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華,周金鑫,王立坤,楊宇妍,呂鴻


摘 要:小麥白粉病是興化市戴南鎮小麥種植中的常發性病害,在小麥白粉病發病初期施用適當的殺菌劑能有效控制該病的流行為害。本試驗選擇了5種殺菌劑,設計了7個處理,適期開展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結果表明,藥后病情穩定,30%醚菌酯·氟環唑SC 600 mL/hm2、36%烯肟·氟環唑SC 300 mL/hm2對小麥白粉病防效理想,病葉防效分別達95.61%、93.32%,病指防效分別高達98.22%、96.77%;40%環丙唑醇SC 180 mL/hm2對小麥白粉防效較為理想,病葉防效、病指防效分別為79.66%、85.34%,3種藥劑可作為戴南鎮防治小麥白粉病主推藥劑大面積推廣使用。
關鍵詞:小麥白粉病;殺菌劑;病指防效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8-0015-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1;S481? ? ? ?文獻標志碼:B
小麥白粉病是由禾本布氏白粉菌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的小麥病害[1],在小麥各生育期均可發生,主要為害葉片,導致小麥葉片早枯,分蘗數減少,成穗數降低,千粒重下降,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一般田塊可減產5%~10%,重發田塊甚至可減產20%以上[2]。戴南鎮位于興化市東南部,常年小麥種植面積約1萬hm2,其中,種植大戶流轉面積約0.8萬hm2。由于種植大戶多,小麥品種多而雜,小麥白粉病在部分種植大戶田塊發生較重,該病已成為制約戴南鎮小麥高產高質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選用抗病品種和藥劑防治是控制小麥白粉病暴發最主要的措施[3]。為此,本試驗選擇了4種新型殺菌劑與常規殺菌劑進行比較,于2022年開展了不同藥劑防除小麥白粉病的試驗研究,以明確幾種新型殺菌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為戴南鎮種植大戶科學防控小麥白粉病提供技術支撐和藥劑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36%烯肟·氟環唑SC(中化作物保護品有限公司產品)、30%醚菌酯·氟環唑SC(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產品)、30%肟菌酯·戊唑醇SC(拜耳股份公司產品)、40%環丙唑醇SC(江蘇劍牌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產品)、20%三唑酮EC(四川潤爾科技有限公司產品)。
供試品種為寧麥14,長芒,白殼,穗近長方形,籽粒紅皮,半硬-粉質,高感白粉病,戴南鎮為該品種適種區域。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戴南鎮一種田大戶田中(32°45′42″N、19°57′12″E),土壤類型黏土,肥力中等,田間持水量32%左右,地下水層深度1.0 m左右。2021年11月20日播種,試驗中共施藥2次,第1次施藥時間是4月21日,天氣晴好,平均氣溫21.6 ℃,藥后3 d未下雨;第2次施藥時間是4月28日,平均氣溫14 ℃,當天有小雨,降水量4.5 mm,藥后3 d有降雨過程,降水量8.4 mm。第1次施藥時,白粉病零星可見,此時處于發病初期。施藥時,采取二次稀釋法,按單位面積劑量兌水337.5 kg/hm2均勻噴霧。施藥器械采用市下牌SX-MD150A電動噴霧器,噴孔直徑1.3 mm。
1.2.2 試驗設計
按照藥劑推薦施用量進行試驗,共7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36%烯肟·氟環唑SC 150 mL/hm2),處理2(36%烯肟·氟環唑SC 300 mL/hm2),處理3(30%醚菌酯·氟環唑SC 600 mL/hm2),處理4(30%肟菌酯·戊唑醇SC 600 mL/hm2),處理5(40%環丙唑醇SC 180 mL/hm2),處理6(20%三唑酮EC 600 mL/hm2),處理7(空白對照)。每個處理45 m2,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
1.3 調查內容與方法
1.3.1 安全性
施藥后持續觀察藥劑對小麥葉片、麥穗生長是否有不良影響[4-6]。如有藥害,要記錄藥害的程度,同時目測藥劑對作物的其他有益影響,如促進成熟、刺激生長等[7-8]。
1.3.2 病害調查
試驗于藥后14、30 d目測調查各處理上3葉病葉數、嚴重度。每個處理調查5點,隨機取樣,每點20株,總共調查100株、300張葉片。記錄病株數和嚴重度。嚴重度分9級,分別為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全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全葉面積的6%~15%,5級病斑面積占全葉面積的16%~25%,7級病斑面積占全葉面積的26%~50%,9級病斑面積占全葉面積的50%以上。以嚴重度減退率為防效,相關公式如下[9]。
病葉率=病葉數/總葉數×100% (1)
病葉防效=(1-處理區病葉率/對照區病葉率)×100% (2)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相對級數)/(各級總數×9)]×100% (3)
病指防效=(1-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4)
2 結果與分析
2.1 安全性
藥后持續目測各處理安全性,各處理小麥均正常生長,無褪綠、灼傷等藥害現象。調查發現,較空白對照,施用36%烯肟·氟環唑SC 150 mL/hm2、36%烯肟·氟環唑SC 300 mL/hm2、30%醚菌酯·氟環唑SC 600 mL/hm2、40%環丙唑醇SC 180 mL/hm2 4個處理的小麥葉片葉色鮮綠,說明3種藥劑對小麥葉片有增綠作用。
2.2 防效
2.2.1 藥后14 d
從表1可以看出,藥后14 d,對白粉病病葉防效中,30%醚菌酯·氟環唑SC 600 mL/hm2、36%烯肟·氟環唑SC 300 mL/hm2防效最佳,病葉防效分別高達96.25%、93.91%,2個處理對白粉病病葉防效無顯著差異,與其他處理存在顯著差異;其次是40%環丙唑醇SC 180 mL/hm2,病葉防效為88.32%;再次是20%三唑酮EC 600 mL/hm2、30%肟菌酯·戊唑醇SC 600 mL/hm2,病葉防效分別為77.62%、74.13%;最次是36%烯肟·氟環唑SC 150 mL/hm2,病葉防效為68.30%。
從表1可以看出,藥后14 d,對白粉病病指防效中,30%醚菌酯·氟環唑SC 600 mL/hm2、36%烯肟·氟環唑SC 300 mL/hm2防治效果最佳,病指防效分別高達97.46%、96.29%;其次是40%環丙唑醇SC 180 mL/hm2,病指防效為91.61%,三者對小麥白粉病防效無顯著差異,與其他處理有顯著差異。20%三唑酮EC 600 mL/hm2、30%肟菌酯·戊唑醇SC 600 mL/hm2防治效果再次之,病指防效分別為79.35%、79.19%;最次是36%烯肟·氟環唑SC 150 mL/hm2,病指防效為74.55%,三者無顯著差異。
2.2.2 藥后30 d
從表2可以看出,藥后30 d,對白粉病病葉防效中,整體效果較藥后14 d有所下降,但6個處理對白粉病病葉防效趨勢一致。
從表2可以看出,藥后30 d,對白粉病病指防效中,30%醚菌酯·氟環唑SC 600 mL/hm2防效最佳,病指防效高達98.22%;其次是36%烯肟·氟環唑SC 300 mL/hm2,病指防效為96.77%,兩者無顯著差異,與其他處理有顯著差異;防效排第3位的是40%環丙唑醇SC 180 mL/hm2,病指防效為85.34%。防效排第4、5位的是20%三唑酮EC 600 mL/hm2、30%肟菌酯·戊唑醇SC 600 mL/hm2,對白粉病病指防效分別為70.01%、68.20%,兩者無顯著差異。效果最差的是36%烯肟·氟環唑SC 150 mL/hm2,病指防效僅為54.72%。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研究結果表明,36%烯肟·氟環唑SC 150 mL/hm2、36%烯肟·氟環唑SC 300 mL/hm2、30%醚菌酯·氟環唑SC 600 mL/hm2、30%肟菌酯·戊唑醇SC 600 mL/hm2、40%環丙唑醇SC 180 mL/hm2、20%三唑酮EC 600 mL/hm2處理區無褪綠、卷曲等藥害現象,6個處理對小麥均安全。
36%烯肟·氟環唑SC 150 mL/hm2、36%烯肟·氟環唑SC 300 mL/hm2、30%醚菌酯·氟環唑SC 600 mL/hm2、40%環丙唑醇SC 180 mL/hm2對小麥有一定的有益影響,其處理區葉色鮮綠。其中,在病情穩定后,30%醚菌酯·氟環唑SC 600 mL/hm2對小麥白粉病病葉防效、病指防效分別高達95.61%、98.22%;36%烯肟·氟環唑SC 300 mL/hm2同樣對小麥白粉病體現了較高防效,病葉防效、病指防效分別高達93.32%、96.77%。40%環丙唑醇SC 180 mL/hm2也體現了較好的防效,病葉防效、病指防效分別達79.66%、85.34%。
20%三唑酮EC 600 mL/hm2、30%肟菌酯·戊唑醇SC 600 mL/hm2 2個處理病指防效均在70%左右,病葉防效在60%左右,表現不理想。20%三唑酮EC 600 mL/hm2、30%肟菌酯·戊唑醇SC 600 mL/hm2可在提高劑量的基礎上開展相關試驗,以期獲得2種藥劑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最佳劑量。
36%烯肟·氟環唑SC 150 mL/hm2病葉防效、病指防效僅為40.70%、54.72%,防效不理想。
試驗中,36%烯肟·氟環唑SC設計了2個劑量,分別為150、300 mL/hm2。由試驗結果可知,36%烯肟·氟環唑SC 300 mL/hm2可作為推廣劑量大面積使用。小麥白粉病防治適期在發病初期[10],參照試驗結果,30%醚菌酯·氟環唑SC 600 mL/hm2、36%烯肟·氟環唑SC 300 mL/hm2可以有效控制小麥白粉病發生,建議在戴南鎮推廣應用[11]。
參考文獻:
[1]高雪.小麥白粉病綜合治理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4):8177-8179.
[2]江蘇省植物保護站.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郭兆樞.3種新藥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8,35(5):36-38.
[4]郭秀麗.淺析小麥白粉病防治技術[J].農家參謀(種業大觀),2012(3):40.
[5]俞宏彪,趙梅娟,陳娟,等.小麥白粉病藥劑防治試驗[J].寧夏農林科技,2010,51(4):33,50.
[6]韓順濤,康東輝,路國梁.小麥白粉病藥劑防治試驗[J].農村科技,2011(12):24.
[7]薛亞飛.小麥白粉病防治技術[J].中國農資,2013(20):28.
[8]賈秀海.小麥白粉病的發病規律與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1(1):23.
[9]于基成,劉秋,朱桂清,等.不同生物源藥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機理探討[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7,38(4):512-517.
[10]黃付根,朱其林,陳蘭道,等.不同藥劑及施藥技術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現代農藥,2017,16(2):49-51.
[11]周榮.小麥白粉病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對策[J].鄉村科技,2019(6):86-87.
(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