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一男
“第二次輪廓線”由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一書中提出,是指建筑外墻突出物和臨時附加物所構成的形態,包含招牌、廣告、招幌、照明、臨時構筑物等,對街區景觀風貌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1]。
《街道的美學》成書于1979年,蘆原義信基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城市風貌撰寫此書,在書中表達了對“第二次輪廓線”的“不滿”,批判其“無秩序、非結構化、不能成畫”,認為其阻礙了建筑立面的觀賞性,降低了街道的可識別性,對此需結合當下理論、實踐以及我國國情進一步思考。
1)該批判是基于歐洲城市提出,歐洲大部分建筑具有復雜的裝飾,可累積歲月侵蝕的痕跡,進一步增強建筑的藝術價值,從而使街區立面具有足夠的信息豐富度。“第二次輪廓線”確實會削弱美感,相比之下,東方傳統建筑注重模塊化的群體表現,具有較為統一的制式,正如朱文一在《空間·符號·城市》中談及的中西方符號的差異:“中國藝術寫意,西方藝術寫實;中國重群體,西方重個體。[2]”因此街區的場所感需要招牌、外擺、樹木以及人的活動等要素共同營造。從歷史資料中也可看出,“第二次輪廓線”在街區景觀中占據重要位置,而且與人的認知、行為均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凝聚了城市的消費習慣、文化風俗及居民的生活方式。
2)“無秩序、非結構化、不能成畫”的評價是靜態的,而非動態的,是自上而下的,而非基于日常生活的。突出建筑招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遮擋建筑立面,但有利于消費者尋找目標。街道寬度不應由“第一次輪廓線”的比例決定,而應考慮人的行為和感官尺度。
3)“第二次輪廓線”不會導致城市趨同,如控制得當,反而會成為城市特色。相比現代建筑的同質化,廣告標識的符號語言、樣式字體等均可體現文化獨特性,且更易被識別。當下,日本諸多著名商業街區仍以“第二次輪廓線”為主導,甚至已成為日本街區的一大特色。
綜上所述,“第二次輪廓線”應從本土、文化多樣性、人的感官和行為角度看待,對其進行合理控制、利用和管理,思考如何使之為城市發展增色。
對歷史街區而言,“第二次輪廓線”的權屬較為復雜。如王府井既有大型購物中心,又有小型個體商戶,大型購物中心又分屬不同的公司,使外立面的廣告、設施等權屬復雜,設置需求多樣。收益方面,很多大型商業立面都有對外招租的廣告位,尤其在歷史街區中,廣告位招商是商場收益的一部分,若涉及更新改造,僅通過政府力量無法補償商家損失,甚至有可能以此作為讓渡利益,平衡更新中其他項目(建筑立面、城市公共空間等)的需求。因此,協調多方利益、實現共贏局面在歷史街區“第二次輪廓線”更新中具有現實意義。
法國巴黎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由于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擴張,巴黎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城市更新,“第二次輪廓線”也經歷了從混亂到整治的過程,形成較為完善的規劃管理體系。以廣告招牌為例,主要包含以下特點:①對城市進行詳細分區,控制廣告設置,從人視角度考慮城市限高和視覺通廊;②廣告設置需遞交完備的材料并經過多級審批,同時規劃局下設監督部門,對違規者予以處罰;③將一些大范圍的廣告項目連同街道設施更新項目“打包”招標,以廣告收益回饋街道家具設置的前期資金投入,質量、色彩等細節問題也交由廣告公司負責,不同形式的廣告發布權交由不同企業,以此簡化政府操作,減輕財政壓力;④行會、協會參與監督與規范,可為群眾發聲,制衡政府機構;⑤國會設有專員調研政令實施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調整修改[3];⑥在保護區制度下,法國設置國家建筑師與規劃師,這些高素質的專業人員具有自由裁量權,在對不受保護、可被取代的建筑進行拆除或改建申請時,其有權判斷審定具體方案[4]。
日本對戶外廣告進行詳細規劃,不僅對廣告的布置區域進行劃分,而且對不同的廣告類型與性質制定管理辦法。既對廣告的尺寸、高度等進行控制,又對顏色的選用有明確規定。對于顏色的選用,除了參照城市色彩要求外,或直接明確允許使用的顏色范圍,或通過申請的形式對色彩設計是否可用進行判別[5]。同時,行業協會內部相互監督,“如果一個廣告公司擅自出格,社會輿論會予以抨擊,行業協會內部會按自律原則,明令其停止該戶外廣告發布”[6]。
當下北京涉及歷史街區“第二次輪廓線”的規范、規劃、導則數目較多。一部分從專項出發,如DB11/T 243—2014《戶外廣告設施技術規范》、DB11/T 1183—2015《牌匾標識設置規范》《北京市牌匾標識設置管理規范》(京管發〔2017〕140號)以及近期正在征求意見的《北京市戶外廣告設施設置專項規劃(2021年—2030年)(征求意見稿)》;另一部分是從歷史街區保護更新出發,如《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等。上述兩部分需互相借鑒整合,從而使歷史街區“第二次輪廓線”控制機制更加完善,尤其是控制區等級劃分、顏色控制、規范圖示圖解等方面(見圖1)。

圖1 北京前門大街廣告招牌顏色現狀
在《北京市戶外廣告設施設置專項規劃(2021年—2030年)(征求意見稿)》中出現對控制區的明確劃分,結合不同用地類型形成了完善的分區控制,在色彩方面也出現色相和彩度的控制,相較于其他文件更加清晰,應盡快補充到各歷史街區的風貌控制導則中,并針對各街區特點進一步縮小控制范圍。但文件整體以文字敘述為主,簡圖、實例圖片解析較少,應適當增加,以便使用和參照。2019年出臺的《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中涉及更多影響“第二次輪廓線”的要素,如外掛設施、室外設備、雨棚、防盜構件等,并通過大量圖示進行引導,但需結合區域劃分進一步細化,不斷更新、補充導則內容。
2019年起,北京市開始推行責任規劃師制度,但由于缺乏規劃方案、改造方案、違規整改等事項的裁定權,同時也缺少資金支持,責任規劃師難以確保城市更新方案的長期穩定運行,無法協調各相關方,使群眾意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反饋和處理。因此可借鑒法國的國家建筑師和規劃師制度,提升責任規劃師的權利,使歷史街區更新的責任主體更加明確,疏解政府職能。同時也要完善相應的考核評價與獎勵監督機制,確保責任規劃師切實為街區服務、為市民服務。
當下許多改造后的歷史街區由于缺失“第二次輪廓線”,街道尺度感增大,生活氣息被削弱。以前門大街為例,對于“第二次輪廓線”的塑造較少,只有個別店鋪安裝匾額、招牌,以及節日期間懸掛紅色燈籠,這與舊時前門大街懸掛的各式招幌和臨時售賣棚形成了鮮明對比(見圖2)。相比之下,鮮魚口的“第二次輪廓線”更加豐富,不僅將燈籠懸掛在街道上空作為燈具,而且每家店鋪還有懸掛的旌旗,旗桿統一用龍頭和古銅色,旗面統一用紅黃兩色,字體為傳統書法字體,各具特色但整體風格統一,營造了良好的空間氛圍,保持了較為整潔的面貌(見圖3)。

圖2 北京前門大街“第二次輪廓線”現狀

圖3 北京鮮魚口“第二次輪廓線”現狀
針對“第二次輪廓線”的塑造,一方面可在歷史古籍中找到一些城市符號,如古代的世俗繪畫記錄了大量古代街市的場景,另一方面隨著當下科技發展,全息投影、互動廣告、裸眼3D等虛擬動態創新元素融入“第二次輪廓線”,豐富人們行為體驗的同時具有便于管理更換、低碳環保的特點,如何將其與傳統歷史街區融合,是未來創新的切入點之一。類似創新也需要更完善的管理法規作為前提和保證,以及更有序的監督管理機制,從而做到豐富而不雜亂。
當下,北京對于廣告的監督管理力度不足,很多商家并未按照出臺的城市設計導則執行,仍然存在建筑立面外張貼廣告、招牌面積過大遮擋建筑立面、牌匾內容有經營性廣告信息等現象,出臺的規范和導則未得到全面落實(見圖4)。城市管理部門應對歷史街區中影響整體風貌的商家予以提示和警告,并配合責任規劃師監督其進行整改。

圖4 北京大柵欄西街廣告招牌現狀
責任規劃師作為政府與群眾之間的紐帶,應定期與居委會、商會人員座談,了解居民對街區風貌的看法和需求,強化群眾對歷史街區風貌的認識,鼓勵群眾相互監督,參與到“第二次輪廓線”美化工作中。
我國當下對歷史街區的更新保護大多停留在對歷史建筑的保護,“第二次輪廓線”體現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精神,歷史街區更新應更多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重視“第二次輪廓線”的建設,以完善的政策、規劃作為框架,將設計自主權一定程度交至居民和商家,輔以責任規劃師等專業人士的指導與監督。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提升責任規劃師話語權、加強監督管理、引導公眾參與是未來“第二次輪廓線”不斷美化提升的著力點,以此推進歷史街區場所精神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