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梅
摘 要:水稻的產量和質量直接受水稻種植技術的影響,為滿足消費者對稻米的需求,應選擇科學的水稻種植技術。重視水稻種植過程中各項環節的管理工作,尤其是田間管理工作,為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奠定基礎。文章主要論述了水稻種植技術以及田間管理技術,以期為水稻種植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水稻;種植技術;田間管理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8-0042-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1? ? ? ?文獻標志碼:B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育和種植水稻的國家,栽培范圍廣泛。稻米也是人們日常食用的食物之一,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不僅要選擇高產栽培技術,同時要加強田間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為水稻營造健康的生長環境。
1 水稻種植技術
1.1 選擇優良品種和種子處理
1.1.1 選擇優良品種
選擇優良品種是確保水稻高產和穩產的關鍵。選種前要全面了解當地的氣候特征、土壤環境和種植地環境等,選擇發芽率高和生長健康的水稻品種,保證水稻品種的抗病蟲害能力和豐產。去除質量不佳的種子,提高水稻發芽率[1]。
1.1.2 種子處理
選好品種后要做好種子晾曬、消毒和包衣處理工作。將種子放置陽光下均勻攤鋪在地面上晾曬,定期翻動,能起到滅菌的作用。同時,對種子進行消毒,將種子放在多菌靈100倍液中1~2 d,再用清水沖洗后催芽處理,催芽的溫度控制在28~32 ℃,時間為24~36 h,水稻新芽長到1 mm左右時可以播種。此外,為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可以對水稻種子進行包衣處理[2]。
1.2 播種之前的準備工作
1.2.1 選擇稻田
在水稻種植前,選擇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和排灌方便的地區,了解稻田的土壤、光照和溫度等條件,做好土壤中重金屬殘留的檢測工作,保證水稻種植地附近的水源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確保水稻品質。此外,還應檢測土壤中的養分分布情況,確定整地過程是否需要施肥。
1.2.2 整地
通過科學的土壤管理工作,能夠為后續的栽培營造健康的環境。翻耕的深度控制在20 cm左右,保證土質松軟。此外,通過翻耕的方式還能夠清除土壤中的雜草,優化土壤環境。
1.2.3 制作苗床
育苗工作中最重要的環節是準備苗床,可以選擇土壤肥沃的菜園土或者土壤肥力好的冬閑田。在沒有降水和空氣干燥的天氣做好耕地工作,避免因為空氣濕潤和土壤濕潤對制作苗床造成影響。發現大塊土及時破碎,為制作苗床做準備。結合苗床的位置設置排水溝,避免造成苗床積水,否則會影響水稻幼苗的正常生長??梢愿采w保護膜,以便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確保溫度和濕度適合幼苗的生長。
在播種前30 d左右均勻地撒施廄肥,滿足幼苗生長的養分需求,合理搭配肥料。在施肥完成后使用塑料薄膜覆蓋,5~7 d內不能揭膜,當秧苗出土后可以將薄膜從苗床上揭開,保證植株的正常生長。一旦遇到寒潮天氣,需要對苗床進行蓋拱膜處理,避免幼苗受到低溫影響[3]。
1.3 播種技術
1.3.1 播種
在水稻播種的環節,應結合種植地區的環境狀況科學播種。在播種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好溫度,維持在6 ℃以上,大棚內溫度應該控制在10~12 ℃。在播種完成后覆土0.7~1 cm,覆土后1 h內可以使用噴壺噴濕土壤,為種子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在插秧的過程中,要考察當地的空氣濕度和自然環境等,在插秧過程中做好水稻根部的保護工作,避免對水稻的根部造成傷害,因為水稻的根部比較脆弱,而且根部也直接影響水稻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根部破壞之后會導致水稻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4]。
1.3.2 移栽
在移栽過程中要控制好水稻的種植密度,根據水稻種植地的土壤狀況決定定植的密度。針對不同肥力的田塊,應將定植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合理控制定植密度能夠為水稻營造良好的生長空間,滿足水稻生長過程中的養分和水分需求。
1.4 田間管理
1.4.1 光照管理
科學的光照管理有利于水稻的健康生長,保證水稻接受充足的光照,促進水稻的光合作用,為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奠定基礎。水稻幼苗期和分蘗期對光照的需求量較大,做好該時期的光照管理工作,促進光合作用,避免水稻出現早衰的現象。在抽穗階段,充足的光照條件有利于水稻有機物質的積累。
1.4.2 溫度管理
水稻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溫度的要求存在明顯的差異,不同水稻品種對溫度的需求也不同。在插秧前3 d 要做好大棚的溫度控制工作,讓大棚內的溫度和室外的溫度接近,保證秧苗更好地適應外界溫度,大棚溫度過低要及時采取保溫措施。
水稻秧苗在分蘗時期的生長速度較快,在32~34 ℃的環境下會促進秧苗的快速分蘗。在水稻抽穗時期,吸收大量的有機物能夠促進籽粒飽滿,要嚴格控制好溫度環境,避免出現高溫而影響水稻的花粉授粉。
1.4.3 灌溉管理
我國的水稻種植范圍廣泛,南北方降水量存在明顯差異,南方地區的降水量高過北方地區。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量比較大,尤其在我國北方地區,一旦出現干旱情況要及時灌溉。灌溉方式包括噴灌、溝灌和畦灌,其中噴灌是最常見的灌溉方式。
在水稻移栽過程中,水層深度控制在3 cm左右能夠保護幼苗,滿足秧苗生長過程中的水分需求。在水稻分蘗期,水層應低于3.5 cm,避免對根部造成影響。在水稻分蘗末期,要通過曬田的方式合理控制水分,如果種植區是碳酸鹽土地,可以選擇10~13 cm深水控制無效分蘗。在水稻孕穗期,水層的深度控制在5~7 cm。通常情況下,在水稻生長階段以淺水為主,采取干濕交替的灌溉方法,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5]。
1.4.4 施肥管理
在水稻插秧完成后,要做好田間的施肥管理工作。水稻的施肥階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肥。在水稻移栽前,應做好土壤中的基肥管理工作,保證土壤肥力滿足水稻生長后期階段的需求。定期觀察水稻的生長情況,發現肥力不足要及時補充有機肥料,滿足水稻生長過程中的養分需求。
二是分蘗肥。合理施入分蘗肥是保證水稻高產和穩產的關鍵,在插秧后5~10 d要做好施肥工作。該時期水稻可以適應土壤環境,根部的生長態勢良好,可以施入尿素90~112.5 kg/hm2,促進水稻分蘗。
三是穗肥。抽穗期是水稻生長的關鍵時期,要做好氮肥和鉀肥的補充工作,也可以配合施用少量磷酸二氫鉀,結合水稻的生長情況搭配使用磷肥。也可以適當增施磷肥和鉀肥,但要嚴格控制好氮肥量,如果氮肥過多會導致水稻徒長,直接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
四是粒肥。不能盲目使用粒肥,會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要抓住最佳施粒肥時期,選擇在齊穗期使用,以施用氮肥為主,施用量約占整個生育周期總施肥量的5%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抽穗前期或者生長后期出現水稻早衰的現象,要及時施入粒肥,滿足水稻生長過程中的養分需求。
1.4.5 除草管理
科學的除草技術能夠為水稻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滿足水稻生長過程中的養分需求,為水稻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水稻在生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多種類型的雜草,直接和水稻爭奪養分,造成水稻減產。當前常見的除草方式包括人工除草和除草劑除草,人工除草的效率低,但是不會破壞周圍的生態環境;除草劑除草效果好,但是使用除草劑要嚴格控制好劑量,否則會對水稻產生不利影響。選擇安全和高效的化學藥劑除草,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選擇10%吡嘧磺隆3 375 g/hm2或60%丁草胺乳油14 250 g/hm2。也可以選擇雙草醚懸浮劑20 250 mL/hm2,兌水5 625 kg/hm2后均勻噴灑,在用藥后1~2 d再注水,深度控制在3 cm左右,可以提高除草效果。
1.4.6 科學曬田
在水稻分蘗期至幼穗分化前期,應將稻田內的積水全部排干凈,并做好曬田處理工作,為水稻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更好地促進水稻分蘗,曬田的時間應控制在4~7 d。種植戶要結合當地的土壤肥力情況和天氣情況科學曬田,不能盲目操作,尤其對土壤肥力水平較高的地塊要進行重點關注和處理,一旦操作不當會嚴重影響秧苗的正常生長。
1.4.7 做好田埂的檢查工作
為了確保水稻的產量和質量,灌溉能夠滿足水稻生長過程中的水分供給,及時檢查水稻的生長情況,發現缺水之后合理灌溉,防止因為水分供應不足影響水稻的生長。通過定期檢查還能了解雜草的生長情況,及時堵塞田埂漏洞,避免造成水稻田內的環境失去平衡及大量養分流失,不利于水稻的高產和穩定。
1.4.8 水稻的收獲管理
準確把握水稻播種和收獲時間,能夠保障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收獲太早容易出現空扁粒,導致千粒重下降,造成水稻減產和品質降低;收獲太晚會導致穗粒老化并且脫落,籽粒中的含水量下降,造成商品品質降低。
同時,控制好水稻的最佳收獲時期,選擇在稻谷的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獲。該時期水稻中的稻谷含量適中、籽粒飽滿充足,水稻大多數部位由綠變黃。在水稻收獲后,檢測含水量符合標準后及時入庫,否則會造成谷粒的霉變,產生黃曲霉毒素。若含水量超標,可在收獲之后將稻谷晾曬2~3 d,保證含水量降低之后才能入庫。
2 病蟲害防治
2.1 農業防治技術
2.1.1 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
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是當前水稻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結合當地的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優質的水稻品種,選種之前做好種子純度、凈度和含水量的檢查工作。播種之前做好種子的處理,選擇晾曬和浸泡的方式消滅種子表面的病菌,可以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提高發芽率。
2.1.2 深翻耕作
在水稻收獲完成之后做好秋季的土壤管理工作,深翻土壤能夠增強土壤的透氣性,為水稻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同時也能夠破壞一些病菌和蟲卵的生長環境,減少病菌的傳播,破壞土壤中害蟲的生長環境。
2.1.3 加強田間管理
合理的輪作方式可以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可以將水稻和其他農作物品種輪作,應用和推廣寬窄行栽培技術,提高水稻田間的通風透光性。此外,做好水稻秧苗的培育工作,結合當地的條件選擇水稻播種時間和培育時間,避開多雨天氣和害蟲高發時期。
田間管理中科學的施肥管理和灌溉管理至關重要,控制好有機肥的施用量,合理施用氮肥,搭配磷肥和鉀肥。在水稻分蘗末期要做好排水曬田工作,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減少病蟲為害。通過深翻土壤可以減少越冬蟲源的數量,及時清理田間雜草,破壞蟲卵的生長環境。
2.2 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技術應用應選擇低毒和低殘留的化學藥劑,并且要合理把控化學藥劑的用量和使用方法,確保將藥物的殘留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嚴格遵守用藥周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交替輪換多種藥劑,防止害蟲出現耐藥性。
二是選擇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農藥,禁止使用高毒和高殘留的農藥,應使用氯蟲苯甲酰胺等藥劑,在滅殺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方面發揮著重要效果;阿維菌素對卷葉螟的防治效果較好;戊唑醇對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較好;三環唑能夠有效預防稻瘟病的發生。
三是在了解病蟲害發生規律的基礎上,堅持合理用藥原則,提高防治效果。
3 結束語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重視管理技術,能夠為水稻營造健康的生長環境。在水稻播種工作完成后,要做好水稻的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引導種植戶采取科學有效的管理措施,并且加大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力度,減少水稻生長過程中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保證水稻高產穩產,推動水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賀秀文.新時期水稻種植與管理技術要點[J].種子科技,2022,40(24):42-44.
[2]薛占國.水稻種植田間管理技術與病蟲害有效防治[J].農業與技術,2018,38(20):99.
[3]王小丹.水稻種植與田間管理技術[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1):92-95.
[4]宋石.水稻種植技術與田間管理探究[J].廣東蠶業,2021,55(10):80-81.
[5]劉超平,陳田貴,劉秀英.水稻種植技術與中后期田間管理措施探析[J].智慧農業導刊,2021,1(17):39-41.
(編輯:郭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