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巧玲
農業農村問題關系國計民生,自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便將解決好“三農”問題提上日程。2014年底,清遠被列為全國第二批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承擔著探索以農村社區、村民小組為單位的村民自治試點任務。2018年廣東省委、省政府組織實施新一輪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工程,旨在實現全省每個縣域均有1個省級新農村示范片,示范帶動全縣、全市、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及美麗鄉村建設。
佛岡縣是清遠市兩縣之一,是清遠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將其規劃建設為高端產業成長區、宜居養生示范區以及廣州北部衛星城。清遠市作為省級新農村示范片之一,探索出適合清遠佛岡縣新農村連片示范區建設,將加快推進和落實好黨中央的鄉村振興戰略及省級新農村示范片任務,在全縣、全市、全域營造“爭做示范、爭當最美”的濃厚氛圍,發揮起典型示范作用。
通過全方位解讀甲方提供相關一手資料材料、翻閱相關書籍、搜索網上相關研究動態等方式對上層規劃及報告、論文期刊、成功案例文本進行研究,捕捉和挖掘其創新點,以提煉理論支撐及建設策略。
通過實地考察調研研究區域的現狀條件及資源分布情況,采用觀察、詢問、拍照、筆錄等方式獲取現狀資料,制定佛岡縣新農村連片示范區建設策略。
佛岡縣地處珠江三角洲邊緣,北接清遠英德市,南連廣州市從化區,以京珠高速和106國道作為主要區域聯系通道。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和大陸性季風氣候,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其中土壤有赤紅壤、紅壤、黃壤3個土類,以水稻土為主;全縣年均降雨量高達2206.8mm,具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較多,包括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黃花湖旅游度假區、崔清獻公祠文物保護單位等。
在《佛岡縣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10-2030)》中,水頭鎮被定位為“生態保護區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地區基礎公共服務中心,旅游休閑基礎服務小鎮”;在《佛岡縣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7-2025年)》中,水頭鎮既位于“三心三區兩環兩帶”上的中部城市樂活區東部,又位于潖江水韻精品風情帶;在《佛岡縣綠道網建設總體規劃(2013-2030年)》中,水頭鎮綠道位于佛岡縣綠道網結構的“兩環”上;在《佛岡生態控制線劃定規劃》中,水頭鎮擁有潖江部分流域、水頭部分南部及東部的一級管制區,故選取佛岡縣水頭鎮的9個行政村全域(包括蓮瑤村、新坣村、新聯村、桂元村、石潭村、西田村、銅溪村、桂田村、王田村)為研究對象,同時作為清遠佛岡縣新農村連片示范的代表。
1)示范區內生態格局尚未成型 水頭鎮素有潖江源頭之意,但經現狀考察發現:①河道中垃圾、農耕廢物隨處可見,村莊生活污水及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至河道;②河道兩岸缺乏景觀塑造,環境景觀視覺效果差且濱水空間使用效率低。
2)示范區內資源特色挖掘不足 在自然資源方面,區內擁有優質的自然山水資源和農業耕地資源,是良好的生態屏障與主要的水源涵養地,深林竹海、水流清湍、生態田園等優美的自然景色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在人文資源方面,嶺南傳統風貌村落眾多,廣府文化氣息濃郁,特色宗祠和廣府圍屋等一系列文物古跡并未得到合理保護及利用。
1)一“連” 依托縣道373公路等交通設施及潖江等生態本底,形成交通聯系帶和旅游發展軸,建立各自然村的聯系通廊。同時以各自然村作為旅游節點,策劃若干條精品旅游路線,“以點成線,連線成片”,使各個自然村連片帶狀發展。
2)二“合” 以“一村一品”為核心,挖掘各村莊最大特色,實現優勢互補及多元化、錯位化發展。重點挖掘各個村莊在農產品、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特色,突出發展優勢,構建優勢互補的產業體系。
3)三“提” 利用本土特色資源及村莊自身優勢推進旅游服務業發展,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將本土特色農業、文化、風俗等與旅游產業融合,重點發展觀光農業和現代農業,構建貫穿“吃住行游購”全鏈條,兼具一站式理念的全域旅游體系,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并增加整體收入水平。
4)四“凝” 深挖嶺南文化,塑造文化品牌并將其融入旅游產業,將本土文化轉化為發展動力。打造圍屋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五大文化品牌,突出“一村一品”特色,規劃本土文化專題及個性化定制游覽路線,逐步使文化成為旅游業的重要支撐。
通過農、文、旅聯動發展,以農業為根基,以文化為魂,打好田園牌、生態牌、文化牌:①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產業,通過調整升級原有低效農業產業結構,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水平,強調農業的創意創新,著重將生產要素融入新生態精品田園共同體的產品設計和產品服務中;②系統梳理當地農村資源稟賦和鄉村傳統文化,尤其是對村莊現有古民居、宗祠、廟宇等文化氛圍濃郁的特色建筑予以合理的保護及改造利用;③推進農業、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深入融合,通過創辦鄉村旅游合作社或與社會資本聯辦鄉村旅游企業,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本土旅游產業,研發精品旅游項目,完善旅游產品體系,打造凸顯地域文化的旅游商品。
農業產業布局以“一村一品”為原則,針對各村現狀特色,布局百香果、鷹嘴桃等農作物生產基地,強化各村農業特色,實現差異化發展(見圖1);文化產業布局應結合和美、德孝、博雅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及圍屋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五大特色文化,以展示片區文化底蘊與特色(見圖2);旅游產業布局以水為鏈,結合片區農業基礎與核心風貌特色營造,構建“枝狀”特色旅游產業空間體系(見圖3)。

圖1 農業產業布局結構

圖2 文化產業布局結構

圖3 旅游產業布局結構
根據對現狀問題的總結和優化策略的提煉,推導出“潖源綠岸·農旅九韻”的總體定位。通過尋找宗族文化的歷史印記、突出潖江源頭的水鄉特色、挖掘農耕文明的特色資源,以潖江為主線,串聯各村形成旅游體驗帶,最大化地將文化融合農旅結合,最終將片區打造為“以農為本、以文為魂、以水為鏈”的農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農村改革示范片,展示綠逸潖水的自然之美、圍屋古韻的鄉村之美、優良家風的精神之美。將研究區域的嶺南風、廣府情、潖江源、優質農四大特色展現地淋漓盡致,致力于成為清遠綠色農業發展的現代示范區、廣清精準扶貧發展的先導深化區、佛岡農文旅聯動發展的核心推廣區。
總體形成“一帶九組團”的空間格局。“一帶”是指潖水農旅引導發展帶,是以江為主要依托,沿現狀潖江兩岸打造一條展示生態農業、促進旅游發展和帶動田園觀光的農旅引導發展帶。“九組團”是指根據研究區域內各村特色資源和發展優勢規劃的9個發展組團,分別為蓮瑤蓮鳳村、新坣下周村、王田永興村、銅溪上梅村、新聯湴田村、桂元倉聯村、石潭紅星村、桂田新昌村、西田清和村。
規劃方案依據總體定位和空間結構進行深化推導,因地制宜且最大化地突出各村的特色資源和發展優勢(見圖4)。
1)蓮瑤蓮鳳村 主要打造“稻園曉煙·佛音蓮瑤”的主題特色,重點推廣有機種植技術,大力發展水稻種植產業,通過連片稻田和村內古屋,并結合龍牙寺佛教文化營造特色氛圍。
2)新坣下周村 主要打造“古圍新韻·四季豐實”的主題特色,重點發展規模化、多元化果蔬種植。結合現有的百香果、三華李、酥梨等多樣化水果種植構成大型果蔬采摘體驗園,既帶動農家樂、古圍體驗、農業體驗等產業發展,又打造“本土+創意”的民俗品牌村。
3)王田永興村 主要打造“阡陌縱橫·田園漫步”的主題特色,重點利用有機栽培技術種植本地蔬菜,擴大無公害蔬菜種植規模,開展田園觀光、農業采摘、美食品嘗、耕作體驗等活動,聯動第一、第三產業,營造出回歸鄉村慢生活的田園氛圍。
4)銅溪上梅村 主要打造“桃蹊柳陌·桃李芬芳”的主題特色,重點從配套產業政策和完善技術體系入手,全方位多感官地為游客提供“種桃-賞桃-品桃”全周期及“桃文化-桃產品-桃活動”一系列的豐富體驗,塑造及推廣鷹嘴桃的本地特色品牌,營造出“桃色桃香”的世外“桃”源。
5)新聯湴田村 主要打造“古橋倚水·美食湴田”的主題特色,重點依托斷橋公園及潖江的良好景觀氛圍,通過置入美食餐廳、農家樂等功能對農田進行資源整合,營造出曲水流觴的詩畫美景。
6)桂元倉聯村 主要打造“野趣百香·活水倉聯”的主題特色,重點依托現有的百香果種植基礎,利用現代化種植技術擴大規模,適度植入農業體驗旅游功能,規劃自主采摘區、百香果飲品制作站、果干加工體驗課堂等自然教育區域。
7)石潭紅星村 主要打造“閃閃紅星·碧水映日”的主題特色,重點結合村內紅色文化底蘊,發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旅游,通過規模化荷花和蓮藕種植,豐富村落田園景觀,打造傳承革命精神的愛國教育村。
8)桂田新昌村 主要打造“靜以修身·修林密竹”的主題特色,重點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來規模化生產檳榔芋,再適當布置農家美食餐廳、生態農莊、農家客棧等旅游設施,在營造茂林修竹、恬淡自然氛圍的同時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9)西田清和村 主要打造“虎嘯激流·峻山越野”的主題特色,重點依托現有的大棚蘆筍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入有機種植技術以擴大蘆筍種植規模,同時規劃戶外運動主題餐廳、特色民宿等旅游設施,營造活力四射的“熱血青年村”氛圍。
通過深度解讀上層規劃及系統考察、調研分析,從資源稟賦與生態本底出發,選取水頭鎮9個行政村全域作為清遠市佛岡縣新農村連片示范區建設的研究區域,提出“一連二合三提四凝”的總體發展策略,遵循“一村一品”的優化發展理念,以實現“農、文、旅”聯動融合發展,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農業、文化、旅游產業布局,并依據總體發展策略、發展理念和產業布局研究推導出研究區域的空間結構和規劃方案,為后續佛岡縣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區總體實施規劃提供策略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