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樂蘊
古鎮作為城市中承載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具有歷史價值、時代記憶和時代象征。無錫市2007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面啟動古鎮的保護與更新工作。省政府2007年6月22日批準了《無錫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加強對古鎮、古村落的保護。迄今為止,無錫已有惠山古鎮、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等歷史文化古鎮,而保存較為完好、極具代表性的當數巡塘古鎮。巡塘古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風古樸,呈現出典型的由小橋、流水、粉墻、黛瓦、馬頭墻等構成的清麗婉約的江南水鄉風貌,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研究現狀顯示,目前針對巡塘古鎮進行的系統性研究寥寥無幾,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裝飾、祠堂文化、旅游現狀、保護更新等方面,對古鎮傳統民居建筑裝飾風格的研究有待補充。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民居基數大、類型多、分布廣,眾多學者都在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及其裝飾風格研究中作出巨大貢獻。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針對建筑遺產保護傳承、傳統民居保護、商業及旅游業開發的探討課題逐漸增多,我國對古鎮傳統民居建筑的研究也日趨多元化、多角度、深層次。《中國民居三十講》《中國民居研究》《中國民居建筑》《中國傳統民居》等著作都是從不同角度對傳統民居建筑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涉及建筑裝飾風格的具體內容。例如,《中國民居建筑》將單一建筑學與歷史、地理等多層面交叉研究,擴大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提供清晰、有建設性的研究思路,可作為后者研究依據。此類書籍將建筑裝飾作為傳統民居建筑研究的分支,具體描述較少,多偏宏觀。在蘇南傳統民居建筑研究方向,江南大學過偉敏教授的《建筑藝術遺產保護與利用》一書通過深入研究無錫歷史街區和破舊建筑,以惠山祠堂為實例,總結無錫建筑裝飾藝術思想特征。雍振華教授的《江南城鎮傳統街市建筑考析》從歷史、經濟、建筑文化層面分析蘇南城鎮傳統街區,上述成果均對古鎮傳統民居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前關于無錫地區古鎮的研究多集中于惠山古鎮、蕩口古鎮、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少有文獻研究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與榮巷古鎮,有關巡塘古鎮的研究難以查及。胡剛的《無錫惠山古鎮祠堂群外部空間研究》、唐溪的《無錫惠山祠堂群建筑裝飾藝術研究》、華玲的《惠山古鎮中傳統民居的裝飾藝術研究》通過對無錫惠山古鎮祠堂群的實地調研及資料查閱,探索其在歷史演變中建筑、街巷、節點之間的關系,總結惠山古鎮祠堂群的建筑裝飾特征。周楠的《無錫榮巷古鎮民居建筑裝飾初探》通過對榮巷古鎮157棟近代建筑的實地調研和對惠山祠堂的具體實例研究,總結無錫地區建筑裝飾藝術的思想與特征。大量文獻集中描述無錫地區的文化旅游內涵、祠堂文化內涵、建筑裝飾題材、本土文化等,對古鎮傳統民居建筑及其裝飾風格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無錫巡塘古鎮現存徽派傳統民居建筑84棟,蘇派傳統民居建筑2棟,西式傳統民居建筑1棟(見圖1)。其中徽派傳統民居建筑以黛瓦、粉墻、馬頭墻為特征,以磚雕、木雕、石雕為主要建筑裝飾工藝,以高宅、深井、廳堂為建筑形式特征;蘇派傳統民居建筑與徽派的區別在于融合更多民居文化及建筑形式(見圖2);西式傳統民居建筑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筑縱向獨立,采用新穎的建筑裝飾材料及建筑裝飾工藝,大大增加了建筑的開放性與美觀度(見圖3)。

圖2 巡塘古鎮蘇派傳統民居建筑

圖3 巡塘古鎮西式傳統民居建筑
從時間軸上看,明末清初的無錫巡塘古鎮傳統民居建筑深受文人園林影響,體現清新淡雅、因地制宜、去繁從簡的設計理念。雕刻工藝以線刻和浮雕為主,裝飾題材以中國傳統的幾何紋、動植物裝飾紋為主,素雅明凈。從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后期開始,裝飾題材趨向相對復雜的特色化、綜合化。裝飾工藝也從簡單的浮雕、鏤雕逐漸發展為深浮雕、半圓雕、圓雕等。從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開始,建筑裝飾風格在沿襲明清時期特色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融合中西方文化,形成集合本土特色且以傳統式為主、西式為輔的建筑裝飾風格,更具包容性與開放性。整體風格更為精巧,裝飾工藝考究,追求精致富麗。
無錫巡塘古鎮傳統民居建筑裝飾集中出現在以下部位:大木作、小木作、門樓、屋頂、墻體、地面。從大木作來看,梁枋、撐栱、梁托、梁頭是裝飾雕刻較集中的部位,裝飾雕刻部位集中于建筑兩端外側,立柱、瓜柱、穿枋、椽木和檁木的裝飾相對較少。出現的傳統裝飾材料以木材、磚材、石材和石灰為主。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涌入,新的建筑風格、建造技藝、建筑材料在巡塘古鎮傳統民居建筑上逐漸顯現,例如水泥砂漿、現澆混凝土、石膏角線、玻璃彩窗、瓷磚貼面、墻面彩繪等。色彩對建筑裝飾起著最直接的作用,通過數次實地調研及資料匯總發現,無錫巡塘古鎮傳統民居建筑局部單體建筑色彩極為豐富,主要集中于門、窗、隔扇。
無錫巡塘古鎮傳統民居建筑的裝飾工藝以雕刻和泥塑為主,隔扇和花窗為輔。雕刻種類以木雕、磚雕和磚瓦雕最為常見。木雕和磚雕基本采用浮雕、鏤空雕、圓雕、隔扇、花窗5種裝飾工藝手法。泥塑主要體現在屋脊、屋檐及門前雕塑上,是按居民生活所需及精神信仰熔燒而成。隔扇主要由隔心、絳環板、裙板三部分組成,通常為四扇、六扇、八扇,以木結構為主,集美觀、實用性、強等級觀念為一體(見圖4)。隔扇的裝飾重心在隔心,正方形、斜方格、菱花形的花紋樣式最為常見。花窗在傳統民居建筑中兼具裝飾美化和實用功能,圖案豐富多樣,以動物、植物、字形、幾何圖案為基礎,組成各式各樣、寓意豐富的圖案樣式,托物言志,以表達美好的寓意和高尚的情操,彰顯無錫巡塘古鎮獨有的傳統文化和中國特有的精神文化。

圖4 隔扇細節手繪
為防止市場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歷史文化古鎮的保護,歷史文化古鎮保護應以政府為主導,以政府財政撥款為資金的主要來源,確保保護措施真正落實。目前,無錫巡塘古鎮內還有部分尚未修繕完成的傳統民居建筑,部分傳統民居建筑荒置,應查明原因,盡快修復。交通方面需盡可能多規劃交通線路,便于游客到訪。
當前,古鎮的保護更新設計往往過分關注外部視覺感受及商業化模式,缺少對古鎮歷史的傳承。過度的商業開發及復制他人的成功經驗易導致古鎮喪失新意,千篇一律,每座城市的古鎮都有不同的經歷和故事,如何深度挖掘歷史、傳承歷史、延續歷史,講好當地故事,是每位開發者需思考的問題。就無錫巡塘古鎮傳統民居建筑而言,應針對當前建設發展特點、建設周期和基層管理特點,突出本土特色,結合無錫市發展方向及周邊資源優勢,對打造智慧化小鎮的規劃建設思路進行更深層次的宣傳與建設。
除政策引導、專家指導外,使市民建立保護觀念和意識同樣重要。積極擴大宣傳力度、開通多種宣傳渠道、與周邊環境及綜合體協同發展、廣泛聽取公眾意見,才能更好地傳承巡塘古鎮的歷史文化,形成完整的無錫地區古鎮傳統民居建筑保護更新體系,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古鎮創新發展是當下城市更新中較為流行的模式,應通過保護歷史延續性、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經濟策略盤活歷史資源,實現再生,讓城市發展有跡可循、有憶可追。研究通過前期數次實地調研、查閱大量文獻,中期走訪當地耆老與相關學者、對重點建筑進行測繪,后期歸納總結、撰寫成冊等,對無錫巡塘古鎮傳統民居建筑形式及建筑裝飾風格進行深層認識、了解、學習。縱觀無錫巡塘古鎮傳統民居建筑不難發現,其生動描述著無錫近代建筑文化發展歷程,為后人研究無錫市傳統民居建筑形式、裝飾風格及建筑文化等提供了現實參照,應通過保障財政資金、落實整體規劃,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重視本土特色化,促進公眾參與等策略迎接其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