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博宇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水平從高速增長逐步轉向穩定遞增,城市發展由增量擴張轉變為存量優化,城市更新逐步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而新時代賦予城市更新更多的內在精神要求。近10年來,我國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導向越發受到關注,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城市創意、地方感營造、社區鄰里復興等城市更新文化理念得到了本土化發展。2015年,上海公布城市更新“四大行動計劃”,轉變為以“留、改、拆”為準則的城市更新。在此背景下,北外灘開發建設辦公室主辦“創意·無界”北外灘重點地區城市設計及功能定位大賽,本文基于此競賽,從文化導向視角對上海音樂谷歷史片區的更新進行探討。
城市作為人流、物流、信息流高速流轉的發生地,其文化的流轉融合每天都發生著復合的“文化反應”,有新生、有轉化、有消亡、有融合。一般來說,根植于城市深層的地域文化因為在成百上千年的歷史中根深蒂固,有著不可動搖的文化基礎,不同城市區域往往形成特色各異的城市核心文化,如以巴蜀文化為特色的重慶、四川,以江南文化為特色的蘇南地區等。基于文化導向視角的上海音樂谷歷史片區更新應將時空結合,從多個歷史階段剖析片區的文化要素組成,從歷史、肌理、建筑、人文信息以及當代價值等維度考慮更新后片區的文化價值和載體構成。
從文化概念的層級出發,城市歷史片區文化作為區域單元整體也應從物質、精神層面解讀。物質層面既包含體現城市歷史片區文化特色的城市肌理、街巷格局、組團布置與尺度、建筑形式與風貌、建筑裝飾等,又包括現代元素融入后形成的商業街風貌、廣告招牌及新建房屋等,前者延續了歷史文化印記,后者體現了現代化、城市化背景下片區的發展;精神層面則呈現為在地文化和外來文化,包含本地特殊的生活觀念與群體人格、外來人口的打拼奮斗精神與到訪人群在地體驗等。歷史片區在發展階段往往經歷多個時期外來文化在不同層面的碰撞交流,最終形成日益融合變化且具有多元活力的文化環境。
音樂谷歷史片區始于水系,片區文化源頭是以吳越水文化為代表的江南水鄉文化。經歷了租界設立后各國外來文化的注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歷史文化區。1949年后經歷了國內工業的2次變革,在新時代背景下亟需謀求文化導向下的城市更新(見圖1)。
音樂谷歷史片區最具魅力之處在于在地文化的原真保留,三河交匯的音樂谷以虹口港與黃浦江相接,上海唯一保留完整的水系格局、少有的石庫門老街坊群、留存百年的工廠與橋梁將其造就為渾然天成的都市水鄉。
1)建筑要素 地塊內歷史建筑始建于20世紀初,后經整改,較好地保留了歷史肌理,逐步成為新舊建筑混合、新舊業態共榮的城市更新樣本。在這些建筑中,不乏已更新完善的歷史建筑,但仍有部分建筑處于廢棄或空置狀態,部分辦公建筑轉為居住功能,面臨眾多問題。更新需混合共生基地內部新舊建筑元素,留存并激發歷史積淀下的城市建筑與其空間、環境、文化及社會等方面的價值資源,打造具有長久活力的歷史片區。
2)街巷肌理與水鄉要素 基地位于嘉興路區域,歷史上以“人多路窄、平民化”為格局特色。21世紀后城市高速發展,部分市政道路拓寬,但水網格局保存完好,保留了街區內近10座橋梁,擁有上海中心城區保存最好的水邊石庫門(見圖2)。

圖2 街巷肌理與水鄉要素
3)社群與人文信息要素 現有音樂谷歷史片區居民、辦公人群及文旅觀演來訪人群在基地內部形成多樣社群,然而存在活動時間交錯、活動場所隔離、社群分異等問題,各類社群相對封閉,成員重疊較少,不同社群之間也缺乏深入的交往互動,難以釋放音樂谷的人氣活力。片區人文信息資源豐富但缺乏保護,存在消亡的風險。
宏觀層面,音樂谷歷史片區最具上海地域風格特色的核心要素,具有融入江南三民文化精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紅色革命文化精華、海外發達城市文化精華的創新版海派文化;中觀層面,作為虹口區的歷史片區,水是必要元素,音樂谷歷史片區的水網格局、河道兩岸的城市功能、交通橋均為其繼承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其典型的江南小河道尺度在當下上海具有不可取代的稀缺性,其次紅色文化、四川北路影院集群等歷史印記也是其與區域其他歷史片區的連結點;微觀層面,音樂谷歷史片區的在地文化組成如表1所示,其為海派地域文化的發端,是由江南水鄉文化與流民聚集融合形成的商埠市民文化的集合,是租界時期受外來文化影響下歐美文化、東洋文化及馬克思主義文化等國際文化的集合,是1949年后現代文化影響下,由更新后的音樂基地主導的包含影視、文旅、演藝、數字等的音樂基地現代文化集合。

表1 在地文化組成
強調以文化作為更新推動力是要求文化導向下追求空間再生產過程中重塑城市和片區的文化內容,以增強文化吸引力與經濟發展動力并解決社會問題形成合力,推動城市競爭力的提升。
4.1.1 功能協同
積極融入區域發展戰略,以俞涇浦、沙涇港、虹口港三河地理形態為基礎形成虹口里弄文旅帶,串聯音樂谷歷史片區(瑞慶里、瑞康里、南克儉、北海寧路街坊)與北外灘虹口港區域(春陽里、長壽里)等里弄街坊,貫穿基地直抵黃浦江,與四川北路、北外灘協同發展。
4.1.2 文旅慢行協同
利用虹口紅色名人優勢打造區域紅色歷史游線,以紅色歷史名人、事件、舊址、建筑、紀念館等串聯沿四川北路紅色歷史線;利用海派發端港航優勢打造區域海派濱江游線,即以虹口足球場、山陰路、提籃橋、北外灘濱江、虹口港、音樂谷、海派文化中心為主要文化體驗節點的海派濱江線;積極建設川北劇場群,打造環四川北路影院游線,圍繞四川北路影劇院群的更新復興展現區域影劇院魅力,同時新建全新場所,煥發新的文化活力。
4.2.1 建筑再生——文化功能置入
結合功能需求,置入石庫門里弄新模塊,核心區周邊切除部分舊建筑,置入大劇院、音樂學校等更新建筑;增加社區設施覆蓋和片區產業能級;改建現狀部分廢棄或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置入新功能,包含展覽、海派生活體驗、音樂空間、工坊、主題商業、劇場空間等;保留質量較好的現狀建筑,完善片區設施功能。
4.2.2 空間再生——文化場景策劃
將石庫門里弄、歷史建筑、水系和歷史標記等重要遺跡通過實體路徑的方式連接,形成獨特集合,南北銜接四川北路和北外灘區域,講述虹口里弄百年變遷及背后故事。保留老建筑城市風貌,置入都市功能。交通設施、區域入口、歷史路徑沿線、重要節點布置特色且醒目的標識。不同場景段結合歷史復現設置特色雕塑及小品。
4.3.1 濱水文化活動分段設計
圍繞不同音樂主題分段建設濱水空間,置入不同風格類型的音樂活動空間、音樂小品雕塑、音樂裝置、音樂氛圍。濱水集市段包括露天音樂表演場景、街頭表演場景等;水上活動段包括水上音樂景觀、燈光秀、音樂裝置場景等;音樂表演段包括書店、挑臺舞臺演藝場景等;景觀游憩段包括漫步慢跑道互動音樂裝置、智能音樂場景等。
4.3.2 活動空間意向設計
依托基地景區與產業定位,對建筑、里弄、綠地、濱水空間進行改造,形成多種形式的室內外音樂空間(見圖3)。依托基地多種形式的室內外音樂空間,結合“音樂+”活動,圍繞音樂、健康、公益、其他藝術形成“音樂+”活動生態圈,構建全年音樂演藝活動,各開放空間和劇場空間形成各色音樂活動,濱水1層空間以安靜的氛圍音樂為主,設置音樂餐廳、水吧、書吧;地下空間結合1933工業元素設置實驗音樂場;結合核心地下區,開展氣氛較活躍的先鋒音樂活動;街頭空間營造小規模藝術表演場景,各區域設置一定的露天表演廣場空間,如中央潮流街設置燈光涂鴉;音樂融合廣場可進行小規模音樂主題活動;街頭藝人表演街可為街道增添活力。

圖3 音樂產業空間意向分布
上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城市,在城市更新中起到的引領作用顯著,針對歷史片區這一特殊城市舊區的更新也有許多有價值的探索和實踐。存量規劃對于歷史片區的更新是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基于街區在地文化和時間脈絡的梳理進行更新設計思考,以期為新時代更新中城市歷史片區在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