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 金鑫
隨著我國通航產業發展和臨空經濟區建設不斷推進,航空小鎮建設逐漸受到關注。航空小鎮建設主要以機場為核心,外圍配置“社區+配套”的城市組團。在我國,航空小鎮的本質是依托臨空經濟而生的特色小鎮,特色小鎮作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引領新型城鎮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平臺,近年來引發建設熱潮,帶動航空小鎮發展。航空小鎮規劃建設遵循特色小鎮“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四位一體的建設模式,并在此基礎上突出臨空產業優勢,通過航空機場運營拉動相關產業集聚,引領特色城鎮化發展。
我國航空小鎮現階段發展多重產業、輕內涵,缺少與當地資源的融合,風貌特色脫離實地,造成辨識度不足、地域特色不鮮明等問題。航空小鎮建設過分強調航空產業配套服務,忽略本地居民需要,在功能上造成對內與對外的分離。航空小鎮作為特色小鎮之一,其誕生與發展基于地域文化。小鎮建設若未融合文化及傳承文脈,將會出現城市意象與城市結構模糊、城市風貌與其他地區趨同以及持續發展后續力缺乏等問題。基于此,本文以呼和浩特新區機場航空小鎮為例,探尋地域文化視角下航空小鎮的城市設計策略,指引航空小鎮特色化建設。
地域文化是各個區域最具特色的代表性文化模式,是經過歷史沉淀所形成的地域特色的濃縮與體現。地域文化具有傳承與延續城市文脈、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增加城市文化歸屬感的重要意義。在全球化進程中,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中心角色日益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已成為城市提高競爭力的共同選擇。在“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重視城市文化建設,提升城市文化認同,已成為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呼和浩特新區機場航空小鎮是為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及進一步向北開放所打造的自治區對外開放旅游門戶和現代化臨空經濟區。基于呼和浩特新區機場的職能特征,將地域文化與臨空經濟結合,更利于旅游業的發展和宜居職能的構建,可進一步增強區域競爭力。
1)航空小鎮作為呼和浩特門戶,應充分發掘與展示地域文化,構建城市文化魅力體系,對促進航空小鎮形象立體化及人文氛圍營造具有較強作用,可起到推動旅游業發展的目的。
2)航空小鎮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可助力航空小鎮特色文化形象構建,優化小鎮生態環境,推動航空小鎮宜居功能建設,達到“以城聚人”的目的。
3)以航空服務、會議會展、物流運輸、保稅金融等為主的臨空經濟產業,具備信息交互高效的特征,有利于本地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地域文化與臨空經濟的結合將更有利于航空小鎮在區域經濟鏈條中特色形象的建立,可提升小鎮軟實力、保障小鎮可持續發展。
呼和浩特在歷史上便是多向交流的塞北文化中心,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在此地匯聚與創新,充分體現生態、融合、創新、開放、兼收的文化特質。其中,草原文化是呼和浩特的主流文化,草原人民游牧、逐水而居的生存特點造就了草原文化尊重自然的特征。不同族群在不同歷史時期為草原文化注入元素和活力,故多元包容是草原文化的另一特征。蒙古族是草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主要傳承者。
基于呼和浩特的文化特征梳理,可從3個方面深入挖掘其地域文化并加以利用:加強對文化特質的保護與利用,充分發揮當地自然資源特色;重新對文化內涵進行引申與創新,將文化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堅定文化自信,對文化元素進行提煉與傳播,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共生,構建更具特色的城市空間(見圖1)。

圖1 呼和浩特新區機場航空小鎮地域文化構成
草原文化具有尊重自然及重視草原、森林、山川、河流等特性,其先進的生態理念對現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深刻啟示。呼和浩特新區航空小鎮位于平原地區,小鎮西南兩側為河流生態廊道,東北兩側與城市農田相鄰,形成“四方臨野、碧水青川”的生態格局。片區內有集中連片的喬木林地,具有較好的生態本底。航空小鎮建設應在現狀生態本底基礎上強化藍綠系統,保護現狀樹林、草地、濕地、河流,基于生態本底進行城市格局構建。在區域規劃上,城市應遵循中國傳統山川構圖文化,利用自然要素確定中軸方位與走向,并將中軸作為塑造城市風貌、激活區域經濟活力的載體;在城市布局上,以樹林形成的生態骨架為生長基礎,將生態斑塊重塑為城市內部草原風光帶或城市森林公園。
草原文化的核心內涵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草原文化是草原經濟的產物,草原經濟是草原文化的基礎,故草原文化對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航空小鎮發展應以臨空產業為核心,在此基礎上將地方自然、人文特色與臨空特色結合,扶持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本地產業,積極發展草資源型產業及文化旅游產業,同時發展風能、大數據、云計算、綠色食品加工業、生物制藥等體現草原經濟特色的新型產業。
蒙元時期,草原文化積淀了大量元素,涉及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提煉上述歷史文化元素并將其應用于城市建設,可進一步美化城市形象,傳播城市文化內涵。
在城市建設方面,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內涵構筑城市場所,可加強人們對歷史故事的了解,使地域歷史文化得到引申與傳播;在城市建筑、景觀、街道建設中適當融入民族吉祥圖案,可展現地域文化特色。
在產業發展方面,可提煉文化元素中的藝術表演、民俗節慶、傳統手藝及傳統知識等非物質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旅游業。以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為載體集中靜態地展示傳統手藝、知識及歷史等文化資源;以影劇院、歌劇院為載體動態呈現蒙古特色歌舞藝術;以大型公園為載體,以互動體驗方式開展民俗節慶活動。
呼和浩特新區航空小鎮的城市設計,從地域文化視角出發,在生態格局、產業構建、風貌特色3個方面,提出文化特質延續、文化內涵創新、文化元素傳播的設計策略,以滿足小鎮展示地域特色、文化內涵的需求,落實高品質服務、優質生活環境等設計要求。
如圖2所示,在尊重周邊自然生態格局的基礎上,充分保護河流、草原和林地等自然景觀資源,將航空小鎮綠地系統與區域景觀生態系統緊密銜接,凸顯草原地區的城市風貌特色。

圖2 呼和浩特新區機場航空小鎮自然生態格局
1)外圍生態空間 包括機場與航空小鎮之間的生態示范基地與濱河生態公園體系,通過塑造多維的生境本底,使機場、小鎮與自然充分融合。生態示范基地依托機場建設,利用現有草原資源發揮生態可持續研究和生態旅游功能。濱河生態公園體系沿生態河道營造生態游憩空間。
2)內部生態空間 通過中央公園序列引入城市南北側的草原,打造“入城草原”,構建多層級的景觀系統和多元化的游憩體系。在航空小鎮內部,通過片區公園、單元公園、帶狀公園、廣場等城市開敞空間共同構筑面向本地的生態綠地景觀,營造“自然美、居者和、訪者悅”的城市景觀特色。
航空小鎮規劃以航空產業為基礎,并將其作為文化產業整合與發展的突破口,通過深度挖掘草原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創意產業等,提出構建由草原健康產業,草原會議會展產業及旅游文化產品展示交易產業,草原歷史文化展覽、藝術表演產業等組成的體系。
整合優化文化產業的空間載體,通過“生態空間”“地標體系”“活力街區”3類空間體系落地產業資源:①生態空間,利用外圍生態空間規劃草原主題樂園,并將其作為開展草原民族主題秀表演、草原音樂節、那達慕大會、敖包節等民俗節慶活動的空間載體,促進旅游業發展,內部公園體系以“生態草原、文化草原、科技草原、創意草原”為主線,設計多樣的草原節慶活動與文化產品,豐富小鎮生活,彰顯地方特色;②地標體系,地標體系是展現航空小鎮創新與本土文化的窗口,包括草原空港經濟對外交流展示、產業資源交互、平臺共享共覽和本地文化展示等功能;③活力街區,活力街區在對接機場服務的同時滿足本地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需求(見圖3)。

圖3 呼和浩特新區機場航空小鎮文化產業空間體系
如圖4所示,為使公共建筑和活動場所體現草原文化特色,應將多元民族元素融入設計中,達到傳承、發展與豐富地域建筑民族性的目的。標志性建筑注重傳統文化意象的傳承,故應加強蒙元符號在建筑中的應用。對民族傳統服飾、生產生活器具進行抽象符號化后,將其作為建筑設計語言。堅持“公建重于居住、頂底重于中段、邊角重于內部、小品重于建筑”等原則。建筑設計加強對于屋頂、檐口及窗套、門套的特色設計;整體運用簡約的現代語言,體現草原疏朗大氣的建筑風貌。

圖4 民族元素與現代建筑結合分析
為營造富有草原特色記憶的色調,建筑色彩整體采用低彩度、暖灰色基調,以白色系列作為建筑立面的主色調,作為草原民族圣潔的象征,緊鄰城市藍綠空間的建筑界面采用明度較高的色彩,營造“城綠相融”的色彩氛圍。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臨空地區將成為融入全球經濟鏈條和文化傳播的重要節點,故加強臨空地區的文化特色體系構建具有重要意義。航空小鎮作為臨空地區的建設類型之一,其規劃建設應順應此發展趨勢,發揮特色小鎮優勢,將臨空經濟與地域文化充分結合,塑造更立體的文化形象,對構建城市形象、增強經濟競爭力、提高城市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