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同學們在觀看“天宮課堂”時,是否發現在地面指控大廳的屏幕上,有一處被標記為“天鏈”的字樣。而這個標志代表著“天鏈”系列中繼衛星系統正在與航天器進行數據雙向傳輸。
那“天鏈”是什么?它能發揮什么作用?
空間站上的數據要傳輸到地面,就要建立一條通信鏈路。而我們的“天宮”位于距地面400公里的近地軌道上,繞地球一圈的時間大約90分鐘。在這90分鐘里,一個地面站只有2%~3%左右的時間能觀測到“天宮”并和它對話。
2003年神舟五號進入太空時,由于技術限制,太空與地面通話時間較短。
如果想實現更長時間的通話,那就要使用許多不同位置的觀測站、探測船。而且,隨著飛船運行位置的變化,還需要這些地面站不斷地進行動態捕獲,操作起來也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中繼衛星應運而生。中繼衛星在距離赤道上空三萬多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上運行。這個軌道的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等,對地面觀測者來說,就像一座固定的“烽火臺”。而且,與地面測控站相比,中繼衛星“站得更高”,自然“看得更遠”,一顆衛星能覆蓋約40%的地球面積,那三顆便可實現全球覆蓋,有效解決航天器與地面、航天器與航天器之間的數據傳輸問題。