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高密市供電公司 賈聚光
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濰坊供電公司奎文(高新)供電中心 張 璐 劉 帥
2023年6月14日一早,在濰坊市高新區高創桃源小區的配電室建設現場,房地產企業組織施工人員正加緊安裝容量為11 750千伏?安的配電室。在現場,還有1位頭戴國家電網安全帽,身穿藍色工裝的供電員工跑前跑后,他就是國網濰坊供電公司奎文(高新)供電中心配電運檢一班技術員王立忠,正在對這個新建小區供配電設施質量工藝進行現場指導。
王立忠先后從事濰坊電網的輸電、配電和小區配套工程驗收送電等工作。從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讓客戶用好電作為自己的信條,處處堅持原則踐初心,力求向高標準看齊,憑著自己勤奮進取的敬業精神和對供電事業的一腔真情,贏得了客戶的信任。近年來,他先后榮獲國網濰坊供電公司“先進工作者”“優秀員工”“技術能手”等多項榮譽稱號,為同事樹立了典范,是青年員工學習的榜樣。
直到現在,王立忠還記得1987年帶頭參加220千伏青州變電站進出線工程建設的情形。
20世紀80年代,濰坊加大了220千伏、500千伏主網架的建設。1983年,王立忠恰逢其時加入了當時的濰坊電業局帶電班,投身到了這段如火如荼建設輸電線路的艱苦歲月中。
1987年,220千伏青州變電站進出線工程開工建設。這是王立忠入職以來帶頭建設的第一個220千伏電壓等級的工程。擔任副指揮的他,全程參與了為期2年的工程建設,從定位、分坑、鐵塔基礎施工、下底盤、拉盤、到排桿、立桿,每一項施工環節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施工期間,王立忠帶領施工隊伍成功立起了60多支桿塔,沒有發生1起安全事故。
王立忠還是整個施工隊伍中唯一考取架空電力線路爆炸壓接證的人。因此,工程所有的導線接頭工作都落在了他一人身上。
“4條出線,60多支桿塔,導線接頭的工作量巨大,而且為了壓接質量,在爆炸壓接導線前我們都需要用汽油清洗壓接管及導線。”每當提起那年的寒冬,王立忠總是感慨萬千。他說:“每次清洗之后,我的手都被凍得沒有知覺,當時也沒覺得苦,覺得非常光榮。”
在帶電班及其他班組的16年里,王立忠參加過10千伏黃旗堡大水源工程、500千伏鄒濟濰線路工程等急難險重任務,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揮灑在了濰坊大地的鐵塔銀線之間。
從2000年10月配電工區成立到2019年,擔任檢修二班副班長的王立忠堅守配電施工、線路搶修第一線。19年間,他帶領班員主導施工了濰坊城區奧體中心、會展中心、文化藝術中心和人民醫院新院等多項濰坊市重點項目配電室安裝及電纜敷設,出色完成金融街、金沙廣場、銀座商場、憶豐廣場等開發項目的驗收送電,先后完成50次急難險重的配電線路搶修任務。
2012年6月19日深夜,在濰坊勝利街向陽路與和平路段,幾臺施工機械正在從車上吊下設備,工作負責人王立忠手持對講機,帶領施工人員正在更換智能環網柜。
“在這個路段實施‘零點檢修’是經過深入調研,多方論證才做出的決定。”王立忠介紹,“此路段是濰坊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中百商廈、百貨大樓、溫州購物商城等幾處大型商場都聚集此地,他們的用電需求都在21:30之前,為了避開商場的營業時間,將停電檢修時間定在22:00點以后是最合理的。”
據他介紹,當天天氣比較悶熱,一動就會出汗,環網柜中施工空間狹小,有些施工工具進不去,只能先用力擰一下才行,無疑增加了不少難度。整個晚上,俯身施工的王立忠和施工人員個個汗流如雨,衣服大部分已經被汗水浸透。
這個夜晚,王立忠一夜無眠。次日05:53,伴著晨曦歷經7個多小時的拼搏,10千伏商貿線一次送電成功。
“配網供好電了,客戶滿意了,我們才有踏實感。”王立忠說。
2023年是王立忠工作的第39個年頭。前33年,他一直在生產班組工作。2020年3月,他由生產專業轉入營銷專業,調入國網濰坊供電公司新成立的奎文(高新)供電中心,擔任配電運檢一班的技術員,負責“一戶一表”項目驗收送電等工作。扎實的生產、營銷專業,為他干好新建小區驗收工作打下了基礎,很快成了班里的生產營銷樣樣都在行的業務能手。
近年來,濰坊高新區房地產出現井噴式發展,大量小區拔地而起,建設電力配套設施成為居民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眾多電力施工企業涌入市場,這些隊伍的施工質量、工藝水平參差不齊,為驗收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
“記得2020年12月,我們高新區一小區施工隊伍用料不規范,使用鋁芯變壓器代替銅芯變壓器,還用非國標電纜代替國標電纜等,如果我們不管不問,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王立忠說,遇到這個情況,他首先考慮的是居民的用電質量能不能保證。在驗收時,他堅持原則,嚴格遵循《山東省房地產開發項目竣工綜合驗收備案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對于不合規范的施工堅決不予通過驗收,要求按照標準整改,直到合格才送電。
自負責驗收工作以來,王立忠心里始終裝著客戶,遇到問題都是想方設法解決,甘當居民的掌燈人。2020年8月,在廣文苑二期驗收時,他發現低壓分支箱底部支架不滿足電纜拐彎半徑要求,表箱固定在加氣塊墻上,引起居民的不同意見。當時正值三伏天,王立忠在小區里來來回回跑了10余趟,現場查驗、找辦法,即使汗水濕透衣被,他想的還是解決方法。終于,他想到了解決方案:對分支箱底部支架進行革新,電纜固定橫梁高度提升至800毫米,滿足電纜拐彎半徑要求,再留有一定余纜方便日后事故搶修。對于表箱固定問題,王立忠構想出用角鋼做背板支架,上固定于天花板上,下固定于地面,將橋架、表箱固定在支架上。問題解決了,王立忠笑得比小區的居民還開心。
在王立忠的認真負責下,成千上萬戶家庭享受到了優質可靠的電能,小區居民的夸贊是對王立忠最大的褒獎。
“一年經我手驗收的小區就達上百個,既然百姓把這份信任交給了咱們,那我們就必須堅持原則,堅決守牢驗收工藝,不能辜負這份信任,讓百姓住的放心、用上安心電。”王立忠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