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榮啟

大生產運動發端于陜甘寧邊區,從1942 年起,逐步在晉冀魯豫、晉綏、晉察冀、華中、山東等各抗日根據地陸續開展。在大生產運動中,英雄模范人物不斷涌現。他們受到了黨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重視,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對社會起到了積極影響。因而,各抗日根據地也召開了勞模表彰大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英雄模范人物的由衷尊敬。
1937 年8 月25 日至9 月30 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中國工農紅軍的三萬多名指戰員,包括一二九師全部及一一五師部分,在前敵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的率領下,從陜西渭河北岸一帶的集結地出發,從韓城東渡黃河,陸續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參加抗日戰爭。
1937 年10 月下旬,八路軍前方總部率一二九師全部和一一五師部分,進入太行山區,陸續創建了太行、太岳、冀南、魯西、冀魯豫等抗日根據地。隨著形勢的發展,后統一成立了晉冀魯豫邊區。從地理區域上講,晉冀魯豫邊區泛指黃河新河道和隴海鐵路以北,正太、滄石鐵路以南,汾河以東,津浦鐵路以西,含山西、河北、山東、河南、江蘇五省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的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領導下,在八路軍前方總部的指揮下,不僅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大生產運動和勞模運動中也有突出表現。
1939 年,因旱災嚴重,冀南的故城、景縣、阜城等地夏糧顆粒無收,災區難民達50 萬人。1940 年以后,太行地區連年干旱,多種農作物歉收。1941 年,晉冀魯豫的冠縣、聊城、內黃、南樂等縣也出現旱災,秋糧歉收。由于干旱,冬小麥無法種植。1942 年旱情繼續擴大,秋季又出現蝗災。而到了1943 年,旱災、蝗災更為嚴重,成為當地百年來的第一個大災之年。
據資料記載,1943 年,晉冀魯豫全區受災的耕地面積達2400 多頃,約占基本區財糧征收面積的52%,受災人口達80 多萬人,如包括受輕災的人口,則達120 萬人。據解放區救濟總會晉冀魯豫分會的統計,抗日戰爭期間,整個晉冀魯豫地區因旱災損毀的田地達5490 萬畝,減產658800 萬公斤。
據當時的媒體記載,蝗蝻剛剛爬出來的時候黑黑的,個兒像麥粒兒一樣大,蠕蠕地向一塊聚攏……一忽兒由一片聚成幾畝大……風一吹動,洶涌起伏,好像深黑色的海浪。僅磁武縣一地,蝗蝻侵襲的農田面積就達200 平方華里。林北縣河順集一個村,布滿蝗蝻的地面則達20 平方華里。大片的麥田,密集的蝗蝻一爬進去,只要一袋煙的工夫……麥苗馬上就全光禿禿的……蝗蝻像秋天的洪水一樣,一塊一塊地吞沒著莊稼。
當時晉冀魯豫遭受蝗災的面積,南起黃河北岸的修武、沁陽、博愛,北至正太線南側的贊皇、臨城,東連平漢線的磁縣、武安、邢臺,西達太行山巔的平順、和順、左權,共波及23 個縣約3000 平方華里,為太行根據地縣治轄區的46%。
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使農村生產元氣大傷,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嚴重損害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到根據地的社會穩定和鞏固發展。對此,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十分重視。1943 年7 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邊區政府連續發出了救災工作的指示文件,要求全區軍民緊急動員戰勝災荒。
1943 年7 月31 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關于救災工作給太行分局和各區黨委的指示中指出,華北旱災異常嚴重,尤以太行分局所轄地區最普遍、最嚴重。據當地有經驗的老者談,百年來無此苦旱。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信中對根據地救災辦法提出了幾條意見:
第一,主要依靠黨的支部在群眾里面起核心作用,提高群眾的積極性,打破群眾心中存在的悲觀失望情緒,打破依賴政府、軍隊心理。要說明共產黨、八路軍、抗日政府,只能替民眾想辦法出主意,而不可能幫助每個人來生產。大家要活下去,必須依靠自己動手,才能自救。要堅決反對坐以待斃、“聽天由命”的宿命論者……必須使我們黨政軍民的所有干部深刻了解,這樣嚴重的災情,絕不是幾個慈善主義者、英雄主義者所能包辦得了的,而是依靠勞動人民自己救自己,我們黨政軍民干部,只是積極想辦法、出主意,與群眾商討,依靠群眾自己的力量,才能克服困難,渡過接近勝利的難關。
第二,用一切辦法抓緊時機,利用雨后增加生產,主要生產蔬菜、蕎麥,采獲一切可食的野生植物,曬干儲存(據已發現者有二十余種)。為完成這一緊急生產任務,必須動員所有黨政軍民各級干部深入各個團體部門,把全體民眾、軍隊、學校、政府人員,緊急動員起來——為著生產救災,為著生存,為著堅持根據地奮斗。所有共產黨員,在這嚴重的困難關頭,必須起生產救災最積極的模范作用。一二九師,決死一、三縱隊,在生產上須向總部特務團看齊,他們同樣在頻繁戰斗中,每人今年開了兩畝荒地。
第三,政府應以必要的款項,發展各種合作事業,如紡織、棉織、毛織、運輸合作事業。在平原地區,應貸款組織人民打井、修渠、開發水利,以及筑堤、防洪。同時在可能條件下,組織運輸合作社調劑糧食。
第四,根據地貿易政策,必須從堅持根據地救災(出發),與對敵斗爭密切聯系起來,如根據地內一切核桃(自己榨油出口,餅可食)、栗子、紅棗、柿子以及豬、羊、雞均可充作民食、軍食……應盡量增加生產,獎勵出口,換取外匯購買必需品入境。
第五,軍隊應盡量節省,戰斗部隊應逐漸節省到每日食一斤二兩小米,機關一斤,以菜蔬、野草、樹葉、樹皮混食。黨政民系統,應按具體情形更大節省,以及徹底清查黨政民各系統儲糧。地方必須貫徹到村,軍隊必須貫徹到連隊,以杜絕浪費。這一工作必須自上而下地檢查,以及自下而上地發動節約反浪費斗爭。只有為群眾擁護,才能暴露某些打埋伏、企圖貪污的干部,才能收到清查糧食的實效。
第六,未受災之部分地區,亦應高度節省,準備為受災的友鄰地區民眾及軍隊轉移之救濟之用。
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信清晰地展現了在本次災荒中,中國共產黨堅定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實事求是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措施、辦法,并要求黨政軍民各級干部以身作則,堅決落實行動。
在這場抗災斗爭中,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工作人員紛紛深入群眾中去調查研究,摸清實情,和農民一起商量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一家一戶一地去做工作,動員群眾計算家庭的收支狀況,研究增收節支的辦法,制訂“安家計劃”,使每個農戶的“生產自救落到實處”。
各級政府大力籌措資金,以解決農戶生活及生產中的急需。同時,大力組織農民打井、修渠、挖地,突擊搶種、改種、補種,鋤地保墑,擴大種植面積,盡一切努力不荒一畝地。在受災嚴重的太行地區,從1944 年春天到秋天,政府一直組織群眾挖卵、打飛蝗,參加的群眾多達百余萬人。通過組織這場群眾抗旱打蝗運動,不僅減少了當地的農作物損失,還讓群眾看到了組織起來的力量,大大增強了對生產和生活的信心。
各級政府還大力組織群眾發展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生產,使“生產自救”運動遍及農村各個生產領域,大大促進了紡織手工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在1943 年至1944 年兩年中,政府大量調劑糧食,確保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用糧,各地區利用這一機會,大力組織勞動力搞運輸,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僅這兩年,當地政府就組織了九萬多人運來了20 萬擔糧食和1500 萬斤山貨,參加運輸的農民得到工資米35000 石。
晉冀魯豫邊區大規模的“生產自救”運動,大大鼓舞了群眾生產、生活的熱情,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戰勝困難的勇氣與信心,也增強了人民的團結。1942 年至1943 年,太行山西部的人民在自己受災也較嚴重的情況下,仍省下糧食,把節約的糧食運到東部去救災。在1944 年蝗災嚴重時,太行山東部的群眾則誓將蝗蟲消滅在太行山東邊山腳下,不使蝗災擴大到太行山西邊地區。在受災的區域內,人民群眾互幫互助,共同渡災。
晉冀魯豫邊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開展“生產自救”,大大密切了中國共產黨和抗日人民政府同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人民群眾在生產渡荒的實際斗爭中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和抗日人民政府真心為人民、為窮苦大眾謀利益。例如,在豫北地區1943 年至1944 年受災很嚴重時,中國共產黨和抗日人民政府積極領導人民開展生產自救,幫助解決生活用糧和生產用糧,同時解決了豫北一帶多年土匪多、黑社會猖獗的擾民問題,社會秩序得到了恢復,保障了人民生活的安定,很快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這場生產渡荒、生產自救運動,也拉開了晉冀魯豫邊區大生產運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