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含鈺 任豪
當前,我國一線城市景觀建設項目,以及二線、三線城市國家重點生態保護項目多采用國際競賽與EPC招標模式,中標單位多為“中-外-地”聯合體模式,因參與團隊較多導致出現項目管理難、質量控制難、成本負荷大、低利潤甚至負利潤等問題。
設計管理是建設效果和工程質量的決定因素之一,隨著行業發展,設計管理將貫穿工程全生命周期全過程,策劃、管控、技術、運維均屬于設計管理范疇。
基于高質量發展背景,設計管理的工作范疇并非狹義概念中設計招投標階段管理與設計履約管理兩部分。傳統設計管理包括根據設計工作進度跟蹤計劃落實情況、審核各階段的設計文件、管控設計變更、檢查設計變更合理性等內容[1]。在廣義概念范疇中,設計管理除作為項目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更涉及對項目全生命周期具有戰略性、決定性作用的設計策劃,其對項目后期運維具有關鍵性作用。
當前,我國在建設工程設計管理中對策劃的研究與推廣并不全面,但策劃在全過程咨詢與EPC項目管理中對設計、管理、成本、質量、運維具有決定性作用。策劃目的是實現對項目的管理與控制,策劃角色具有唯一性、權威性和排他性。策劃作用是可持續性地影響項目全生命周期建設過程中的成本與質量控制、后期運維質量,并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產生積極作用。
景觀工程項目具有建設規模大、技術及社會風險大、項目周期長,對生態環境影響大等特點。立項前常會有周密的前期策劃階段,包括針對項目經濟環境、社會需求、環境影響等方面的研究,以確保項目落地后適應市場發展,減少開發失誤對社會的影響[2]。這是投資方與建設方在立項前必須考慮的環節。但在工程建設中,承包牽頭單位的設計策劃工作未占據絕對重要位置,因項目參與的角色問題,策劃工作投入不全面、不充分,未將設計策劃貫穿至項目全生命周期中。
建設項目價值實現的關鍵在于其運營維護是否成功。生態景觀建設項目是人為干預的生態修復景觀工程,后期運維管理對生物多樣性的平衡調節和人與自然共生的環境維護具有重要作用。當前,重建設輕運營在我國工程建設領域是普遍現象,其中重要的制約因素即信息管理模式的落后[3]。建設項目傳統管理模式在竣工驗收后,竣工結算、編制清單、使用手冊等資料移交過程中信息流通不暢,一定程度上導致建設項目交付運營后的信息管理混亂,出現建設與使用脫節的情況。原因在于設計策劃未兼顧后期運維階段,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僅關注建設過程,忽略竣工驗收后的運維管理。進入信息化時代,建設管理需將全生命周期的每個環節緊密聯系,使生態景觀建設項目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重塑建設行業活力。
生態景觀建設工程項目中的設計管理應貫穿策劃、設計、施工、運維全過程。新時代背景下,設計管理轉型將為生態景觀建設工程帶來新契機。
1)政策角度 2017年第二次修訂的《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中提到,建設工程勘察、設計應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4]。由此可見我國對建設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要求,要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為中心,結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全生命周期設計,基于此,建設行業應調整行業結構,提高專業化水平。2023年實施的《江蘇省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辦法》中規定:建設工程勘察、設計單位在工程設計使用年限內對勘察、設計質量負責[5]?!霸O計對質量負責”是工程建設的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體現,設計單位既需對竣工驗收及試運行期間的質量問題負責,又需對后期運維階段的質量問題負責。因此設計管理轉型是我國工程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
2)經濟角度 數據顯示,設計管理影響質量事故的40%與投資的80%,設計管理可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解決成本、工期、安全等工程建設問題[6]。在全過程咨詢中,設計管理工作需準確判斷建設規模、建設標準和投資規模,為投資者提供決策依據;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設計管理將始終控制建設效果和投資關系,協調資金和時間進度[7]。優化設計管理可節約工程建設項目的資金和成本,后期運維是項目投資回報的關鍵。生態景觀建設項目應將生態價值和產品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除了設計階段,運維階段也需根據實際運營情況進行適應性優化提升,以實現價值轉化的最大效益。
3)技術角度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下,BIM技術已從“建筑工程”領域拓展至工程建設領域,其全生命周期的設計與維護優勢是新時代建設所需,未來將隨著行業發展成為建設領域的主流技術。BIM技術是適用于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先進數字化技術,基于信息化(信息)和可視化(模型)兩大原生特點,應用于景觀建設領域,可使建設項目在策劃、設計、施工、運維等環節更加直觀、準確、全面、系統、協作、便捷和高效[8]。
生態景觀項目設計管理“轉型”關鍵是“策劃”,如廣陽島生態修復EPC項目以設計為牽頭單位,實現了設計管理在全階段的“策劃”(見圖1)。

圖1 廣陽島生態修復EPC項目鳥瞰(圖片來源:張錦影像工作室)
設計管理是對投資、進度、質量的控制,設計管理策劃即對過程的策劃與監控。策劃全過程可分為投資階段、工程前期、實施階段、運維期間4個階段(見圖2)。

圖2 設計管理策劃4個階段(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1)投資階段 對項目環境、位置、生態、交通、文化、人群等進行評估。
2)工程前期 對地域考察、文化研究、工程定位等工作進行綜合分析及計劃制定。
3)實施階段 對項目進度、質量、安全、成本、綠色施工等進行評價和控制。
4)運維階段 對信息管理、生態維護、業態轉型、盈利策略等進行方案制定。
基于項目的獨特性,設計管理策劃并非統一模式,應根據項目差異不斷創新與超越,其作用于復雜工程進行戰略定位。
廣陽島生態修復EPC項目創新地堅持“四劃協同”,即謀劃立意、策劃鑄魂、規劃塑形、計劃變現?!八膭潊f同”基于國土空間多尺度、多類型、多價值特征而出現[9]?!安邉潯笔钦麄€項目的靈魂和可持續的關鍵。《廣陽島概念性策劃》是基于廣陽島項目,依托重慶城市空間及生態文明視角,解讀“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的定位及內涵。其后,孕育出《廣陽島片區總體規劃》《廣陽島詳細規劃》《重慶廣陽島片區開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實施方案》和《重慶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等措施。項目在運營階段進行了生態與智慧融合發展的策劃,基于“山地都市生態農業模式”進行長期運維,培養引進“新農人”,實現“生態+農業+智慧“,打造原生態巴渝鄉村田園風景畫卷(見圖3,4)。

圖3 廣陽島山地都市生態農業模式(圖片來源:張錦影像工作室)

圖4 廣陽島原生態巴渝鄉村田園風景(圖片來源:張錦影像工作室)
“策劃”可引導設計管理工作優質且順利開展,通過科學的設計管理,加強對各設計階段的監控,協調設計總包與各專項分包的關系,保證設計質量和設計進度,形成高品質設計方案,保證項目實現價值轉化。廣陽島生態修復EPC項目通過策劃,在建設過程中形成6個“生態+”的產業價值轉化,即“生態+農業”“生態+文化”“生態+旅游”“生態+體育”“生態+智慧”“生態+教育”,提煉出原鄉風貌、巴渝林團、山地理水、花草田園、坡岸治理6項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營造魚場、鳥場和牧場等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
為保證設計質量與施工質量,在EPC項目部牽頭下,項目管理團隊構建綠色管理體系,進而指導施工策劃,如“業主端-設計端-施工端-工程端”四端協同;“項目總負責、設計總牽頭、施工總管理、效果總協調、現場總配合”五總合一;“進度計劃、現場統籌、成本核價、質量管理、效果把控、安全管控”六核共管;“架構、流程、制度、信息、關鍵點”五抓齊進等[10](見圖5)。

圖5 廣陽島生態修復EPC項目設計管理策劃創新點(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我國已步入高質量發展時期,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黨中央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打造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國家戰略,建設領域從傳統大開發轉型為大保護,設計及策劃成為建設的領軍角色。隨著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建設工程項目的設計管理模式不斷升級,步入更高質量、更快效率、更強特色的生態建設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