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博,屈偉鋒,張樂華,王國強
(1.佛山市地鐵建設有限公司,廣東 佛山;2.中鐵一局集團新運工程有限公司,廣東 佛山)
近幾年,各大城市交通網的完善一定程度上推動著軌道交通業的發展,促使地鐵建設效果得到進一步優化[1]。一般情況下,地鐵軌道鋪設工程是十分復雜且多變的,傳統的鋪設方法多為單向結構,雖然可以實現預期的施工任務及目標,但是缺乏穩定性與安全性,在不同的建設背景下,難以對各個鋪設路程進行轉換性地把控,阻礙后續建設工作的執行[2]。不僅如此,單向的鋪設結構整體的效率較低,這也是導致最終施工效果無法滿足預期標準的重要因素之一[3]。為此提出對基于BIM 技術的地鐵軌道鋪設工程——以佛山地鐵3 號線為例的驗證及分析。所謂BIM 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主要指的是一種建筑信息模型,在當前的應用范圍之內,慢慢成為建筑學、工程學日常工作的多維新工具[4]。將該項技術與地鐵軌道鋪設工程相融合,一定程度上可以進一步擴大實際的施工范圍,從多個角度強化鋪設的質量,提升總體的加固強度,加強對各個施工環節的控制,設計更加靈活、多變的施工結構,在BIM 技術的輔助和支持下,當前結合工程的搭接需求,標定出支撐點,同時采用協同處理的方式,逐步確保鋪設的穩定與安全,為后續佛山地鐵3 號線維護建設工作的執行奠定堅實基礎[5]。
此次主要是對基于BIM 技術的地鐵軌道鋪設工程——以佛山地鐵3 號線為例的設計建設效果進行分析與驗證研究,考慮到最終測試結果的真實性與可靠性,采用比對的方式展開分析。該地鐵工程為3221標段軌道,施工范圍及內容設定:順德客運港站(含)-高村站(不含)(Y (Z)CK7+837.000~Y(Z)CK34+639.612)。當前為確保測試的穩定性與可靠性,設置正線、輔助線的軌道總鋪軌長度57.837 Km,有縫線路4.814 Km,無縫線路53.023 Km[6]。減振地段道床7.489 Km,高架段道床0.48 Km。具體的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佛山地鐵3 號線工程線路平面圖示
根據圖1,完成對佛山地鐵3 號線工程線路平面的設計與實踐應用分析。隨即,以此為基礎,結合實際的工程開展情況,進行初始測試環境的簡單布置,形成一個穩定的軌道鋪設背景,為后續的施工奠定基礎[7]。可以先將該路段劃分為6 個,每一個路段均需要設置一定數量的監測節點,節點之間互相搭接關聯,形成一個循環性的“監測網”[8]。接下來,結合BIM 技術,設計一個多維具象化的地鐵軌道鋪設模型,便于日常數據、信息的采集和鋪設結構的設計,至此完成對基礎工程概況和施工的設置,接下來,結合BIM 技術,進行具體的測定與施工驗證。
佛山地鐵3 號線在進行軌道鋪設之前,需要先進行基礎性的施工準備,并標定出軌道的鋪設點位。首先,需要明確實際的地鐵覆蓋范圍,并將其劃分為對應的施工路段,不同的路段上設置的檢測節點進行實時數據、信息的采集,以待后續的使用。
隨即,以此為基礎,進行施工材料及基礎裝置的準備,主要包括鋼軌、土枕、混凝土、吊車、檢測裝置等,在進行施工之前,需要對所使用的材料、裝置進行核驗,確保其穩定、可使用之后,進行歸類處理。
在軌道的核心位置標定出基樁、中樁以及放坡點的各個位置,并繪制中心線,預設高程點位13.55,復測線路的中樁高度為6.35 m,在施工的過程中確保樁距直線小于45 m,軌道的路段為15 m。設置6 個測試施工周期,利用部署的節點進行實時數據、信息的采集,接下來,結合BIM技術,進行后續的施工建設。
鐵路軌道鋪設工程中,鋪碴整道是十分關鍵的,與后續的施工存在較大的關聯,所以,此次結合BIM技術,進行鋪碴整道及軌枕多位置鋪設處理。當前,在各個路段上設置標記點,使用砂石完成底碴的預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針對于成型比較晚的路基,傳統的底碴預鋪方式較為單一,難以為后續的施工營造穩定的環境。所以,可以將底碴堆放在鐵路軌道的邊緣位置,當路面修葺完成之后,達到預期的鋪設條件,在進行多維處理。
使用壓路機和攤鋪設備路面的平整度進行處理,依據繪制的中心線進行道路的找平工作,在可控的范圍之內,逐步擴大鋪碴的范圍,在路軌道的寬度上形成一定的延伸,以保證路段的穩定及安全。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多位置的軌枕鋪設,此次所選定的類型的軌枕,具體如圖2 所示。

圖2 多位置軌枕及枕排鋪設圖示
根據圖2,完成對多位置軌枕及枕排的鋪設。隨即,在此基礎之上,對鋼軌各個位置的點位進行加固處理,通過BIM 技術,對當前鋼軌的基準度與平整度進行測定,避免鋼枕出現彎曲,強化內置的結構與鋼軌性能。
結合BIM技術,基于上述設置的多位置軌枕及枕排鋪設,進行鋼軌搭接,同時安裝道岔板。首先,需要進行鋼軌的脫卸。采用夾鉗、鋪軌機進行拖拽,將鋼軌運送到設定的位置之上,通過拖拉架來調整鋼軌的位置,并進行加固處理,避免出現移位、滑落等情況。隨后,使用液壓裝置把鋼軌放置在成軌槽之中。形成預匹配的搭接槽段。測定計算出當前軌間的縫隙間距,具體如公式(1)所示:
式中:D 表示軌間縫隙間距;h 表示接軌范圍;k 表示重復安裝距離;n 表示接入縫隙數量;? 表示可控范圍。結合當前的測定,實現對軌間縫隙間距的計算,在施工的過程中,將間距最大程度控制在1.02~1.05 cm之間為最佳。隨即,以此為基礎,通過BIM技術,描述軌道的安裝扣件,并精準標定出各個元件的加固進口位置,使用螺帽將平墊圈搭接在一起,確保圈內位置擺正,使其與軌枕緊密相連。
接下來,進行道岔板的安裝,通過BIM 技術先對道岔板的具體位置進行測算,使用虛擬比對的方式,進行移位處理,嚴格控制鋪設的實際精度,在道岔板上實際選定4 個角點作為支撐,設計支撐結構,便于后續的軌道內置結構的搭接。
完成鋼軌搭接及道岔板安裝之后,接下來,基于BIM 技術,對地鐵軌道的鋪設進行焊接處理,并對各個邊緣點位進行加固,完成對佛山地鐵3 號線的鋪設。在進行焊接之前,需要先明確具體的焊接位置,并確保焊接的兩個方向鋼枕平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焊接施工具的特殊性,需要適當設置防火裝置,確保焊接施工的穩定安全。使用焊接裝置將鋼軌進行搭接,與此同時,在地鐵軌道上標定出4 個均衡節點,作為對應的加固節點,節點下方均需要設置支撐樁柱,進行定點加固處理,并測算出鋪設范圍,具體如公式(2)所示:
式中:M 表示定點加固鋪設范圍;m 表示軌道鋪設區域;g 表示重復堆疊范圍;λ表示承載力;l 表示支撐樁柱數量。結合當前的測定,完成對定點加固鋪設范圍的確定,并實現最終的佛山地鐵3 號線軌道鋪設的施工處理。
結合上述施工設定,接下來,依據BIM技術,對當前佛山地鐵3 號線的軌道鋪設工程進行設置與施工驗證,最終獲取對應的數據、信息。隨機選定5 個路段進行測試,并測算出各個路段的荷載比,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佛山地鐵3號線軌道鋪設路段結果分析
根據表1,完成對測試結果的分析:針對上述隨機選定的測試路段,最終得出的荷載比均可以達到6.5以上,說明在BIM 技術的輔助與支持下,當前所設計的地鐵軌道鋪設方法更加靈活、多變,自身具有較強的可控性與針對性,在不同的背景環境,可以強化對應的鋪設質量及效果,誤差可控,具有實際的施工建設意義。
綜合上述分析,對基于BIM技術的地鐵軌道鋪設工程——以佛山地鐵3 號線為例的設計與研究分析,與初始的地鐵軌道鋪設方式相比對,此次結合BIM技術,所設計的鋪設結構更加靈活、多變,自身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在不同的背景環境下,通過BIM技術,設計三維處理模型,提取地鐵鋪設工程中存在的三維可視化、協同性、信息可提取性等特性,進一步提升鋪設位置及點位的精準鎖定,推動工程進度,為后續相關技術及建筑行業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