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浩月

現在,很多人都使用手機拍照,手機成了人們的“隨身照相館”,但手機容易丟,伴隨手機一起丟失的照片,也會逐漸消失于記憶中。即便多數人不會因此失聲痛哭,但多少都會心存遺憾,畢竟有些重要時刻留下的紀念照片,是沒法補拍的。
使用智能手機10多年來,單反相機、卡片相機有逐漸被淘汰的趨勢。我現在已經想不起來,上一次使用手機之外的設備拍照片是什么時候。當然,作為一個有著良好“存檔”習慣的人,每當手機相冊臨近存滿時,我都會分別復制到電腦與硬盤之后再刪除。這么多年來,已經存滿兩個硬盤,但已經許久沒有打開翻看了。保守估計,里面存儲的照片與短視頻,多達幾萬張(條),想想都頭大,這要想一次看完,估計沒個幾天幾夜完不成。
不久前,想要找些孩子的校園生活照片,我翻騰了一個多小時,頭昏腦漲之后,才找到幾張較為滿意的,這更削弱了我以后打開硬盤翻照片的欲望。難不成,這些來自手機相冊的照片,只能當作一堆數字儲存起來?
我一直愛拍照片。在膠卷時代,擁有的第一臺相機,是國產品牌的入門級產品。使用膠卷相機拍攝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舍不得按下快門,一卷膠卷能拍36張照片,但裝卷和拍攝手藝高超的人,可以拍出40張照片。
使用膠卷相機拍攝,心里是要默念著數字按快門的,要分配、計劃著使用,不能等到特別值得拍的場景到來時,發現相機里沒有膠卷可用了。不像手機,一個畫面一高興可以拍幾次、十幾次,然后再費神地去挑選、調色。
依賴上手機拍照后,我發現自己的攝影水平下降了。智能手機不需要這么麻煩,自動調好,只需要拇指動動就能一直連拍下去。然而,越是對攝影水平不自信,就越想要多拍一點。最后不由感慨,還是膠卷時代出的照片有味道。據說,一些早期的數碼相機又翻紅了,因為像素不高、調色單調,反而有了膠片的味道。
早年膠卷相機拍攝的照片,都存放到了影集里。這些影集摞在一起,厚厚的得有一兩米高,逢年過節的時候,我也會從中挑幾冊出來,翻著看。影集的好處是,翻看起來不費眼睛,泛黃的冊頁與照片,也鍍上了歲月的痕跡,看上去很有質感。
為了延續膠卷照片與影集所制造的美感,有幾年,我會定期從手機相冊中,精選出一些好照片,用家里的打印機打印出來。打印好后,用網上買來的相框裝裱好,掛在過道墻上、客廳背墻上,擺在書桌上,一眼看過去,就能直觀地回到照片拍攝時的場景里,很是方便。在家中無聊的時候,我就時常在這些照片墻前站一會,可以平復心情。
現在拍照的機會少了,拍照的熱情也低了,好處就是逐漸恢復了以前的拍照經驗——不值得拍的,堅決不打開手機拍,值得拍的會仔細地去觀察和體會,慎重地拍下來,絕不盲目地連續按壓拍攝按鈕。
我發現,這種帶有點儀式感與鄭重心情的手機拍攝,讓電子照片仿佛多了點意味與價值。每隔一段時間,我還會把手機相冊整理一遍,刪掉不滿意的,只留下值得保存的——我需要給自己的第三個硬盤多留一些儲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