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姚雨
沒有金錢參與,或者說價格機制失去了作用的市場,真讓人頭疼!在匹配理論出現以前,古人就深知不匹配的痛苦了——畢竟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
那么,如何讓匹配更穩定、更公平高效呢?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穩定匹配”理論,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獲獎的美國經濟學家羅伊德·沙普利設計了一套“延遲接受配對機制”,來保證市場上交易的雙方,總能獲得穩定的匹配。這套機制的原理很簡單——當交易雙方進行交易時,都只是“暫時接受”,而非“最終選擇”。真正的決定要延遲一會兒才做。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其實是一套“備胎機制”!
電視劇中,女主愛慕男主,卻遲遲等不到男主的告白。這時,男配搶先送花,女主勉強答應。按照道德觀念,雙方在一起就該用情專一,但經濟學的“理性人”假定卻認為:這不對!為了讓匹配更穩定,就算男配搶先出擊,也允許女主“暫時同意、延遲接受”。等男主來向女主告白時,就該甩掉男配,和男主形成更穩定的匹配。
這種觀點不禁讓人想吐槽:經濟學家的底線在哪里?道德在哪里?
別生氣,事實上,恰恰是這套“備胎機制”,幫助更多考生走進了理想大學!
目前大部分省份的高考志愿填報,采取的是“平行志愿”規則,即同一檔次允許填報多所學校。比如,同一檔次志愿里,你可以先后投遞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重慶大學,雖然投遞順序有先后,但在錄取次序上不分先后,志愿平行。
什么意思呢?當你被清華拒絕后,你的投檔將轉入復旦。此時,即便復旦招錄系統名額已滿,但只要你比名單上的最后一名分數高,就可以擠掉最后一名,進入復旦的錄取名單。這是因為,此時無論是清華、復旦還是重慶大學,學校招錄系統中的學生,都是“非最終名單”,只要新加入的學生分數夠高,在投檔結束之前,都可以隨時“插隊”。
這種“預錄取”機制,本質上就是“延遲接受配對機制”。對考生而言,雖然三所學校的投遞順序有先后,但延遲機制能確保下一所學校不在乎你是不是被上一所學校拒絕后才過來的。
由此可見,這套“備胎機制”給了高考生更多的余地,有利于同學們進入理想的大學。不過,招錄的過程不會實時公開,你看到的,是經過這一機制運作后最終確定的,即延遲過后的結果。
“平行志愿”是“延遲接受配對機制”在現實中成功的應用之一,它顯著提升了求學者的幸福感。此外,在未來考研、考博時的“師生雙選”環節,你也可能遇到這種“延遲接受”的匹配機制。
以上都是“雙向”選擇。有些情況下,還可能出現“單向”匹配。比如,進入新學校后選宿舍。宿舍不挑人,但人挑房間,這種情況下,又該如何實現最優匹配呢?針對“單向”匹配,經濟學家設計的解決方案是“頂層交換循環機制”。它的本質是“挑選”和“交換”,做法是讓有需求偏好的一方主動說出自己的偏好,然后到選項池(別人已經入住但不喜歡的房間)里找出一個匹配項,彼此交換,不斷循環,直至最優。
看來,作為博弈論的一個分支,“穩定匹配”和人類的關系實在太緊密了!
(摘自《課堂內外·高中版》2022年第11期,郭德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