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臨平

市集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常指于固定地方定期舉行的交易活動。
早在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貨幣和語言,并修繕道路,使得市集貿易的發展得到促進。秦朝建立了一個特區名為“市”,允許在“市”擺地攤,進行各種吃喝玩樂用品的販賣。然而“市”和人們的生活居住區域嚴格分開,且周圍有垣墻,交易者只能由“市門”出入,以此限制“市外”交易,“市門”按時開閉。
后來市集發展得更為開放,明朝詩人蔣一葵曾在詩歌《長安客話·狄劉祠》里提到“京師貨物咸趨貿易,以席為店,界成集市,四晝夜而罷;俗呼狄梁大會”。形容的就是當時市集的熱鬧場景。
隨著時代的變遷,市集有了“創意”“文化”“潮流”的新標簽。市集商戶主題常有手作、匠人、香氛、咖啡、美術、音樂、書籍、復古等。面向的群體主要為都市年輕人,在閑暇的周末,為年輕一代提供可消遣和消費的交友場所。
可以說,市集文化與過去幾年社交平臺上的年輕一代主流活動——野餐、精致露營、公園商業、策展型商業,其消費邏輯和取向一脈相承。
復古市集、非遺市集、后備廂市集、美食市集、潮流市集、藝術市集……隨著政策層面對“夜間經濟”“地攤經濟”的扶持和線下消費的回暖,市集正呈現出井噴式發展態勢。如今走到許多城市的街頭,可能都會邂逅一處不同主題的活力市集。
市集文化為何有如此魔力?從市集本身來講,首先,市集有別于傳統的路邊小攤,除了煙火氣外更是結合了時尚感,拍照打卡、潮流文創、古風漢服、美味小食,每樣都吸引著當代年輕人。其次,市集也受到各商家的喜愛,布置一個美美的攤位、改造車輛后備廂等,用較少的成本,吸引更多的目光,也給年輕人帶來了別樣的新鮮感。最后,隨著線上線下互動的加強,大量博主跟風打卡、現場直播、出種草筆記等,帶來流量的快速發酵,讓城市的煙火氣愈演愈濃。
在現代商業中,市集融合了各種用戶的基礎需求和成長性需求,因而能夠成為新型的城市社交場。在市集里,除了基本的吃喝玩需求之外,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城市青年對于獲得社交和歸屬感的精神層面的需求。對于新一代年輕人來說,相比起名牌,大家愈發追求張揚個性的小眾審美和獨立設計品牌,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投身獨立設計品牌的開發運營中。
而創意市集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售賣的商品大多來自個體創意人、藝術家、潮流品牌主理人的私家創意,有著區別于市面上連鎖品牌或知名品牌的獨家限量感。這似乎更適合都市年輕人在逛玩市集的過程中基于這些獨特的商品尋找自己的同類,分享共同的生活審美趣味。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城市中市集的興起彌補了“水泥森林”中人們得不到滿足的人情味和親近感的缺失。真實場景下的交互,人們除了可以買賣商品、交換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表達情緒,體會身處在一群人當中的親密無間。在市集經濟蓬勃發展的背后,是年輕人對有儀式感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對個性化品牌接受度的普遍提高。
在這里,年輕人還可以見到大量的復古攤位,包括古著、復古品牌、質感手作、風格配飾等,來一場穿越時光的時尚淘貨之旅,傳遞審美趣味及有質感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