員相對不足,加之管護隊伍呈老齡化趨勢,嚴重影響森林資源管護效果。另外,康南林業總場未建立執法機構,林政執法主要依賴于森林公安力量。又由于林區分布呈插花狀星點分散,康南林業總場執法手段十分單一,在缺乏充足人力的情況下,容易顧此失彼,無法切實有效地防范違規、違法行為的發生。
康南林業總場工作人員應根據因地制宜原則,對占主導地位的中齡林、近熟林進行及時撫育間伐,有效降低其郁閉度,切實提高樹種的多樣性和林分結構的合理性,促進林木健康生長。此外,康南林業總場還應以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為重點,加強森林管護、林地管理和土地保護,保持森林土壤肥力,合理利用林地,禁止亂砍濫伐和非法開墾、非法采伐,補植和移植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優質樹種,全力做好森林病蟲害除治工作,保障康南林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
科學技術是支撐林業發展的關鍵[7]。無人機、智慧防火系統等,具備高效、精準、節省人力和物力等優點,可以提高森林資源管理效率,規范和優化林業經營模式,幫助林業人員及時發現森林火險警情,能有效遏制森林火災。例如,康南林業總場工作人員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監測和保護森林資源,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穩定。康南林業總場需要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引進先進的設備,開展林業建設,提高林業發展水平。同時,康南林業總場還要積極探索新模式、應用新技術,推動林業與互聯網、物聯網等融合發展,促進林業發展。康南林業總場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營林科技水平,實現森林資源高效化管理。
一是可通過向上級申請、發展康養旅游產業、實施碳匯交易、獲取社會捐贈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加大科研投入,探索提高森林資源管理效率的新方法、新技術,保障林業科研工作的有效開展。二是應根據中長期經營方案,研究確定需要開展的林業科研項目,針對科研項目確定所需科研設備清單,通過政府統一采購平臺和其他合法合規途徑逐步購置所需設備,增強科研“硬實力”;及時更新啟用適宜林業建設需要的智能化管理的軟硬件設備,不斷提升森林動態監管能力,大力提升森林資源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智慧化水平,真正實現科技賦能林業建設和管理,促進林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三是注重專業人才在科研方面的關鍵作用,暢通科研人才交流渠道,持續加強人才交流、引進工作。例如,加強與相關高等院校的戰略合作,努力建立一支林業科學研究和林業科學技術成果推廣團隊,用科學技術賦能林業建設。四是要大興科研之風,營造創新文化氛圍。例如,探索開展科研活動周等相關活動,主動申請國家、省、市各類林業科研項目,從林木種質資源調查、生物多樣性調查、病蟲害防治、林業碳匯、科普教研基地建設等多方面著手,依托林業建設實踐大力發展科研,用科學有效的方法確保森林資源的穩步恢復和增長,逐步形成科研興場的良好氛圍。
權責不清一直是困擾康南林業總場開展森林資源管護工作的一個障礙。國有林權與集體林權交叉,阻礙了康南林業總場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針對這種情況,康南林業總場需要加強和上級有關政策法規制定部門的聯系,爭取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同時,康南林業總場需要探索有效的協調機制,繼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協調解決好林權糾紛,進一步解決林地確權問題,明晰責任范圍;強化森林資源管理監督檢查,提高森林資源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管理水平,推行科學合理的經營管理模式,加強森林資源保護。
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林業發展和林場振興的重要保障[8]。特別是林區道路的通暢,對于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康南林業總場需要加快林區道路建設,在全面調查和評估當前林區道路現狀的基礎上,明確需要修建、維護或升級的道路,分次分段實施建設。此外,康南林業總場需要加強供電、飲水、網絡等配套設施建設,同時更新改造管護站點用房,為以林為家的森林管護一線職工和群眾提供更為便捷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極大地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康南林業總場應通過考錄、聘用公益性崗位生態護林員等方式充實管護隊伍,增強森林資源管護力量;在現有依靠森林公安進行林區執法的基礎上,努力探索林區執法新形式,逐步增強林區執法力量,為林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