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馬可
(江蘇省水文地質海洋地質勘查院,江蘇 淮安)
巖土勘察作業在施工、項目建設、土地資源開發等領域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勘察時,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實驗室試驗法或現場試驗法,原位測試技術則是現場試驗法中的核心技術,通過對此項技術的科學運用,可以在巖土勘察的過程中,對現場土體的物理性質及指標有一個較為詳盡的認識,在不影響巖土層基本性質的前提下,得到并掌握更多的勘察成果,為后續工程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1]。然而,由于現場檢驗涉及的技術類型較多,因此,必須由專業的技術人員選擇合理的測試技術,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原位測試技術在巖土工程勘察中的優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很多現代技術都被運用到了原位測試工作中,技術種類與測試方式也越來越多。雖然原位測試技術較傳統試驗技術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但在進行技術推廣的過程中發現,其技術缺陷也較為顯著,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現場試驗中涉及的應力環境比較復雜,例如,當試驗某個參數時,勘探人員很難通過特定的方法直接測定某個指標的具體數值,造成了試驗建模過程的簡化,使試驗誤差增大[2]。其二,巖土體的載荷具有動態性,現有的測試方法無法滿足實際工作要求。其三,原位測試技術的實際作業周期長,成本高。為解決原位測試技術的現有缺陷,全面提高勘察質量,本研究將在此次研究中,以某巖土工程項目為例,引進原位測試技術,對工程地質勘察的方法展開設計。旨在通過此次研究,為深化地質勘察的綜合水平提供技術參考。
為滿足巖土工程勘察作業需求,設計方法前,進行原位測試現場的布置,相關內容如圖1 所示[3]。

圖1 巖土工程地質勘察中的原位測試現場布置
在上述圖1 所示內容的基礎上,選擇地震波速度測定法,對該工程場地的土層進行原位測試。測試裝置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分別為激振系統、信號系統和處理系統[4]??紤]到地震儀集成了信號自動增益技術、顯示技術與處理技術,因此,在進行原位測試前的鉆孔作業時,要保證巖土工程鉆孔的垂直,有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使用泥漿護壁或下套管的形式保護孔壁。
為滿足檢測中相關工作的具體需求,進行巖土工程勘察場地中地質剖面的劃分。劃分前,將激勵板安放在靠近鉆孔(<鉆孔1 m)的位置,在激勵板上放置>400 kg 的重物,使激勵板能夠產生足夠的振動載荷。在此基礎上,對三分量檢測器的各個信道進行一致性、隔離等方面的檢查,以保證檢測器能夠正常工作。測試時,應按照工程特點和地質層狀條件,每下深1 m 布置一個測點,由下至上,根據工程場地實際情況與原位測試要求進行。為了使測試場地底部形成對應的剪切波,需要對激勵板的兩邊進行敲擊[5]。完成上述處理后,為避免試驗結果存在較大的偏差,需要在試驗點進行再次觀測。
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將測量數據輸入到計算機分析軟件中,通過此種方式,得出相應的數據。需要注意的是,在出現干擾影響很大的情形時,需要對信號進行數字濾波,以保證測試結果的準確性,而在干擾影響很小的時候,則可根據信號的特點,來判斷波第一次到達時的時間。根據不同深度下場地剪切波的到達時間,劃分地質范圍。其中剪切波的波速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vs表示場地剪切波的波速;
l 表示勘察地層深度;
m 表示剪切波的到達時間;
Δk 表示原狀土干擾因子。
根據vs的具體取值,劃分場地中地質剖面,如vs較大,說明場地剪切波的波速較大,波的傳播受影響較小,地層埋深較淺,以此類推。
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為排除勘察中原位測試技術中地質結構變形對勘察結果的影響,按照下述公式,參照無限體表面彈性理論,計算場地的變形模量。
式中:
E 表示原位測試中場地的變形模量;
ω表示巖土工程地質勘察中的土體系數;
p 表示承壓板形狀系數;
d 表示土體泊松比;
s 表示土體對應沉降。
在此基礎上,在現場使用旁壓試驗的方式,確定地基土的具體參數,根據地基土參數,繪制對應的Pvs曲線(P 表示地層初始水平應力),根據P-vs曲線上的不同點位取值,可以確定地層或土體對應的極限壓力、旁壓模量等參數,通過此種方式,掌握巖土工程對應土體的物理指標,從而實現原位測試技術在工程項目勘察中的應用。
完成上述設計后,為實現對該方法應用效果的檢驗,以某地區大型巖土工程項目為例,采用設計實例應用實驗的方式,進行此工程項目所在地的勘察??辈烨?,對工程項目所在地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分析后發現,勘查區域對應路段的大小河道交錯縱橫,形成了一條縱橫交錯的脈絡,部分路段魚塘遍布。線路總體方向為東、西向,屬于平原地區,在地區構造上屬于斷陷區。浮山斷層是珠江三角洲斷陷區的主要構造單元,其北界受斷陷區近東西向羅浮山斷層的控制。在其東西向分別有白妮- 沙灣、珠江口、西江等斷層,斷層在東西向均有明顯的差異,所有的斷層對巖土工程施工與勘察沒有任何影響。
此次勘察的線路有兩條,一條是推薦線,一條是對比線。在此基礎上,結合工程地質條件,選擇軟土發育較為連續推薦線以外的區域,開展原位測試,并結合現場勘察結果,探討該區域軟土的賦存狀態和物理力學指標。
采用鉆孔的方式,掌握工程地質縱面斷面圖,得到區域中的軟土縱向展布分布特征,在其垂直方向上,可以將巖土的分布特征劃分為三層,不同軟土層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巖土工程地質勘察區域對應的軟土層特征分析
掌握勘察區域巖土工程地質軟土層特征的基礎上,使用本研究設計的方法,進行項目所在地的原位測試。測試過程中,先進行巖土工程地質勘察中原位測試現場布置,根據測試需求,進行實驗中相關儀器設備技術參數的布置,具體內容如表2 所示。

表2 原位測試中相關儀器設備技術參數設計
在此基礎上,根據工程項目與所在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場地中地質剖面劃分,最后,通過變形模量與物理指標計算,完成本研究設計方法在測試環境中的應用。
為檢驗此項技術的應用效果,實驗過程中,安排技術人員在現場進行不同指標的現場測試,對比原位測試技術的地質勘察結果與技術人員的現場測試結果,將其作為檢驗本研究方法應用效果的關鍵指標,以勘察中的I 層軟土地層為例,統計實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原位測試技術應用效果分析
從表3 所示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使用本研究方法進行巖土工程地質勘察,原位測試試驗結果與技術人員現場勘察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整體差異較小,不會對巖土工程地質勘察結果造成影響。綜合上述結果可以證明,本研究設計的方法應用效果良好,按照規范進行巖土工程勘察中的原位測試工作,可以提高地質勘察結果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勘察工作中,如采用原位測試技術,從具體操作過程層面分析,此項工作是在勘察現場進行的,因此能夠極大地減少總體測試所需時間,與室內試驗相比,此項測試技術的可行性更高,并且得到的測試結果也更準確,應用價值更高。在室內測試過程中,實驗室中各種環境因素都會對勘探結果產生影響,而采用野外原位測試技術,則可以有效地消除這些影響,從而確保高效、準確地測試結果。為實現將此項技術在巖土工程領域內的推廣,本研究以某巖土工程項目為例,引進原位測試技術,通過原位測試現場布置、場地中地質剖面劃分、變形模量與物理指標計算,完成了工程地質勘察方法的設計研究。在此基礎上,對此項技術的應用效果進行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合理應用此項技術,可以提高地質勘察結果的真實性與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