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玉 龐穎 韓舒伊
兒童友好型城市理念最早出現于1992年的《21世紀議程》,后在1996年的聯合國第二次人居環境會議中正式提出。兒童友好型城市是指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兒童權利為指導,承諾并致力于實現本轄區內兒童權利的城市、城鎮、社區[1]。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兒童群體,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在城市公園環境不斷改善的同時,卻易忽視兒童這一主要使用人群對活動空間的需求[2]。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兒童人口數達2.53億,占我國人口總數的17.95%,其中黑龍江省兒童總數達329萬,哈爾濱市作為黑龍江省的省會城市,致力于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設,重視城市公園的更新與環境提升。當前兒童戶外活動空間存在規模較小,活動設施整體性較差等問題,不能滿足兒童開展戶外活動的需求,提升城市公園兒童戶外活動空間活力十分必要。
兒童戶外活動空間是指不同年齡段兒童開展游戲、休憩、鍛煉、社交等戶外活動的互動場所,通常分為兩類,分別為正式兒童戶外活動空間和非正式兒童戶外活動空間[3]。尚志公園的兒童戶外活動空間屬于正式兒童戶外活動空間。
我國兒童戶外活動空間正逐步發展,其中受西方影響較大。初期往往是硬質鋪裝,內部設置游樂設施,形式簡單[4];隨著發展,內部多鋪設塑膠地面,周圍用柵欄進行空間圍合,逐漸標準化;近年來,兒童戶外活動空間逐漸呈現自然式的特點,偏向采用各類自然元素。盡管兒童戶外活動空間不斷發展,城市公園中部分已有空間依舊存在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等問題。
空間活力是判定兒童戶外活動空間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提升空間活力至關重要[5]。空間活力的構成要素分別為人、活動及空間場所,人及其活動是活力的外在表征[6]。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城市空間活力提升,國內外對此已有很多理論和實踐研究,大部分研究從人的行為活動、空間設計、活力定量評價等視角展開,鮮有針對兒童群體的研究[7]。對于兒童戶外活動空間來說,空間活力直接影響其空間品質,從而影響兒童戶外活動的質量及身心健康。
本文研究對象為哈爾濱市尚志公園內2處兒童戶外活動空間,分別為東門游樂園和西門游樂園。尚志公園北鄰公濱路,東、西、南側均為老舊居民區,作為香坊區區級綜合公園,是周邊兒童主要且重要的戶外活動空間,空間活力有待提升。
兒童往往根據年齡被劃分為3個階段:0~3歲為嬰幼兒時期,3~6歲為學齡前兒童時期,6~12歲為學齡初期兒童時期。本文重點關注學齡前及學齡初期兒童,該階段兒童戶外活動時間長,需要良好的活動空間。
空間場所是活力的物質載體,空間規模等要素與空間活力緊密相關[8]。結合國內外對活力影響要素的研究,對尚志公園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物質環境進行調研。
1)可達性 東門游樂園位于尚志公園東門入口處,緊鄰城市道路橫道街,距主入口約340m,周邊步行系統完善,公園內部步行系統合理,通行方便,外部可達性較好,內部可達性一般(見圖1);西門游樂園位于尚志公園西門入口處,距主入口約210m,距北門和西門次入口分別約60m和90m,內部入口有7個,相較于東門游樂園,可達性更好(見圖2)。

圖1 東門游樂園研究范圍示意

圖2 西門游樂園研究范圍示意
2)空間尺度 東門游樂園場地面積約0.11hm2,為半封閉式,內部游樂設施密集,空間規模和尺度較小;西門游樂園場地面積約0.23hm2,為開放式,規模和尺度較東門游樂園有較大優勢。
3)景觀品質 東門游樂園內幾乎沒有植物、小品等景觀設施,景觀品質較差;西門游樂園以喬木種植與灌木籬景觀為主,景觀品質一般。
4)設施品質 東門游樂園以收費性游戲設施為主,可供兒童活動的游樂設施包括釣魚池、碰碰車、淘氣堡等,其他服務設施較少;西門游樂園以免費娛樂活動為主,可供兒童活動的游樂設施有攀爬架、秋千、兒童單杠等,場地周邊有長椅,便于家長和兒童休息。
本文選取活動類型、活動持續時長及兒童數量作為空間活力的外在表征評價要素,選擇2022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之間天氣晴朗的工作日和周末,在9:00—11:00時段,針對上述3個維度對尚志公園進行現場調研(見表1)。

表1 兒童戶外活動空間活力表征調研統計
從時間維度來看,周末兒童戶外活動空間活力整體高于工作日,其中東門游樂園周末的空間活力明顯優于工作日,西門游樂園同樣存在一定差異,但差異較小;從活動類型來看,2處場所的活動類型都較為豐富,但主要依賴游樂設施;從空間現狀來看,2處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設施數量和空間尺度相差較大,西門游樂園的游樂設施不夠完善,存在不同年齡階段兒童與老年人共用公用場地的現象,東門游樂園雖有相對豐富的游樂設施,但整體景觀品質較差且其他服務設施不足。
3.1.1 完善基礎設施
兒童戶外活動空間需提供完善的基礎服務設施,鑒于兒童的行為特性,除提供滿足兒童活動需求的游樂設施外,還需為兒童及家長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
1)休息設施 需根據活動空間使用者數量,考慮兒童及成年人不同的人體尺度,提供休息座椅,同時對休息座椅進行個性化設計,吸引兒童停留,從而提升空間活力。
2)照明設施 照明死角嚴重影響夜間的空間活力,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夜間照明設施十分重要,需充分保障兒童夜間活動安全,同時可針對兒童心理特征,增加趣味燈光秀等,提高夜間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空間活力。
3.1.2 提升景觀品質
作為城市公園內的兒童戶外活動空間,景觀品質應與公園內其他空間保持一致。東門游樂園半封閉空間對兒童的吸引力不足,可將其遮陽棚拆除,改為喬木遮陽,同時增設花壇座椅等滿足景觀效果與休息需求。西門游樂園開放空間內可增加喬灌草的植物種植層次,提升植物豐富度,優化景觀視覺效果,吸引更多兒童開展活動。除游樂設施外,景觀水體、趣味雕塑也是提升空間活力的重要因素,可調動兒童全方位的感知系統,形成趣味性強、主次分明的兒童戶外活動空間。
3.1.3 合理規劃空間
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規模和尺度對兒童活動有較大影響,游樂設施密度較大的空間會限制兒童活動范圍,從而影響參與活動的兒童數量。因此,規模較大的空間內應設置更多游樂設施,規模較小的空間應設置與之尺度相匹配的設施數量。東門游樂園可將同類型設施轉移至規模較大的西門游樂園,保證其活動豐富度。同一空間在一年中的不同季節、一天中的不同時段可進行不同的活動內容,活動空間的組合、排布會激發不同的空間活力,空間規劃需充分考慮空間的層次性,在物質環境層面提升空間活力。
兒童戶外活動應在更多維度開展,不能只依賴游樂設施,豐富的科普活動、體育活動等可提升空間活力,有利于兒童身心發展。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在參與活動時有不同的行為特征、心理特征,活動層次設計應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需求,使兒童在獨立活動中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逐漸加入小范圍的群體活動,進而加入更大范圍的群體活動。
尚志公園除承擔綜合公園功能外,還是哈爾濱市重要的德育教育場所,為紀念在成高子鎮戰斗過的趙尚志同志,趙尚志烈士雕塑在此落成(見圖3)[9]。如圖4所示,公園內還有我國第一座“中國菊花歷史文化墻”,墻壁全長388m,講述菊花發展歷程,弘揚中華文化內涵。城市公園兒童戶外活動空間應各具特色,不應千篇一律、千園一面,故尚志公園兒童戶外活動空間應延續其特有的德育內涵與菊花文化,打造特色場所記憶,使兒童在活動中感受中華文化,提升空間活力。

圖3 趙尚志烈士雕塑
城市公園兒童戶外活動空間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哈爾濱市尚志公園為例,通過開展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空間現狀及空間活力現狀研究,得到其兒童戶外活動空間活力的整體評價,從優化內部空間、豐富活動層次、延續場所記憶3個方面提出活力提升策略。此外,城市公園兒童戶外活動空間活力與公園類型、地域氣候等也存在較大關聯,相關研究有待進一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