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您好!
我是一名高中生,感覺讀高中之后,一切和以前不一樣了。不只是學習、生活上,我發現學校里的很多同學也變得不一樣了,甚至好像是故意跟我對著干。而我的高中生活幾乎沒有一天是開心的。我的目標是考上一所醫學院,未來做一名醫生。雖然我現在的成績離目標還很遠,但我覺得我可以。可我的父母說我的理想很不現實,總要我放棄。我和父母也為此常常爭吵。現在我很迷茫,和父母的關系比較差,在學校里也感到很孤獨。您能指導一下我嗎?謝謝。
小孫很快樂
小孫:
你好!
感謝你的來信,愿意講出你的困惑。我相信你的提問,也會給很多人啟發。
青春期,是一個從兒童到成人階段的過渡時期,對我們一生來說,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恰恰是因為過渡階段的屬性,你會有許多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與他人對你的評價和眼光產生沖撞。就像你所描述的:為很多事情不開心;想要追求更高的目標,又被家人勸說應該放棄;覺得可以實現目標,在現實中可能又會逃避。
你之所以感覺到如此矛盾,是因為這些問題要引領你來認識真正的自己:我是誰?我想成為誰?
這個階段會受到他人的影響,這注定了你會感受到很多內心沖突,以及因此出現的與父母的關系沖突。如果我們了解這個過程,知道自己在經歷什么,以及這些沖突的意義所在,便不再會過度擔憂和恐懼,而是把這些沖突的過程視為積極的、良性的成長需要,無須過度自責。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的情感需要很多不被滿足。因為父母想要幫助我們的方式,常常就是講道理。這會加劇我們內心的沖突。
就好比你是一輛車,但還不清楚自己是一輛怎樣的車。你的發動機還沒有點火,你帶著一些模糊、忐忑、不確定的感覺,希望可以被理解和相信,好讓你可以勇敢地點燃發動機。
如果有一個空間可以安置內心這些細膩的感覺,你的內心沖突就會得到緩解,你將變得對自己更有信心,感受和行動也會更加一致,也更有勇氣去選擇自己的目的地。
所以,無論身邊是否有這樣的資源來幫助你理解自己,你都需要給這些感覺一些空間,嘗試去理解自己。
當然,如果有可能的話,也讓父母了解一些青春期相關的知識,讓他們知道你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以及更清楚該如何幫助你。我相信,如果他們對這些問題更加了解,他們一定非常愿意在你人生重要的階段給予你有力的支持。
你知道嗎?從進入青春期開始,我們的想法就很難隨意被他人改變了,除非是出于自己內心的選擇。所以,你可能會擁有一些不同于他人的看法,可能會覺得自己應該怎樣,但這些卻又無法被認同。
不要強迫自己變成這些看起來“更好的樣子”,因為你無法通過消滅“真實的你”來變成一個更好的你。
如果你給予自己足夠的空間,進一步去探索自己,那么你將會發現一個看起來不那么好的你,卻是極其寶貴的你。最重要的是,那是你自己,不是別人,青春期就是為自己而活的起點。
如果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樹的話,不要去埋怨自己長得好不好,你更需要看看有什么資源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向上生長。
這里有一些方式可以供你參考,你也可以發展出一些自我支持的方式:
1.避開沖突源
當你的父母、親人或朋友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你內心的沖突時,當你每一次跟他們爭執都會消耗很多能量時,請主動避開跟他們爭論,尋求其他可以給你理解、支持和鼓勵的人際資源。比如,找可以給你鼓勵的老師或朋友,或者跟有著同樣困惑的人交朋友。
2.寫個人情緒日記
如果你沒有空間來表達自己,可以讓你的感覺和想法在紙上流淌。這個過程不僅可以疏導情緒,也可以幫助你去體會自己的內心,對于正在經歷的沖突建立自我意識。
3.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中
青春期是需要體驗更多激烈情感的階段,所以但凡能夠讓你感覺到力量的方式都可以嘗試堅持。比如,讀名人傳記、勵志書籍,或者聽正能量的歌,都是不錯的方式,讓它們來激活你內在積極的、自信的、成功的體驗。
每個人都有一些興趣愛好,比如打球、跑步、畫畫、跳舞等,這是非常好的自我平衡的方式,在此階段即便學習任務繁重,也可以選擇一兩種愛好,并適當為自己留出時間。當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中時,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領悟和收獲。
(羅近月,《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長導師,心理咨詢師,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