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繼紅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為保障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國一直致力于農業技術研發。文章以玉米為探討對象,研究了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總結了玉米生長特點以及栽培要點,并針對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病蟲害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提高我國玉米質量和產量,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8-0055-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13;S513? ? ? ?文獻標志碼:B
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對于糧食作物的需求不斷增長,研發農業栽培技術成為發展農業的當務之急。玉米作為經濟價值、食用價值較高的農作物,種植類型多樣,生長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優化玉米栽培技術尤為重要。在科技不斷進步的背景下,市場對于農業種植技術的要求不斷提高。種植人員對玉米種植技術掌握不足,將會嚴重影響玉米產量與質量,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改進和完善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實現玉米高質高產。
1 玉米生長特點
1.1 快速生長
玉米是一種高度適應性強的玉米,其生長速度相對較快。通常從種子發芽到成熟結實,僅需要3~4個月的時間,這使其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玉米迅猛的生長特性使種植者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收益,因此,玉米在滿足人類對食物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對土壤的要求相對較低,使得其在各種不同的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下都能茁壯生長[1]。
1.2 單性花序
玉米的花序分為雄花序和雌花序。雄花序位于植株的頂部,而雌花序則位于植株的底部。這種單性花序使得玉米具有良好的傳粉機制,有利于受精和結實。雄花和雌花分開排列,通過風力幫助花粉飛散,促進受粉,這樣的生殖特性使得玉米能夠在大面積種植時實現有效的自交和異交,從而提高其產量和品質。
1.3 花粉飛散
玉米的傳粉方式是通過花粉飛散實現的。玉米花粉是由風吹散的,這也是為什么在種植玉米時通常需要考慮植株之間的適當距離,以確保有效傳粉和較高的產量。由于花粉的飛散特性,玉米的受精過程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2]。適宜的風向和適度的植株間距是確保花粉傳播有效性的關鍵。因此,在玉米種植中,合理的種植密度和布局策略對于保證其產量和品質至關重要。
2 玉米栽培技術要點
2.1 選地和整地
玉米植株生長較高,根系豐富,因此需要充足的水分和營養物質供給。為了選擇適宜的種植地點,種植者應優先選擇地形平整、土層深厚、松散透氣、滲水性強、土壤肥力適中、具備良好保水保肥能力的土地。連續種植玉米會導致土壤中的養分虧缺,并使土壤板結,影響農作物生長。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種植者可以采用輪作或間作的方式,確保土壤中的營養物質不流失。秋季進行整地工作,使土壤細膩、壟行整齊,并保持適宜的墑情。在整地過程中,將玉米殘渣、根系等埋入土壤,有助于加速腐熟,提高土壤肥力,同時有效抑制雜草生長,為高質量玉米的種植打下良好基礎。
2.2 科學選種
玉米種植的關鍵在于選種工作,這直接影響玉米的質量和產量。因此,種植者必須嚴格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操作,及早解決可能出現的病蟲害、播種破碎等問題,以免影響玉米生長。為此,應根據當地的玉米栽培狀況,采取綜合性的措施,包括穗選和粒選等步驟。在穗選過程中,及時剔除受病蟲害嚴重影響或有損壞的穗,以確保種子的質量符合要求。同時,在播種時,根據標準選擇粒徑和飽滿度合適的種子,以確保播種后的玉米具有良好的抗病蟲害能力,從而提高出苗率[3]。正確的選種將為玉米的健康生長和優質產量打下堅實基礎。
2.3 科學播種
在玉米播種前,種植者應將曬干的玉米籽粒放入清水中浸泡,這樣可以提高發芽率,確保其順利出苗。
此外,為了播種成功,種植者還需要控制播種量。種植密度需要綜合考慮不同的影響因素,如玉米種類、氣候條件、土壤環境等,從而確保播種的順利進行。正確的浸泡處理和適當的種植密度,能夠為玉米的健康生長和高產穩產奠定良好的基礎[4]。
2.4 加強田間管理
1)移栽。從3葉期開始,選擇剩余的幼苗進行移栽,并澆水,以確保根系穩固。若在玉米3葉期前出現缺苗情況,應立即進行補苗。
2)間苗。玉米3~4葉期間苗,原則是去除病弱、稀疏的植株,保留健壯的植株。為減少植株之間爭奪養分,每穴可保留1~2株玉米。玉米7葉期,種植者應結合苗期進行追肥,確保植株健康生長;玉米11~12葉期,應根據追肥需求,促進植株生長,進一步提高其產量和品質。為提高施肥效率,需要開展中耕培土,通過除草和培土來防治病蟲害[5]。
2.5 適時收獲
1)當田地中有超過9%的植株出現莖葉黃、穗苞枯、籽粒變硬等現象,并且籽粒呈現出明顯的色澤時,可以認定作物已完全成熟。
2)剝開玉米的籽粒,從中部掰斷,如果能看見黃潔白的乳線,則說明糧食作物尚未完全成熟。這些技術標準能夠幫助種植者在適當的時間收獲玉米,以獲得最佳的產量和品質[6]。
3 玉米病蟲害分析
3.1 玉米病害分析
1)玉米花葉病。花葉病又稱灰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癥狀表現為葉片上出現深綠色的小斑點,逐漸擴大為灰白色或黃褐色斑塊,嚴重時會導致葉片干枯死亡,影響玉米的光合作用和養分供應,降低玉米產量[7]。
2)玉米穗腐病。穗腐病由真菌引起,主要影響玉米穗。癥狀表現為穗部出現棕色或黑色腐爛斑,嚴重時會使玉米粒變黑變糠,減少籽粒的產量。
3)玉米銹病。銹病由真菌引起,癥狀表現為葉片上出現橙黃色至褐色的銹痕,嚴重時會導致葉片枯死。銹病會阻礙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影響養分供應,降低玉米產量。
4)玉米大斑病。大斑病由真菌引起,癥狀表現為葉片上出現大型黃色斑點,嚴重時可導致葉片凋謝和枯死,影響玉米進行光合作用,降低其產量。
5)玉米赤霉病。赤霉病由真菌引起,癥狀表現為玉米葉片和莖部出現紅色霉菌,嚴重時會導致植株畸形生長,影響其產量和品質。
3.2 玉米蟲害分析
1)玉米螟。玉米螟是最常見的玉米害蟲之一,有斑緣玉米螟和亞洲玉米螟2種類型。其幼蟲進入玉米植株內部破壞葉片和玉米花序,導致葉片卷曲和穗部受損。嚴重時,可能導致玉米產量顯著降低。
2)玉米象甲。玉米象甲是最常見的玉米害蟲之一,幼蟲和成蟲都以玉米植株為食。其會啃食玉米植株的葉片和莖部,造成葉片損傷和幼苗枯萎。嚴重時,可能導致玉米生長受限和產量減少。
3)玉米蝗蟲。玉米蝗蟲是飛行性害蟲,會大量聚集并形成蝗蟲群體,為害玉米田。其會啃食玉米葉片和花序,導致植株衰弱和減產。蝗蟲群體可迅速擴散,造成大面積的玉米受損。
4)玉米葉蟬。玉米葉蟬汲取玉米汁液,喜歡啃食玉米葉片,特別是在幼苗期。葉蟬汲取玉米汁液后,會導致葉片萎縮、卷曲和黃化,影響植株正常生長。
3.3 病害發生規律
1)氣候條件。氣候條件是病害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溫暖潮濕的氣候有利于真菌和細菌等病原體的繁殖和傳播,容易導致病害暴發。例如,高溫高濕的環境有利于玉米灰斑病和銹病的發生。
2)玉米品種。不同的玉米品種對病害的抗性不同。一些品種對特定病原體具有較強的抗性,而其他品種可能較為脆弱,易受感染。因此,在選擇玉米品種時,應考慮其對常見病害的抵抗性[8]。
3)土壤狀況。土壤養分含量和pH值等因素會影響病害的發生程度。一些病害對特定土壤條件較為適應,而其他病害在不同土壤條件下不易發生。
4)病原體的存在和傳播。病原體在玉米間的傳播是病害發生的重要因素。病原體可以通過種子、風、水、昆蟲等途徑傳播到其他玉米,從而導致病害在田間蔓延。
5)季節因素。不同病害在不同季節發生的可能性也不同。例如,一些病害在春季和夏季較為常見,而其他病害可能在秋季和冬季更容易發生[9]。
3.4 蟲害發生規律
1)氣候條件。氣候是蟲害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溫暖潮濕的氣候有利于蟲害的生存和繁殖,使害蟲種群數量迅速增加。例如,高溫潮濕的環境有利于玉米螟等害蟲的發生。
2)玉米品種。不同的玉米品種對蟲害的抵抗性不同。一些玉米品種對特定害蟲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而其他品種可能容易受到特定害蟲侵害。因此,在選擇玉米品種時,應考慮其對常見害蟲的抵抗性。
3)生境。蟲害的發生與生境密切相關。不同的害蟲喜歡不同類型的環境。例如,某些害蟲喜歡濕潤的環境,而其他害蟲則喜歡干燥的環境。
4)蟲害種群數量和種類。蟲害種群數量和種類的多少會影響其發生規律。當蟲害種群數量較多時,蟲害發生的可能性也較大。
5)天敵。天敵對蟲害的控制是影響蟲害發生規律的重要因素。天敵可以通過捕食或寄生等方式來控制害蟲種群數量,從而減輕蟲害的為害性。
4 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
4.1 苗期防治技術
玉米苗期是玉米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從播種期至拔節期,玉米植株較小、抗性較弱,容易受到害蟲的為害,因此是蟲害暴發的高發期。為了有效防治田間蟲害,該階段采取綜合預防+化學預防相結合的措施。如果發現葉片有異常變化,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以確保玉米苗期的安全和健康。針對病害的有效防治,應及早摘除病葉,若情況較嚴重,應將整株植株拔除,以阻止病害蔓延。為了預防蚜蟲,應優先選擇具有抗蟲特性的玉米品種,并加強田間管理。對于已經發生的蟲害,可以采用氧化樂果處理。對于地老虎,可以采用甲胺磷和麩皮混合施用防治,為害嚴重時,則施用辛硫磷乳油噴霧處理。
4.2 穗期防治技術
穗期是玉米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需要豐富的營養物質來支持其生長,穗期是玉米抗病蟲害最強的時期。該時期玉米容易受紋枯病、棕斑病和莖腐病等病害侵害。紋枯病和棕斑病是常見的土傳病害,其防治難度較高。因此,預防這些病害要重點關注玉米品種的選擇,盡量選擇具有較強抵御能力的品種。莖腐病由病菌引發,主要在玉米心葉和葉鞘區域傳播。玉米螟是常見的害蟲,會侵入玉米花序,啃食花絲,導致雄花斷裂以及玉米粒不飽滿。該害蟲在高溫環境下會提高死亡率。為了有效預防穗期的病蟲害,應加強田間管理,確保玉米植株獲得足夠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及早發現受病蟲害影響較大的植株,綜合運用科學防治措施,保障穗期玉米的健康生長和高產,對于玉米豐收具有重要意義。
5 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具體應用方式
5.1 選擇良種
在栽培玉米時,選擇適宜的種子是至關重要的步驟。在播種前,正確處理和篩選種子對于提高玉米生長速率和品質至關重要。高品質籽粒有助于確保玉米健康生長和發育。
因此,在根據田間實際情況精心選擇合適的玉米品種的同時,應采取有效的藥物預防病蟲害,增強玉米抗病能力。藥物浸種可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成熟度,并有效預防病蟲害。為了有效防治病蟲害,應確保種子足夠干燥,避免為細菌提供生存環境。此外,及時處理玉米的種衣能有效預防玉米根腐病。
5.2 農業管理措施
1)深耕是關鍵步驟之一。通過深耕耕地,可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增強其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同時,在犁地的過程中,能殺死土壤中潛伏的昆蟲,為玉米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有效防治玉米病蟲害。
2)在播種玉米時,要適時給玉米施肥,適當施入基肥。玉米生長速度較快時,為增強其抗病蟲害能力,需要適量添加營養物質。合理施肥可以保障玉米植株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增強玉米的抗病性,減少病蟲害。
5.3 物理和生物防治
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某些害蟲對溫度較為敏感,因此可以利用物理方法來捕捉和殺死害蟲。例如,黑龍江省常見的玉米甲蟲、蠕蟲等,可以使用黑光燈、投射殺蟲燈等物理方法防治。此外,生物防治在玉米病蟲害防治中也顯示出非常有效的作用,并逐漸受到人們的喜愛。通過在玉米地中放置燈具,不同顏色的光線能吸引并殺死許多害蟲。這種防治害蟲的方法比較簡單,但有其局限性。在種植過程中,機械化程度相對較低,工作效率較低,僅能減少病蟲害數量,不能完全消滅。生物防治主要基于生物體之間相互制約的原則。種植者應采取有效措施來防治病蟲害,確保玉米生產安全。推廣施用生物農藥是一種有利的選擇,種植者需要認識到施用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的優勢。在施用生物農藥時,種植者應掌握正確的方法,避免因操作不當而造成不必要的問題和影響。
6 結束語
未來,應繼續加強研究、推廣、應用玉米栽培技術,積極探索適合不同地區的種植模式,提高玉米的耐逆性和抗病蟲害能力。同時,科學合理地開展施肥和灌溉管理工作,優化種植結構,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東樹彬.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意義、病蟲害防控及優化措施[J].新農業,2022(23):13-14.
[2]伏修強.河南民權縣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2,25(4):78-79.
[3]田雪梅.玉米栽培技術與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探究[J].現代農機,2022(1):99-100.
[4]劉宗紅.淺議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家參謀,2018(8):81.
[5]張崎.淺議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山西農經,2018(9):82.
[6]王金鳳.淺議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8(11):66.
[7]江冉.淺議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業與技術,2018,38(24):125.
[8]裴書娟.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9,39(1):127-128.
[9]賀輝.淺議玉米栽培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南方農業,2019,13(35):5-6.
(編輯:申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