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秀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經濟發展中占比最大的是農業經濟,農業發展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地域遼闊,農業類型十分多樣,不同地區的糧食需求不同。大豆和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應用,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糧食的產量,另一方面可以實現耕地空間的高效合理利用,這不僅能夠滿足我國居民對大豆和玉米的需求,還為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文章主要從種植模式、技術研究、模式建構、推廣措施4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技術要點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8-0058-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S565.1? ? ? ?文獻標志碼:B
近年來,貴州省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大豆生產工作的決策部署,擴大大豆的種植面積,研究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不斷提升貴州省的大豆產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一方面高效利用大豆和玉米的高度差形成的空間優勢,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種植后期高度差帶來的光照優勢,大大提升了光照和土地的利用效率,并提高了大豆和玉米的種植產量和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當前,這項技術在貴州省得到普遍應用,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動技術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促進技術更好應用于實際種植中,進而實現農業健康長遠發展。
1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介紹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是玉米帶狀間套作大豆的種植模式。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時,可以利用風能技術,實行“選”“擴”“縮”三大重要技術,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選擇優良的種子。二是擴寬大豆和玉米間的距離以及玉米的行距。三是適當縮短大豆和玉米之間的距離、提高大豆和玉米的種植密度,從而確保耕地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促進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種植產量可達7 500 kg/hm2以上,大豆產量可確保在1 200 kg/hm2以上。進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時,選擇種子以及播種時間與種植產量有直接聯系,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過程中的2個關鍵環節。玉米種子應選擇抗倒伏能力較強的緊湊型品種,大豆種子應選擇抗倒伏能力、抗密集能力強的耐陰型品種。同時,選擇種子時要注意成熟時間,所選大豆品種的成熟期應比玉米品種較晚,這樣才有助于充分利用復合種植的空間優勢和光照優勢[1]。
大豆和玉米的種植習性互補,兩者間可以形成相輔相成的生長模式,大豆植株是一種很好的固氮植物,其根系可以有效汲取土壤中存在的游離氮,汲取的游離氮不僅可以為自身生長提供足夠的氮元素,同時可以為玉米生長提供一定的氮元素和養分。在玉米植株生長過程中,其根系可以釋放一定的酸性物質,這種酸性物質可以幫助其根部分解和汲取土壤中的礦物元素,這樣一來可以為玉米和大豆提供礦物質。這2種農作物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補結構,一方面可以顯著提高農作物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光能和土壤的高效利用。此外,玉米可為大豆防治病蟲害,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2]。
2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2.1 地塊選擇與耕整土地
選擇在肥力中等、集中連片、平坦向陽的地塊。在地勢較低地塊四邊開出“邊溝”和“十字溝”,方便排水。播前翻犁1次,耙耕或旋耕1~2次,精整細平。
2.2 品種選擇
玉米選擇植株高度260 cm左右的緊湊型、半緊湊型、耐密植、抗倒伏的高產品種,同時種子的選擇要注意成熟時間。大豆品種選擇經國家審定或者貴州省審定的大豆品種,品種應為春大豆品種,具有高產、耐陰、抗病、抗倒伏等特性。
2.3 田間種植配置與合理密度
田間配置原則為擴大寬行行距,為大豆增加光照,縮小玉米株距,確保玉米密度與凈作密度相當。田間配置主推“2+3”(2行玉米間種3行大豆)的寬窄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各地可根據實際探索“2+2”“2+4”等模式(2行玉米間種2~4行大豆),玉米寬窄行種植,窄行為2行玉米,寬行內間種2~4行大豆。1個完整帶寬2.2~2.7 m,田間行距,玉米與大豆的行距60~70 cm,玉米行距40 cm,大豆行距30~40 cm;田間株距,玉米株距13~ 20 cm,大豆株距7~9 cm;折合密度,玉米45 000~60 000株/hm2,大豆99 000~ 123 500株/hm2。不同地區所選擇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不同,根據當地的實際條件因地制宜地選擇種植模式,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和光照資源,實現大豆和玉米高產增收[3]。
2.4 種子處理
播前精選,剔除病斑粒、蟲食粒、癟粒;選擇優良的種子,放置在太陽下暴曬3~4 h,經過曬種后可以大幅度提高種子的發芽率。根據大豆、玉米的土傳病害和苗期病蟲害發生情況,選擇適宜的藥劑拌種,以確保種植后種子具有一定的抗蟲害能力,能夠抵抗地下害蟲侵襲,進一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
2.5 播種時期及播種方式
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當地氣溫穩定在12 ℃以上并達到10 d后播種。運用人工播種方式,采用玉米帶和大豆帶分別開溝條播,玉米播種可采取直播或者育苗移栽的方式,大豆播種采取直播。機械播種,例如:玉米‖大豆間作播種—施肥一體機,播種時對播種機械按“玉米‖大豆=‘2+3帶狀間作技術”參數(玉米與大豆行距45 cm,大豆帶行距35~40 cm,大豆株距8 cm,玉米株距18~20 cm,玉米行距40 cm)設置后播種。
2.6 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工作是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產量的關鍵措施之一。在進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時,要想更好地提高農作物產量,必須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2種作物間種,因此,復合種植的田間管理與傳統種植的田間管理大有不同,尤其是除草、施肥、灌溉。由于大豆是雙子葉植物,而玉米是單子葉植物,施用傳統的除草劑和殺蟲農藥都受到了一定限制,玉米施用除草劑不僅不利于大豆植物生長,甚至會使大豆植株死亡,而大豆施用除草劑也對玉米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及時勻苗,出苗后及時按田間配置的行株距要求進行補種或者勻苗(玉米可采取移栽,將過密的苗移栽至缺窩斷行處)。及時中耕,大豆和玉米出苗后15~40 d,選擇晴天,人工中耕1次,玉米追施尿素150~225 kg/hm2,并拔除雜草,再隔25~40 d對玉米進行第2次追施尿素225~300 kg/hm2,并拔除雜草。控旺防倒,玉米7~10葉期,旺長田塊噴施乙烯利、胺鮮·乙烯利控制株高。大豆在V2~V3、V5(分枝期)、R1(初花期)3個時期,用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375~750 kg/hm2,兌水40~50 kg/hm2,噴施莖葉實施控旺。病蟲害綠色防控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深入田間調查,監測病蟲害,準確掌握病蟲發生動態,及時發布病蟲害發生情報,科學指導防控,做到早發現、早防治。在播種前推行藥劑拌種,遷移防控關口,有效壓低大豆、玉米土傳病害和苗期蟲害基數,減輕中后期防控壓力,以確保大豆和玉米的產量及質量達到雙高要求[4]。
2.7 準時收獲
在推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時,由于大豆和玉米的收獲期不同,應因地制宜進行采收。一般情況下,大豆和玉米收獲期為每年9月中旬至10月初,不僅可以實現土地空間和光照資源的充分利用,還能夠保證下一輪的農作物種植。
2.7.1 人工收獲
籽粒大豆在葉片完全脫落、莖變黃、莢變褐、籽粒呈現橢圓時,選擇在晴天收獲,收獲后及時翻曬,5 d內用大豆專用脫粒機或人工脫粒,脫粒后及時曬干、入庫;鮮食大豆在豆粒鼓滿時,及時采摘、銷售。籽粒玉米在玉米苞葉變黃、籽粒飽滿變硬時及時收獲,使其自然干燥,并脫粒、曬干、入庫;鮮食玉米在抽雄吐絲后20~25 d即可收獲。
2.7.2 機械收獲
玉米先收獲時,要先收周邊玉米,便于機具轉行收獲,縮短機具空載作業時間。大豆先收獲時,割茬高度≤10 cm,待后收的作物成熟后,再用當地常規收獲機收獲,收獲機整機外沿與后收作物播種帶距離應≥10 cm,收獲作業效率75~120 h/m2。大豆和玉米同期成熟,可選用當地常用的2種收獲機一前一后同步跟隨收獲,作業效率150~450 h/m2。具體作業要求:籽粒破碎率≤5%,籽粒損失率≤3%,株距合格率≥80%。
3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措施
3.1 推進示范基地建設
現階段,我國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研究和探索日益成熟,并在我國北方的一些種植地區推廣應用。全面推廣和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只靠宣傳和引導遠遠不夠,要讓農民看到成功案例以及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優勢。只有通過建設復合種植技術示范基地,讓農民看到這項種植技術的優勢,農民才能真正認識到這項技術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生產模式方面的重要價值,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應用過程、各個階段實施和應用的技術手段[5]。
通過建設復合種植示范基地,讓農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應用優勢,愿意嘗試接受和采用該技術模式和種植理念,一方面可以大面積推廣和應用該項種植技術,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保障大豆和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有效降低對進口食品的依賴程度,提高農民經濟收入[6]。
示范基地應該配備種植技術專家,提供現場咨詢、面對面教學和科學指導等惠民活動,提高種植技術知曉率,進一步加大推廣和應用力度,發揮引領作用,不斷擴大應用領域。此外,不斷擴展和延伸建設示范基地。例如,運用“農民+專家”聯合推廣模式可以為農民提供指導服務,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區域,可以組織農業技術人員以及當地農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生產要求與示范基地專家合作,進一步研究和開發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促進該技術的有效實施,進而解決實際生產問題[7]。
3.2 完善適用機具配套
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區域內,大豆和玉米種植區域存在一定差異。不同區域土壤條件、蓄水能力、機耕要求等都不同,因此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其中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要配備整套農業機具,才能滿足不同區域對機耕的要求和數量。配備農業機具既要符合生態條件、環境條件和技術操作要求,又要適合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應用場景。只有配備一套適用的農業機具,才能更好地應用和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這對農業機械的區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8]。在丘陵地區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時,可以考慮使用混合功能的播種設備,從而實現大豆和玉米播種過程更加標準化、規范化和機械化[9]。
3.3 加快配套技術推廣
要想加快推廣和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就要加快相應配套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特別是帶狀復合種植輔助技術,主要包括綠色防控、化控抗倒、減量一體化施肥等方面。通過推廣綠色防控、化控抗倒、減量一體化施肥等配套技術,不僅可以讓農戶學習和了解如何科學除草、施肥及播種,還可以讓農戶進一步了解如何應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10-11]。
4 結束語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是實現大豆、玉米雙高產的重要舉措。推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以提高大豆、玉米的產量,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在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品種的選擇、播種時間、播種密度、田間管理、收獲時間。只有進一步加強對該項種植技術的學習、推廣和應用,才能更好地發揮技術的價值和作用,提升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進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溫艷英.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3(2):24.
[2]楊鈺瑩,司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模式、成本收益與補貼政策[J].農業經濟問題,2023(1):49-63.
[3]張鑫.探析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J].種子科技,2023,41(1):30-32.
[4]劉燕,陳彬,于慶旭,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與裝備研究進展[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3,44(1):39-47.
[5]郝月振.周口市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23.
[6]王鑫.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研究[J].黑龍江糧食,2023(7):67-69.
[7]席幫超.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J].新農業,2023(14):12-13.
[8]凌正國.丹徒區上黨鎮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淺析[J].農業裝備技術,2023,49(4):37-38,48.
[9]高云,楊會,蔣成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提升建議[J].農技服務,2023,40(8):67-70.
[10]李萍,楊曉輝,師鵬敏,等.徽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規范[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3(8):47-49,53.
[11]謝曉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模式初探——以大連市為例[J].農業與技術,2023,43(16):98-101.
(編輯:申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